2025届广东省衡水金卷高三年级5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衡水金卷高三年级5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年级5月份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反映出
A.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B.诚信观念成为主流意识
C.春秋时期社会趋于安定D.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2.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先从师受经传或游学于太学,然后以经明行修应命征辟,历任地方守令、中央郎吏,以至卿相高位,逐渐形成为名门望族。他们主张“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并先后与外戚、宦官集团展开了长期斗争。这体现出
A.朝廷决策中枢机构变异B.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C.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增强D.察举制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3.西晋时期,武帝命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共计18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地图所绘六军所涉区域,远近尺度、山川险峻或平易状况,都与现实情况毫无偏差。此地图集的绘制旨在
A.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B.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
C.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据《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唐朝羁府州的居民“无论夷夏”,都是唐朝的“编户齐民”,唐朝在这些地区征收赋税的规定是同样贯彻实施的,只是这些赋税不上报户部,且数额较少。这一规定
A.加剧了边疆民族与中央的矛盾B.提高了唐朝基层治理的能力
C.推动了边疆地区民族间的交融D.蕴含着一体而治的统治理念
5.明初,“学天文有厉禁:习历者遣成,造历者殊死”。明孝宗时,朝廷征召历法人才竞“卒
无应者”,邢云路提议改历却险遭治罪。《大统历》估算月食与日食均出错,但一直沿用
了300多年。迟至崇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和耶稣会士利玛窦等才编纂了《崇祯历
书》。这可以用来说明
A.外来文化冲击传统科技B.政治环境影响科技创新
C.中西交流推动历法成熟D.选官制度导致人才乏
6.明末清初,民间饲养家畜喜养猪胜过牛。他们认为养牛成本高且需要大空间放牧,家猪不仅可圈养,而且可积粪肥,保地力不竭,提高粮食亩产量。这反映出
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农业生产水平提高D.政府经济控制放松
7.1864年时,清朝的10名总督中汉族官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族官僚担任。从
1861年到1890年之间,清廷任命的44位总督中,汉族官占34位;挑选来担任巡抚的
旅社国公合彩新目公业专117人中,汉族官占104人。这种状况表明当时
A.地方割据情况严重B.清廷阶级基础变动
C.政治格局发生变化D.满族特权待遇削弱
8.1912年,中华民国正在讨论中的《文官考试法》章程中原拟荐任人员均须参与考试,国务总理赵秉钧拟从宽办理,与各国务员拟定免考资格,如:建议事项曾经政府采择者;手办行稿至若干件以上并无错误者;任行政官吏著有成绩者等。该做法意在
A.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B.维护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
C.保持行政稳定性与连续性D.彰显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9.五四时期,世界主义被认为是“新世纪”中的新潮流。然而1922年以后,曾占主流的世界主义不再有市场,民族主义重获新生。孙中山猛烈批评世界主义,并暗示世界主义行之于今日会亡国灭种。由此可知当时
A.新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就B.救亡图存开始受到重视
C.国家独立成为时代最强音D.国内政治局面动荡不安
10.下图为1952年新中国发行的宣传画《表演新农具》。该图中体现的事件得益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开展B.“双百”方针激发出创作热情
C.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进展D.农民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A.对所有制进行改革B.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C.尝试增强企业活力D.力图融入全球化潮流
12.中世纪初期,西欧社会一度广泛认为劳动是一种诅咒和惩罚。10—13世纪,劳动、分工和技艺逐渐得到各国作家、画家的赞美,被认为是创造财富和提升公平的途径。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欧
A.文化世俗化倾向得到增强B.城市工商业发展较为活跃
C.资本主义伦理进一步发扬D.基层治理方式的全面转型
13.1844年英国立法强制铁路公司有服务“劳工阶级”的义务,其后又立法规定工作时限和定期休假。原来专门接待尊贵游客的度假圣地定期涌入大量工业市镇的劳工,劳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可见当时英国政府立法
A.解决了阶级分化的问题B.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范了马克思主义发展D.旨在保障劳工的政治权益
14.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从1921年开始,苏俄恢复了房租征收制,允许私人建房和不动产交易,同时允许入股住房建设合作社。但国家保留面积最大、价值最高的房产,并要求入股合同到期后以一定的补偿归还苏维埃。据此可知,当时苏俄力图
A.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B.发挥苏联模式的集中化优势
C.应对城市工业激增的压力D.有限度的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15.以下地图可用于说明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B.协约国与同盟国冲突升级
C.法西斯势力的扩张D.美国对苏冷战的战略布局
16.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北约会议上宣称:“面对苏联的常规军事优势,我们必须让莫斯科明白,任何对欧洲的进攻都将面临核武器的立即反击。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区别已经消失。”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冷战对峙局面严峻B.北约一体化程度加深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国占据核垄断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分享与平等互鉴,推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种和睦、和谐的和平秩序。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所秉持的“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外交观念,以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理念。
—摘编自康震《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延伸到社会领域,进而形成了“群己合一”的社会观。在处理人际冲突和价值分歧方面,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视为核心准则。在尊重个体利益诉求差异、正视社会矛盾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要求社会成员讲信修睦、以理服人。
