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无机化学综合与学生同心 与课标同向 与选考同频 与思维同行-----选考命题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新样态无机化学综合观课评课从回归教材到夯实能力基础;开展基于学生问题的教学;进行基于内容整合的教学;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合理选编化学习题等①回归教材,增进学科本源理解;②系统分析,构建科学认知模型;③促进融合,突破模块思维壁垒。付金阁:课堂设计与课堂把控进步很大。聪慧,有研修精神,试题研究很深很广,化学素养很高。本节课深度是一个亮点,知识关联广泛(结构化似乎不够),认识角度结构化已能呈现多样化(但未来自学生同心而动)。1.有广度:知识关联2.有热度:与选考结合3.有厚度:来自教材(来自学生生长不多)4.也有学科理解增强:认识角度与思路,学科观念与素养科学探究(思维同行)角度来讲:教学环节还可以细腻些;具体见听课中的几点建议这节课已是一节较为成熟对题对分复习课堂课的设计:从学科本原(结构与反应规律)解决选考试题;选考题迁移应用深刻体验(试题典型;身心体验)+深度学习(知识本原解释;认知水平)+深化应用(指向真题演练;实践取向); 都做的很不错题型分析、基本框架01基本框架(1)物质与描述:Na、Mg、Al、Fe、Cu、C、Si、O、S、Cl、H、N为主的同类元素及化合物的存 在与形成描述;(2)物质转化——陌生情境下的化学(离子)方程式书写;(3)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根据信息提示,类推结构、性质、反应方程式等;(4)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知识分布情况9:30 教师分析计志坚:对选考研究很深透,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题型分析、基本框架01基本逻辑(1)获取信息,整合无机化学的基本思想与反应原则——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取代、消去、加成等;(2)重视信息、类比——陌生反应重类比,重点知识重理解;(3)实验方案设计,重视常规方法与设计规范——操作、现象、结论统一;计志坚:课堂设计站位高,居高临下。本节课深度是一个亮点,点上突破,追求高阶思维训练;特别突出学生需要也必须掌握的解题认识角度,并为建立结构化认识思路而引领学生高阶思维(化合价、分子结构、物质分类、特性来解决陌生物质的性质)。1.有深度:认识角度与思路;物质性质的本原认识2.有热度:与选考结合3.有温度:课堂身体语言与语速掌控(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4.指向学科理解复习课堂:本原性、结构化、学科特质思维对分复习来讲:学生表达方面的培养;具体见听课中的几点建议这节课已是一节较为成熟对题对分复习课堂课的设计:从学科本原(结构与反应规律)解决选考试题;选考题迁移应用深刻体验(试题典型;身心体验)+深度学习(知识本原解释;认知水平)+深化应用(指向真题演练;实践取向); 都做的很不错元素化合物选考考查什么?1.化学语言的表达的精准(两位老师都很重视,化学用语表达:镇海中学作文训练的极致要求)2.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相互关系本原性认识(来自教材内容精准记忆)3.与实验、化学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大题综合后,知识点综合应用不能高估学生在答题时候的规范化表达;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课堂行动是怎样的?与学生同心(得分是硬道理)与课标同向(素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境脉的教学)与选考同频 (选考命题走向;比如实验有了计算小题后,实验步骤排序减弱了;元素化合物考查增加了结构与性质、用途的关系考查,增进这块内容的教学)与思维同行(课堂需要学生思考,不能是听与做;思考是指向形成模型认知)26.(1)共1分(1/0):得1分 :F原子的半径比Cl原子小;H-F 的键长比H-Cl短;H-F共价键比H-C共键强;H-F键比H-Cl键更牢固。给分原则:1.用结构解释性质给分,用性质解释性质不给分;2. 多项解释并明确表示①...②...时,只看第一项描述;3. 多项解释未明确表示①...②...时,给分点前的描述无误可给分。例如:F的非金属性比Cl强,H-F共价键比H-Cl共键强。(给分点是第二句,第一句没有错误,可以给分,若第一句错误则不给分。)不得分(常见错误):F的非金属性比Cl强;HF有氢键;F-离子半径比Cl-离子小;HF半径比HCl半径小。26.27. 总分:8分 平均分:4.21/4.83(不去零/去零)26.(1)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HF大于HCl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26.(3)共1分(1/0):得1分 :乙醇与水两者之间有氢键 ; 乙醇在水中形成/生成氢键。给分原则:1.必须指出是氢键的作用;2.因为乙醇和水本身有氢键,只写“有氢键”不给分,一定要指出“两者之间”才能给分。不得分(常见错误):乙醇在水中有氢键;乙醇与水都有氢键;乙醇分子间有氢键;乙醇有-OH;乙醇与水都有-OH;乙醇有亲水基;乙醇与水结构相似,相似相溶;乙醇与水任意比互溶;(3)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乙醇大于氯乙烷,原因是__________。在冶金工业中常用到的还原剂有?生活中最常见的溶剂是?常见的漂白性化合物有 一般通过电解得到的气体可能是?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单质有?若反应产物之一具有明显的氧化性则该单质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被氧气氧化的化合物有?利用置换反应,可由金属置换出的非金属有?