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第 9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的建立及发展,掌握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关系,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澶渊之盟等。能够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归纳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地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升历史解释和历史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各民族在碰撞与交融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感受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会和平交流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史实。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正确评价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地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这幅地图上,我们看到除了北宋政权,还有辽和西夏政权。这三个政权同时存在,形成了一种并立的局面。那它们是如何建立的?之间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民族交流与冲突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顺势引入新课。(二)新课讲授辽、西夏的建立(10 分钟)辽的建立:展示契丹族生活场景的图片,介绍契丹族的起源和生活方式,如以游牧、渔猎为生。利用时间轴,讲解辽的建立过程: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介绍耶律阿保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发展农业、创制文字等,帮助学生理解辽政权的发展。西夏的建立:讲述党项族的发展历史,展示党项族服饰、建筑等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讲解 11 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介绍元昊在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仿照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等,让学生了解西夏政权的特点。辽与北宋的和战(15 分钟)战:展示相关史料,如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了解辽与北宋战争的起因。讲述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重点讲解澶州之战,通过地图展示战役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的史实。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辽宋之间长期战争,最后为什么又议和了呢?” 引导学生从双方的战争损耗、人民渴望和平等角度进行分析。讲解澶渊之盟的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引导学生思考澶渊之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积极方面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方面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 分钟)战:展示西夏与北宋战争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讲述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西夏军队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了很大损失。和:组织学生讨论西夏与北宋议和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需求。讲解议和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分析议和的影响,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0 分钟)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如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具备了与北宋抗衡的实力;北宋在军事上的弱势,无法统一全国;各政权之间相互制衡等。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并立局面形成对民族关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如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等。(三)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辽、西夏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重要和战事件等。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四)课堂练习(10 分钟)选择题:辽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 蒙古族 B. 党项族 C. 契丹族 D. 女真族宋辽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维持了两者的和平关系③两者之间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材料分析题:展示关于西夏与北宋议和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如 “西夏与北宋议和的原因是什么?议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五)布置作业书面作业:完成课本课后习题,加深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文化成就,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短文,下节课进行分享。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相关历史图片、文字史料、影视片段等)历史地图册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献资料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课堂参与情况。分析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此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历史。若你对教学环节时长、案例选取等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沟通。教案注重知识讲解与思维培养结合。若你对教学活动形式、作业类型等有不同需求,欢迎随时和我交流。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契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关系如何?播放视频导入新课(二)图文与《指尖上的城市》问题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三)观察下面石雕俑外观特征,回答问题:情景导入你能通过下面石俑的外貌特征(渔具等),你能猜到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吗?“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契丹渔猎木立俑辽北 宋西夏Step01Step02Step031.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知道契丹、党项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等史实。2.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3.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认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学习任务: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辽北宋西夏【历史回顾】对比唐朝与北宋的版图,二者有何主要区别?由五代十国的分裂到北宋再次统一却也没有达到汉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北宋、辽、西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民族政权并立。环节一:辽与西夏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契丹人引马图一、辽的建立2.辽的建立: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辽上京遗址一、辽的建立3.辽的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契丹文字契丹货币“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辽史》四时捺钵(nà bō)制度契丹手工业契丹鸡冠壶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一、辽的建立党项迁徙图(1)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2)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二、西夏的建立1.党项的兴起:西夏贵族像2.西夏的建立:西夏王陵元昊元昊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国号:1038年党项元昊西夏兴庆府西夏王陵遗址二、西夏的建立3.西夏的治国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官制法律西夏文字西夏货币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宋史》建立时间: 916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契丹(辽)建立时间: 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北宋西夏都城:兴庆府建立者:元昊建立时间:1038年看图学史杨延定YANG YAN DING杨延平YANG YAN PING杨延德YANG YAN DE杨继业YANG JI YE杨延昭YANG YAN ZHAO杨延辉YANG YAN HUI杨延嗣YANG YAN SI杨延光YANG YAN GUANG环节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有战有和,和是主流1、辽与北宋和战的表现:“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屏障。环节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时期 战、和辽太宗宋太祖晚期宋太宗宋真宗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澶州之战澶渊之盟战和战战和【历史探究】读图回答:说说燕云十六州的由来,它和辽其他地区最大的区别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游牧农耕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后唐将领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游牧契丹族环节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 州寇准宋真宗东京2.澶州之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攻方:守方:1004年(宋真宗)辽北宋澶州寇准宋真宗宋军打退辽军,北宋与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环节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和约 时间 内容 影响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3.澶渊之盟环节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1、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2、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唯物史观】多角度评价澶渊之盟宋神宗:“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倾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饷,尚日夜惴惴然,惟恐其实盗边也”。宋、夏好水川之战,北宋战败环节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表现:战和先战后和(1)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2)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环节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宋夏和议3.宋夏议和: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2万两,绢2万匹,茶2万斤。环节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了解政权并立表现1.许多诗词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契丹人过着( )AA.游牧生活 B.农耕生活 C.定居生活 D.渔猎生活2.西夏的官制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指首都兴庆府衙门)、农田司等,“设官之制,多与宋同”。这反映了当时西夏( )BA.民族隔阂消除 B.学习中原文化C.重视对外扩张 D.始终向宋称臣3.[2024·河南信阳期末]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DA. B. C. D.4.“北宋每年从榷场(宋辽边境贸易场所)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了两万石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CA.订立宋夏和约 B.文成公主和亲C.订立澶渊之盟 D.辽仰慕中原文化5.宋仁宗在庆历年间,赐辽使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这说明澶渊之盟( )AA.使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B.促进了辽宋经济的快速发展C.使辽宋人民长期处于困苦境地D.加强了宋朝的军队力量建设6.宋辽澶渊之盟规定“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宋夏议和也规定“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议和的价值在于( )DA.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B.促进了辽与西夏政权经济的不断发展C.对北宋来说都是屈辱的D.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双方经济文化交流认识民族政权关系7.下面是发现于河北省的辽代墓葬壁画《备茶图》。这幅壁画不仅展示了放在桌上的一系列茶道工具与器皿,还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当时包括碾茶、煎茶诸环节在内的全部的BA.民族间隔阂已消除 B.受到中原文化影响C.茶道技艺领先全国 D.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备茶过程。这可以用来说明辽朝 ( )根据材料中“辽代墓葬”“茶道工具”“包括碾茶、煎茶诸环节在内的全部的备茶过程”可知,契丹民族的生活习惯受到了中原饮茶文化的影响,B正确。民族间隔阂已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未进行比较,无法说明辽朝茶道技艺领先全国,排除C;仅依靠《备茶图》,无法得出辽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结论,排除D。8.到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着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AA.农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体会民族交往交融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边境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幅图片中的货币有何相似之处。(4分)外形相似,都是圆形方孔;材质相似,都是金属货币;货币上的文字相似,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仿汉字而造;作用相似,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指出榷场在宋、辽和西夏之间起到的历史作用。(4分)促进了三地之间的边境贸易往来,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答出两点即可)(3)综上所述,概括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主流关系。(2分)民族交融。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战与和辽(契丹)北宋 西夏议和影响 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汉族960年赵匡胤兴庆府党项1038年元昊东京1004,澶州之战1005,宋辽议和“澶渊之盟”1044 ,宋夏议和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负担。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