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宁夏卷)01(解答版)(满分:45分 时间:30分钟)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答案 B C D C D B C C A A A D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A)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2.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B)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3.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B)查阅文献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实地考查 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参观博物馆 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D.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B)A.油画《武昌起义》 B.国家博物馆馆藏《清帝退位诏书》C.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孙中山评传》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6.我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搜集到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D)① 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③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④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A.国际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7.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C)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8.某同学根据下图史实进行探究学习,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C)香港回归20周年 澳门回归22周年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9.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D)A.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B.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C.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亚历山大东征的客观作用10.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B)A.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B.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C.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11.一战所带来最直接、明显的后果就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其中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人,另有2 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留下终身残疾。据此可知,一战(A)A.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战争B.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C.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D.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12.漫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夸张地再现社会现实。下面漫画警示人类需要关注的问题是(D)A.贫富分化和大众教育B.民族矛盾和恐怖主义抬头C.地区冲突和妇女地位D.环境恶化和人口过快增长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1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代 青年担当 青年表现五四运动时期 点燃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激情 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在国内,首先站出来的是爱国学生。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呼吁全国工商各界一齐行动抗日战争时期 发出抗日救亡的最强音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切怀抱救国理想的知识青年的共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1)根据材料,概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有责任与担当的行动表现。(3分)行动表现: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1分)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1分)呼吁全国工商各界一齐行动。(1分)(2)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到延安去”的原因。(4分)原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中国共产党的威望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胜利的希望,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都积极到延安去学习和工作,支持共产党。(每点2分,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3)列举当代青年在接续奋斗、强我中华中应具有的优秀品质。(1分)品质:热爱祖国、乐于奉献、拼搏上进、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1分)1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统计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根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阶段的人口迁徙对“社会的久远进步”的作用。(2分)主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1分)中原地区民众南迁。(1分)作用:促进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缩小了南北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任意一点即可,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500—1850年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历史事件。(2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分)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2分)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任意两点即可,2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分)因素:战乱;殖民扩张;经济因素;国际形势;自然灾害等。(任意两点即可,2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宁夏卷)01(解答版)(满分:45分 时间:30分钟)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答案 B C D C D B C C A A A D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A)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2.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B)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3.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B)查阅文献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实地考查 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参观博物馆 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D.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B)A.油画《武昌起义》 B.国家博物馆馆藏《清帝退位诏书》C.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孙中山评传》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6.我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搜集到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D)① 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③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④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A.国际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7.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C)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8.某同学根据下图史实进行探究学习,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C)香港回归20周年 澳门回归22周年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9.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D)A.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B.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C.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亚历山大东征的客观作用10.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B)A.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B.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C.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11.一战所带来最直接、明显的后果就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其中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人,另有2 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留下终身残疾。据此可知,一战(A)A.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战争B.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C.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D.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12.漫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夸张地再现社会现实。下面漫画警示人类需要关注的问题是(D)A.贫富分化和大众教育B.民族矛盾和恐怖主义抬头C.地区冲突和妇女地位D.环境恶化和人口过快增长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1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代 青年担当 青年表现五四运动时期 点燃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激情 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在国内,首先站出来的是爱国学生。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呼吁全国工商各界一齐行动抗日战争时期 发出抗日救亡的最强音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切怀抱救国理想的知识青年的共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1)根据材料,概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有责任与担当的行动表现。(3分)行动表现: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1分)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1分)呼吁全国工商各界一齐行动。(1分)(2)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到延安去”的原因。(4分)原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中国共产党的威望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胜利的希望,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都积极到延安去学习和工作,支持共产党。(每点2分,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3)列举当代青年在接续奋斗、强我中华中应具有的优秀品质。(1分)品质:热爱祖国、乐于奉献、拼搏上进、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1分)1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统计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根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阶段的人口迁徙对“社会的久远进步”的作用。(2分)主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1分)中原地区民众南迁。(1分)作用:促进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缩小了南北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任意一点即可,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500—1850年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历史事件。(2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分)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2分)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任意两点即可,2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分)因素:战乱;殖民扩张;经济因素;国际形势;自然灾害等。(任意两点即可,2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宁夏卷)01(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宁夏卷)01(解答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