回忆与再现无情境则需本节课的知识再现:激发起学习兴趣物理性质:熔沸点、溶解性等化学性质:酸、碱、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无机化学物质性质物质结构物质转化与规律物质的应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实验原理与方法原子结构性质分子结构性质晶体结构性质表示:方程式的书写影响因素:动力学、热力学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结构的“修饰”深入到细处,解决综合后 “知识点新意或认识角度的新意+解题方法的新意”至少也要提高学生的得分比如新物质结构推广与表达?比如热力学判断方程式书写;思维可视化探究Fe2+与Fe3+的性质基于价、类分析视觉价态角度类别角度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静态思考动态思考隐性认知模型显性认知模型推理路径预测性质实验设计有认识思路的选择合理试剂形成证据继续寻找有效证据结构化认知模型可视化思维?学科知识学习产生核心素养的逻辑学科知识:源头,是核心素养的“种子”。核心素养是知识与实践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并经历了知识的运用于创生过程,产生了思维活动,增进了对知识的本原性认识与结构化的理解。思维活动:由情境、学生、教师、真实问题及思维方法等要素构成。课堂上师生解决真实问题需要猜想、分析、综合、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目标: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关键能力获得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素养目标学科知识 思维活动 核心素养学科知识结构化理解本原性认识问题解决情境重构知识体系思维活动: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变化观念+模型认知等(或猜想、设计、观察、分析、综合、创新的高阶思维活动)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学生同心真实问题情境学科知识生长高阶思维活动课改同向增进学科理解核心素养发展教学评一致性情境选择和构建是否适切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否科学评价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价值的引领是否得以凸显一节课构成元素的分析一节课的学生立场分析深刻体验(身心状态)深度理解(认识水平)深化应用(实践取向)知识复习关键能力情境立意重构学科认知打破旧观念(从知识目标到素养立意)打通学科壁垒(学科内融通,增进学科理解)打动自己(先说服自己,再说服学生)结构-性质-用途无机物化学式、俗名、用途、制备、工农业生产与应用等酸性、碱性、氧化性或还原性化合价、结构、化学键、周期律等统摄性观念知识功能化认识结构化事实性知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层级结构学科理解的结构化学习过程认识思路结构化:知识功能化,认识模型构建,知识经验程序化物质类别元素化合物的认识角度结结构化元素价态元素在周期表位置特殊用途判断物质所属类别判断核心元素价态同主族,同周期熟悉元素性质,对角元素及相邻元素工农业生产中的特殊用途认识思路结构化预测物质性质选择反应物质预测产物以及现象实验和现象解释与表达发现特殊现象作出新的预测微观探析反应位构性引发氧化还原引发类别通性引发认识模型结构化 知识经验程序化内部结构键及极性/官能团/空间结构结构理论引发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酸碱性等条件控制,调控反应速率与限度原型模型新型建构应用解释验证问题:有效性、层次性----教师学识魅力引导:语言(含身体)、学科机智----教师语言与个性魅力案例: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史话1:1927年,英国化学家哈里斯,将氯化铵与石灰的混合物在以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而不见气体放出问题1:水被吸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装置?史话2:1774年,普利斯特里重做哈里斯的实验,采用汞替代水封闭曲颈瓶,制得了碱空气(氨)问题2:普利斯特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称氨为碱空气?史话3:经过多年的探索,1908年,哈伯终于找到利用氮气与氢气合成氨的最佳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含氮化合物,即人工固氮。问题3:哈伯实验的成功为粮食增产作出了怎样的贡献?配料:氯化钠,75.0 --90.0(g/100g)氯化钾,10.0 --25.0(g/100g)碘酸钾(以I计),18-33)mg/kg项目 每100g能量 0 kJ蛋白质 0 g脂肪 0 g碳水化合物 0 g钠 31453mg钾 10470mg碘 2250ug回答下列问题1.查阅钾原子结构示意图,试解释钾元素与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原子个数比1:1的原因?由此得出钾的化合价?2.已知碘酸根符号为IO3-,则碘酸钾的化学式?其中I的化合价?3.以营养成分表上的碘元素质量计算,1kg该盐至少需要添加碘酸钾多少毫克?通过计算你认为该标签上的配料数据是否准确?4.以一袋海盐的质量为320g计算,该袋食盐中含钠元素与钾元素的质量范围分别是多少?世卫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钠元素不超过2g,则每天摄入该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多少克图1:化学学科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发展包括问题生成与问题解决,开展探究与获取证据,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合作交流与高阶思维等4个关键活动一、创设真实情境,展现学生概念理解,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二、依据假设出发,开展科学探究,获取证据,培养创新精神三、合作交流,证据推理,深化概念理解,形成模型认知四、实践应用,训练高阶思维,形成结构化认识,发展态度与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