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州( )   怆然( )  岱宗( )
青未了( ) 决眦( ) 腊酒( )
鸡豚( ) 拄杖( ) 叩门( )
2.给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独怆然而涕下(  )
A.眼泪    B.鼻涕
(2)齐鲁青未了(  )
A.结束 B.不尽
(3)阴阳割昏晓(  )
A.黑色    B.昏迷    C.昏暗
(4)会当凌绝顶(  )
A.恰逢    B.应该会   C.终当,终要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5.默写填空
(1).《登幽州台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陈子昂俯仰古今,难觅知音的孤独情状,流露出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
(2).杜甫《望岳》以设问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一答借齐鲁大地烘托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气势。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4).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自然转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5).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回归的喜悦。
6.学校话剧社团将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演活动,请你和社团成员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选片段,定人物】小语选定了原著中要展演的相关片段并摘录了下来,请你在横线上将片段中提及的人物名补充完整,确定同学们需要扮演的人物。
①__________看着闪光的铁锹和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②“我要你回答一个问题。”__________说,“虽然这已是过去的事了,我想你会回答我的:为什么当时你中断了咱们的学习和咱们的友谊呢?” ③从这天起,文学工作就以双倍的速度向前推进了。一个月内,保尔完成的工作是那么多,连他本人也很惊讶。__________抱着同情心竭力帮助他工作。她的铅笔在纸上沙沙地响着。
(2).【任务二:做宣传,筹道具】你所在小组将要参演“工地铁人保尔”“病榻斗士保尔”这两个情节,宣传海报如右图所示。请根据海报和阅读经验,参与同学们关于剧中道具的讨论。
小语:我觉得“烂皮靴”是必需的,在筑路工地时,保尔穿着一双底子烂掉的靴子,双脚冻得麻木发肿,却忍受着泥泞、风雪、冻土等恶劣环境,坚持工作,“烂皮靴”能展现出保尔顽强的意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照应了“工地铁人保尔”这个情节名称。
晶晶:你说得真棒!重点筹备的道具不仅要符合情节内容,也要能精准体现人物形象。大家还有其他的道具推荐吗?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
(2)如果要你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3)(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阅读理解
(一)阅 读诗歌,然后回答。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下面是几位同学对该诗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南:第一句中的“来者”指的是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B.丽丽:前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C.林林:“悠悠”写出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且具有韵律美。
D.东东:后两句中的“之”和“而”使整首诗的音节更为舒缓流畅。
9.你和小广互换课堂笔记来交流学习,小广对你的这条笔记“《登幽州台歌》设置了三组对比,写出了三个‘深’意——意境深远、情感深沉、哲理深刻”不太理解,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为他展开阐述。
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说:“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乐乐由此认为陈子昂的低落心情来自幽州台萧索凄凉的景致。你赞同乐乐的观点吗?请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说说你的看法。
创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陈子昂随军征伐,因进言不被采纳反遭降级,登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古人常登高览景,抒怀言志。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相似的一项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两字用得极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任选一字简要分析。
13.假如你要为诗歌《望岳》拍摄短视频,请根据颈联设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人物特写镜头,并说明理由。
特写镜头:用近距离或长聚焦拍摄的方法,将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通过刻画细节,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14.晓宇游览泰山后,精心挑选了美丽山景照片,配上“小小泰山,轻松拿下”的宣言,在朋友圈进行了旅行分享,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勾连古今·现代生活对照古人作品)
小粤:有美景,有豪言,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望岳》,我觉得这首诗也是一条生动的“旅行分享”!
你:没错。在《望岳》中,我们能“看”到泰山之美景:(1)
从前 三联中任选一联,生动描述其画面)也能感受到杜甫的豪情气概:(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尾联进行分析)
小桂:见美景而生发出的对(3)__________________的热爱,以及对攀登顶峰的向往,是我们一脉传承的文化精神,《望岳》如此,如今的登山旅行也是如此。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人是如何表现塔之高的?请结合诗句,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
16.晶晶发现《登飞来峰》可以和本课其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请你完成以下题目。(对比阅读思维)
(1)【含义对比】《望岳》和《登飞来峰》都写到了“云”,请你说说两诗中的“曾云”和“浮云”分别有什么含义?