——摘编自刘志刚《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的多维审视》
材料三《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国的七大原则是会员国主权平等、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采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熊华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构建东亚和平秩序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理念,说明其积极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归国途中,每到一国都在演说中谈到要振兴中国之实业。孙中山在欧洲演讲时说:“共和成立之后,当将中国内地全行开放,对于外人不加限制,任其到中国兴办实业;但于海关税则须有自行管理之权柄,盖此乃所以保其本国实业之发达,当视中国之利益为本位。”在法国巴黎与记者谈话说:“使人民研究各种实业科学,尤为新共和国之行政入手法……新政府对于各国通商一层,当弃除与外人种种不便之障碍物。而新政府应将海关税则重行编订,务使中国有益,不能徒使西商独受其利”。与另一记者谈话说:“以平和手段促中国进步,实为吾党本愿。如发达商务、整理财政及经济机关、利用天然富源之类,尤为吾党所最注意。然欲达以上各目的,真有待拾外助者至多。盖本国资本有限,如开矿及筑路等事不能同时并举,势必愿外债为挹注;况科学专门知识以暨工程上之经验,亦非取材异域不可”。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振兴实业的主要主张。(6分)
(2)孙中山振兴实业的目标在当时能否实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6分)
19.阅读料,完成以下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安特卫普、汉堡等自由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与英国伦敦等都成为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圈的主要枢纽。16世纪里斯本的胡椒贸易为葡萄牙王室提供主要军事和财政支持。17世纪,三十年战争期间,各个口岸城市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之一。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汉萨同盟分崩离析。18世纪,英国最大口岸城市伦敦作为国内、国际甚至是殖民贸易的门户,承载着国家的政治、法律和行政权力,提供各种公共和国际服务。而威尼斯等城市贸易地位逐渐下降,转型为意大利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支点。
——摘编自(英)彼得·霍尔《世界历史中的城市》
材料二19世纪中叶,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向欧美列强开放国门,产生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香港、广州等国际海运贸易口岸,客观上塑造了中国现代海港的总体布局框架。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深圳等沿海口岸及其辐射的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摘编自郭来喜《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布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欧洲口岸城市的变化趋势。(4分)
(2)综合两则材料,自选不同维度,概括近代以来口岸城市在全球历史发展中扮演的两种角色,分别结合中外史实简要说明。(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金卫星《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提取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出一个恰当的结论,运用表中数据和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5届高三年级5月份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解析】依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反映了儒实不符,排除。师姐宇杂
2.C【解析】东汉士大夫阶层通过经学入仕形成名门望族,并与外戚、宦官斗争,说明世家大族在政权中的势力逐渐增强,C项正确。朝廷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异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是西汉时期,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D【解析】西晋初年,武帝为巩固统一后的政权,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裴秀主持绘制精确的《禹贡地域图》,详载山川险易、军事要地,旨在为中央提供地理信息支持,便于掌控地方,D项正确。A项“经济交流”与地图的军事行政用途不符,排除;B项“疆域物产”非主要目的,排除;地图侧重治理而非统一战争,肉神
排除C顼。
4.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朝在羁縻府州也同样征收赋税,羁縻府州的居民也是“编户齐民”,这蕴含着统治者对羁縻府州和内地实施同样政策的理念,故选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边疆与中央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B项;这一措施并不能看到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情况,排除C项。
5.B【解析】明初严禁私习历法,沿用旧历导致误差,后期才有所改变,从中体现的是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
影响,本质上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到科技创新,B项正确。“冲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6.A【解析】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资源紧张,促使农民更倾向于选择空间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家畜饲养方式。养猪可圈养,节省土地,且猪粪能肥田,提高粮食产量,缓解土地压力,A项正确。B项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农亚生产水平提高是养猪优势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政府控制放松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
7.C【解析】晚清汉族官僚总督、巡抚比例上升,打破满洲贵族垄断,表明政治格局向汉族官僚倾斜,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8.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建议事项曾经政府采择者;手办行稿至若干件以上并无错误者;任行政官吏著有成绩者”可以免于考试,这种做法的主要出发点是想保持行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考试更尊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虽然免试,但仍有一些条件,不能就此得出维护特权阶层的利达益,排除B项;材料与文官政治中立无关,排除D项。
9.C【解析】1922年后民族主义取代世界主义,孙中山强调救亡需民族主义,反映出国家独立成为时代最强音,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宣传画描述的是土改使得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实验新农具的场景,故选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间是1953—1956年,排除A项;“双百”方针的制定是1956年,排除B项;宣传画中依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未出现拖拉机等机械化农具,排除C项。
