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张骞出使西域(12 分钟)第一次出使西域:利用地图详细讲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 138 年)、经过(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逃脱后继续西行,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无意与匈奴作战)。展示相关历史故事和图片,如张骞在西域的见闻,让学生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与坚韧。第二次出使西域:讲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时间(公元前 119 年)和成果(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出使西域的意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教师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同时,丰富了中原人的地理知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15 分钟)路线讲解: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结合地图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再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强调沿途的重要地点,如敦煌、玉门关、阳关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贸易往来:展示丝绸之路贸易商品的图片和资料,讲解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西方,西方的葡萄、核桃、石榴、苜蓿、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国。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丝绸之路贸易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中国商人、西域商人、欧洲商人等,体验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教师总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技术传到西方,西方的宗教、艺术、天文、历法等也传入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和启示(8 分钟)展示当今 “一带一路” 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丝绸之路体现了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当今 “一带一路” 建设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等知识点。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古代中国人民的开放精神和探索精神。(四)课堂练习(5 分钟)展示练习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B.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 开辟丝绸之路 D. 传播中华文化填空题:丝绸之路从( )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再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 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讲解疑难问题。(五)布置作业(2 分钟)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以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发挥想象,描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场景。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强大,对中原政权构成了一定威胁。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西汉初年,汉王室对匈奴采取“和亲”、贡献财物的方法维持表面和平;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之受到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汉代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张骞货物汉武帝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背景第一次 第二次时间目的经过结果经过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西出长安,被匈奴扣留10余年后,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率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没有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达到目的。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材料: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史记·大宛列传》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义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开拓进取,报效祖国。素养启示一方面,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尝试从多个角度说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点击播放视频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长安(汉朝)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是什么?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期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向东: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材料: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各种宗教文化传播到中国提供了条件。自从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各种域外宗教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之路。合作探究材料:乐舞杂技、服饰……也随丝路东传。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在汉代达到一个高潮,形成了汉代突出的历史乐舞特色,即“百戏”“俗乐”。——于民《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乐舞融汇之路。材料: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汉书·西域传》材料: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贰师(李广利部)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罢而引归。——《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科技交流之路。材料:早在隋唐以前,河陇地区就已经形成了民族杂居的局面。唐朝时,粟特人、吐蕃人、回鹘人和归降的诸族人陆续迁入河陇地区,众多的民族杂居于同一地区,诸种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诸族人民逐渐融合,共同发展。——何成刚等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民族交融之路。丝绸之路延续了几千年,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仍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通道。今天建设“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和区域共同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①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个地方政权,都护府设在乌垒城。②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西域都护的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设置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西域诸国,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汉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保障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材料:公元75年,东汉明帝崩,汉王朝大丧,匈奴大军乘机派兵杀死了当时的西域都护,身居腹地疏勒的班超孤立无援。公元76年他接到诏书,皇帝决定废西域都护,命令他撤军回国。班超奉旨回朝的路上,疏勒国举国惶恐,疏勒国王以死相求挽留汉使,无奈皇命难违,班超掩泪上路。班超带领返回的队伍进入于阗城。于阗国王、王公众臣、百姓等站满了整个街道。国王及众人纷纷跪倒在地,甚至有人抱住班超及其他将士的腿,不住地号泣:“你们是我们的靠山啊!”“你们一走,匈奴人又要来了呀!”众人扯住久久不肯放手,情义恳切,哀声一片。看着眼前苦苦挽留的父老乡亲,班超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不由暗暗下了决心,对皇帝的信使说道:“我已经决定留在这里了。正如你所看见的,于阗的百姓是不会让我向东去的。他们离不开我们,我将从这里再返回疏勒。”从此,班超继续留在艰苦的西域报效国家,守护丝路。——摘编自王文良《班超》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得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在西域人民的心目中,班超就是他们的“守护神”。公元91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班超为加强东汉与西域各国关系、维护对西域的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时间:公元73年。原因:为了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往。结果:他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驻守西域。班超在西域时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和班超对西域的贡献出使西域西汉东汉张骞班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和往来重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 【跨学科语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 )A. 西域 B. 新疆C. 河西走廊 D. 大秦A23456712. [2023·临沂中考]下图所示图书反映的主要历史人物,具有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贡献是( C )A. 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B. 使中国丝绸由海路运到欧洲C. 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D. 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C23456713. 【跨学科地理】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为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A )AA.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B. 长安→中亚、西亚→河西走廊→大秦→今新疆境内C.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大秦→今新疆境内D.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大秦2345671学史方法如何读懂历史地图——对外关系类地图该类地图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的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23456714. [2024·南通月考]制作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以下示意图反映出丝绸之路( D )A. 加强了汉对西方地区的管理B. 密切了中外的政治友好往来C. 开辟了中原通往西方的道路D. 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D23456715. [2024年1月汕头期末]《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B )A. 陆上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夷洲的道路B2345671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D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设置南海郡C. 霍去病北击匈奴 D. 设置西域都护府D23456717. [家国情怀]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开通道路)”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迹都蕴含着( B )A. 以儒治国的思想 B. 家国天下的情怀C. 统一中国的宏愿 D. 无为而治的理念B23456711.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等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良种马、香料、葡萄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 )C21A. 中国对外来商品没有要求B. 西方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C. 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D. 中国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2. [2024年1月北京东城区期末]某同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发现了下面的文物,并做了相关记录。此文物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B ) “汉归义羌长”青铜印 1953年出土于新疆地区,青铜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这是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21A. 证明了汉代政府对西南地区进行统辖B. 提供了研究汉代民族关系的实物史料C. 记录了汉朝和匈奴之间民族关系变化D. 凸显了汉朝冶铁铸造业水平遥遥领先答案:B21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王朝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来处理与西域部分民族的关系,该文物是研究汉代民族关系的实物史料,B正确。汉朝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排除A;材料未提到匈奴,排除C;该文物是青铜印,与冶铁铸造业不符,排除D。21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