(2)【主旨对比】晶晶将《登飞来峰》和本课其他诗歌划分为两个对比组,请你任选一组,根据她总结的“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同中之异”。
①同是登高而抒情怀:《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②同是因山而生豪情:《望岳》《登飞来峰》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小文用主谓短语的形式,对诗人游览山西村的所见所感进行概括,其中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  ),短语结构错误的一项是(  )
A.村民热情  B.明丽景色  C.春社热闹  
D.礼节繁多  E.心情愉悦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课堂发言环节,同学们对《游山西村》一诗所蕴含的情感产生了两种看法,并总结出两组关键词,你赞同哪种?请结合创作背景和诗句内容说明理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春,当时诗人因遭罢官而闲居在家。 情感关键词:①赞美中的向往 ②失意中的振奋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白日斜”既点明离京的时间,又渲染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家国之忧。
B.“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行路方向,“即天涯”中既有对离别的忧伤,也有回归的喜悦。
C.本诗前两句抒情、议论,“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表现出离愁的广阔无边。
D.诗歌后两句展开联想,寓理于景,在抒发个人志向的同时衍生出哲理意味,格调昂扬向上。
21.《己亥杂诗》(其五)中,相较于前两句诗直接点明“离愁”,后两句诗将描写对象转向了“落花”,请分析后两句诗是如何由物到情的。
22.下列句子中,能跟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归为一类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你的分类标准是它们都________________。(对比阅读思维+开放性试题)
①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 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 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24、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七)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25、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 心境。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
1、yōu chuàng dài liǎo zì là tún zhǔ kòu 2.(1)A (2)B (3)C (4)C 3.B 4.C
5.(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6.(1)朱赫来 丽达 加莉亚 (2) 示例一:我觉得“人造雪花”这个道具是必需的,筑路工地环境极其恶劣,天气严寒,积雪堵塞道路,保尔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工作,患上了伤寒,“人造雪花”这个道具能直观表现出保尔工作环境的严酷,衬托出他的顽强意志,照应了“工地铁人保尔”这个情节名称。
示例二:我觉得“堆积的纸稿”这个道具是必需的,保尔瘫痪失明后,决心以文学创作重回战斗行列,他的写作过程极其困难,需要在硬纸板上慢慢写字,并记住自己所写的情节,“堆积的纸稿”能表现出保尔勤奋写作、不懈斗争的形象,照应了“病榻斗士保尔”这个情节名称
7.(1)示例:走进唐诗,感受诗韵。(2)示例: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好吗?(3)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8.A
9.《登幽州台歌》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天地之悠悠”与个人之“独”三组对比,写出了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和宇宙天地的浩瀚宽广,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深远意境,表达了悲凉孤寂的深沉情感,以及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深刻哲理。
10、不赞同。乐乐的观点不全面。诗人的情感并不全因景物盛衰,还与诗人的人生境遇有关。陈子昂怀才不遇,登上昔日燕昭王招贤纳才的幽州台,想到如今明君不再、贤才无举,在这空阔寂寥的天地中,自己没有一个知音,故而生发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之情。
11.B
12.示例一:“钟”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于泰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示例二:“割”是“分”的意思,形象地写出泰山像刀一样将阳光切开,使山的南北两面形成一面明亮一面昏暗的景观,突出了泰山的巍峨壮观。
13.示例:(特写镜头)诗人张大眼睛远望泰山的神态。
(理由)这一神态突出了诗人远望泰山时的全神贯注,能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令人震撼的力量,也能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4、(1)示例一:巍峨的泰山屹立在齐鲁大地上,气势雄伟,连绵不断的峰峦,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际。
示例二:泰山景色神奇而秀丽,它参天耸立,宛如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割开,让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景致截然不同。
示例三:山间的云气在空中升腾,层层叠叠不断涌起,一群归巢的鸟儿在暮色中向远方飞去,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2)“会当”“凌”表现出杜甫登临绝顶的决心(或:杜甫发出一定要登临峰顶、俯视群山的宣言/杜甫以展望的姿态,想象自己登临顶峰、俯视群山的情景),体现出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壮志。
(3)祖国大好风光
15、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用“千寻”直接表现塔之高;用“鸡鸣”时分塔上可见旭日东升的景象侧面表现塔之高。②虚实结合。“飞来山上千寻塔”实写塔高千寻,“闻说鸡鸣见日升”借想象虚写塔上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衬托塔之高。
16、(1)“曾云”即“层云”,指山间层出不穷的云气;“浮云”喻指奸邪小人,眼前的困境、阻碍、挫折等。
(2)①示例:《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悲愤之情;《登飞来峰》中,王安石登上飞来峰,表现了自己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的进取精神。
②示例:《望岳》中,杜甫由望泰山而产生了登临顶峰的决心,想象登临之景,气概豪迈;《登飞来峰》中,王安石站在山峰高处,居高远望,更坚定了理想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
17.D B
18.示例: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村民们穿戴简朴,村子里保存着古朴的风俗,他们吹吹打打,欢天喜地,充满着对丰收的期待。
19.示例一:我赞同“赞美中的向往”。本诗描写了丰收之年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和农村古朴的风俗,诗人陶醉其中,心情愉悦,“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既赞美了这些景致民俗,又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示例二:我赞同“失意中的振奋”。诗人此时闲居在家,心中难免失意苦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是在写农村的秀美风光,也反映了诗人心中仍有对前途的希冀,这种信心和所见之景吻合,才诞生了这一千古名句,欣喜、振奋之情尽在其中。
示例三:我认为这两种情感诗歌中都有。(理由参考以上两个示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0、C
21.诗人在后两句诗中借物抒情(或:移情于物),以“落红”自喻,借“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辞官离京,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22.示例一:① 借花抒情 示例二:② 含报国之志
示例三:③ 蕴含着奉献精神 示例四:④ 寄寓着哲理
23、D
24、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
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5、孤独落寞(淡泊闲适)
26、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
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
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