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11.2 犯罪与刑罚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统编版)七年级下01议题一:探刑法真谛---刑法的内涵与作用议题二:破犯罪谜题---解析犯罪的构成02总议题:如何理解犯罪与刑罚03议题三:护正义天平---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法治观念: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新课导入思考:视频中司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法律后果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进入“犯罪与刑罚”的学习。1.什么是刑法?刑法有什么作用?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3.刑罚的含义和种类?4.面对犯罪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自主预习探刑法真谛---刑法的含义与作用探究与分享思考:他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他违反了哪部法律 ?2025年1月20日,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樊维秋执行死刑。珠海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派员临场监督。此次执行死刑标志着这起重大恶性案件的最终裁决。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违反了刑法。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1.什么是刑法?刑法有什么作用?P96破犯罪谜题---解析犯罪的构成生活观察情境二:马某要求中途下车被拒绝后,抢控公交车司机手中的方向盘,干扰公交车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情境一:齐某撬开他人小轿车车门,盗窃车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情境三:汪某将一件禁止出口的青铜器出售给一个外国人。思考:根据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情境中人物的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承担刑事责任。探究与分享思考: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 两个行为类似,但其社会危害性不同。行为一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轻微,行为二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行为一: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行为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关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严重违法行为)联系区别危害程度较轻刑法以外的法律承担行政处罚或者民事责任危害程度严重刑法接受刑罚处罚①都是违法行为;②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都具有社会危害性;④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危害性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刑事违法最本质特征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探究与分享15岁的中学生王某,多次在校外聚集社会青年,抢夺学生财物多达1000多元,最终被公安机关一举抓获。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受到刑罚处罚思考:王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结合材料说明判定理由。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理由:①抢夺他人财物1000多元,情节严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并且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受到了刑罚处罚。所以他的行为是犯罪行为。3.刑罚的含义和种类?含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种类: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刑罚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死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驱逐出境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不关押,限制自由1-6个月外国和无国籍公民只能单独使用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最高25年“罚金”与“罚款”相同吗?“拘役”与“拘留”相同吗?“刑罚”与“刑法”相同吗?罚款、拘留------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罚金、拘役------刑罚----犯罪(刑事违法/严重违法)刑法------法律名称刑罚------是对违法刑法的处罚刑法规定犯罪结果刑罚知识拓展护正义天平---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探究与分享快递员小张在送快递到某出租房时发现,屋里的几个人显得神神秘秘。在签收快递的时候,小张悄悄观察了屋里的情况,发现他们正利用手机和电脑与外界联系怀疑他们在实施电信诈骗。小张不动声色的离开后,立即报警,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消息。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你会怎么做 说说你的理由。(1)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2)我们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2)我们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4.面对犯罪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P98课堂总结犯罪与刑罚刑法的含义与作用犯罪的特征面对犯罪行为如何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种类随堂练习随堂练习1.校园霸凌并不仅仅是打人,还包括辱骂、嘲弄、恶意中伤、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等,会让受害一方内心变得脆弱、无助,造成长期的身心伤害,有些受害者甚至用一生来治愈那段阴暗的时光。为防止伤害,青少年要做到( )A.依法加大对欺凌霸凌的惩戒力度B.学会忍气吞声,避免有更大麻烦C.敢于斗争,机智应对,及时求助D.加强法治教育,加强督导和巡视C随堂练习2.结合漫画,下列关于刑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②根据刑法规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③刑法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道德谴责④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随堂练习3.国泰民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澳大利亚籍人员成某因犯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服刑期满后,成某被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依法执行驱逐出境。下列对该案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成某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会被判处刑罚D.本案的公诉机关是国家安全机关A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聚焦法治社会的相关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远离违法犯罪”。本单元从日益完善的法 律体系、法律保障生活、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保障财产权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学生进 一步理解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生活在法治社会”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教 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法治观念: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教学难点面对犯罪行为,如何有勇有谋地作斗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交通肇事逃逸》事件。 思考:视频中司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法律后果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进入“犯罪与刑罚”的学习。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视频导入是为了通过生动直观的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快速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并为后续内容展开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一)探究与分享 2025年1月20日,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樊维秋执行死刑。珠海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派员临场监督。此次执行死刑标志着这起重大恶性案件的最终裁决。 思考:他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他违反了哪部法律 ? 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违反了刑法。 活动二: (一)【生活观察】 思考:根据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情境中人物的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承担刑事责任。 (二)【探究与分享】 行为一: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反 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行为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重伤或者死 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请同学们分析上面两种行为的异同。为何两 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 提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 担的责任也不同。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总结: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 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 征。②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活动三: 探究与分享 快递员小张在送快递到某出租房时发现,屋里的几个人显得神神秘秘。在签收快递的时候,小张悄悄观察了屋里的情况,发现他们正利用手机和电脑与外界联系怀疑他们在实施电信诈骗。小张不动声色的离开后,立即报警,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消息。 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你会怎么做 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1)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2)我们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师总结:未成年人的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 熟,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 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 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通过生活观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观察、感悟、反思、总结。 通过探究与分享,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总结已发现、已感知到的知识,并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三、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校园霸凌并不仅仅是打人,还包括辱骂、嘲弄、恶意中伤、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等,会让受害一方内心变得脆弱、无助,造成长期的身心伤害,有些受害者甚至用一生来治愈那段阴暗的时光。为防止伤害,青少年要做到( ) A.依法加大对欺凌霸凌的惩戒力度 B.学会忍气吞声,避免有更大麻烦 C.敢于斗争,机智应对,及时求助 D.加强法治教育,加强督导和巡视 2.结合漫画,下列关于刑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②根据刑法规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③刑法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道德谴责 ④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国泰民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澳大利亚籍人员成某因犯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服刑期满后,成某被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依法执行驱逐出境。下列对该案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成某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 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会被判处刑罚 D.本案的公诉机关是国家安全机关 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解题,能够自主分析,掌握答题技巧,培养思辨能力。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性且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认清 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既要勇 敢,又要有智慧,注意保护自己,只有人人守法、人人尽 责,才能共同创造美好和谐社会。 做好课堂小结,及时巩固知识。 感受教师寄语之温暖。 及时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好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防患于未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设置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2 视频1.mp4 11.2 视频2.mp4 【核心素养】11.2犯罪与刑罚 教学设计.docx 【议题式教学】11.2 犯罪与刑罚.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