11.C【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精简行政机构,属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2.A【解析】10世纪后,西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城市的复兴,进而改变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农奴制度面临挑战,市民阶层兴起并推动自治,行会兴起,契约意识发展,城市与庄园、王权、教会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由此适应工商业阶层发展的“重视劳动技艺”的意识形态得到发展,因此这种变化反映出文化世俗化倾向得到增强,A项正确。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B【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先后立法推动铁车学路公司服务劳工,同时让工人带薪定期休假,最终达东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可见英国政府改善工人待遇的目的是让工人适当休息以提升工作效率,最终维持工业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B项正确。历史上工业化时期社会快速分化为两大阶级,并未“解决了”阶级分化问题,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题干中工人获得的待遇并非政治权益,排除D项。
1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苏俄在住房领域恢复了市场和货币的作用,扩大住房经营自主性,但同时保证以公有制为主导,说明苏维埃政府力图有限度的引入市场运行机制,D项正确。苏俄只是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排除A项;苏联模式在1928—1936年之间逐渐形成,排除B项;1921年,苏联工业化方针尚未出台,排除C项。
15.C【解析】材料中黑色部分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深灰色部分是其侵略的区域。因此,地图显示的是法西斯的扩张,C项正确。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内容包括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处分和列强远东利益重构,地图中看不出来,排除A项;协约国主要成员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同盟国主要成员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排除B项;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布局中,意大利不是焦点,排除D项。
16.A【解析】杜勒斯的言论明确提到以核威慑应对苏联的常规军事优势,并强调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消失,这反映出冷战对峙局面严峻,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协和万邦。(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理念:天人合一、群己合;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包容和合并育并行;讲信修睦、以理服人。(4分)
作用:确立了基于集体主义伦理的人际关系准则和社会秩序规范。(2分)
(3)简评:弘扬了中华文明和平理念;反映出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利于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框架的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被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主张:收回海关主权,以保护本国实业发展和国家利益;促进实业是革命派及其进行革命斗争的本意和根本目的所在;在争取经济自主权的同时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以振兴中国之实业。(6分)
(2)不能实现。(2分)
理由: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独立富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1)趋势:从贸易枢纽到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门户;重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沿岸。(4分)学(2)以下答案任选两点即可。角色1:民族国家的门户:随着民族国家和条约体系的发展,伦敦等成为主权国家的门户和象征;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成为列强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历程的缩影。(5分)
角色2:世界贸易的枢纽:新航路开辟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发展,西欧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先后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的中心;中国的上海、广州在近代中国是中外贸易往来的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前沿阵地。(5分)
角色3:资本主义扩张的据点:西欧殖民者从西欧的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和伦敦出发,开始殖民扩张,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国家依托不平等条约,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分)师姐东角色4:大国兴衰的缩影:17世纪荷兰是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19世纪英国成为全球性工业强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沿海口岸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5分)
角色5:现代化的前沿阵地: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伦敦成为现代化城市。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受到资本主义影响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经济、文化传入较早,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缩影。(5分)
(每个维度5分:角色名称1分,世界史论结合2分,中国史论结合2分)
20.示例: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对德、英法只的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而美国因为远离欧洲战场、参战较晚,并借战争加大对欧洲的商品出口和军火供应,所以一战后英、法、德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而美国所占比重上升。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用了提高关税的政策,而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国际局势紧张,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所以美、英、法、德经济均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利用大危机的形势,大力进口西方先进设备,吸纳西方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之,各国经济发展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10分)
结论:世界局势影响各国经济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