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清单专题03 我们生活的大地【思维点拨】【考点直达】清单1 探索地球表面考点一 地球的结构1.岩石圈: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它和地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并非仅指地壳。2.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3.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考点二 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与地势(1)地形:指地表的形态。(2)地势:指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3)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2.陆地地形的类型(1)平原:指海拔一般在 200m 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片广阔区域。(2)丘陵:指海拔一般在 200 - 500m,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m,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3)山地:指海拔在 500m 以上且相对高度超过 200m 的高地,地势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4)盆地:指四周高,中间低平的区域。(5)高原:指海拔一般在 500m 以上,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3.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特点①等高线都是闭合的。②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③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海拔,单位为米。④一般情况下,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⑤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⑥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不相交。(2)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①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 “▲” 表示。②鞍部:两侧的山脊、山谷等 高线近似对称,是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③峭壁(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峭壁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④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⑤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山谷处常形成河流。考点三 地形的变化1. 地壳变动(1)水平运动:水平岩层在内部的力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重要原因。(2)升降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或凹陷,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2.地形变化的原因:(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表现为地壳变动、火山、地震等。(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往往是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3)不同地区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①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沉积。②风力作用。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积作用形成沙丘、沙漠。③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学以致用1.(2023秋 椒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D.岩石圈包括A所示圈层和B所示圈层的顶部【答案】D【解答】解:A、全球内部圈层按照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不符合题意。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题意。C、图中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软流层位于B层中,不符合题意。D、岩石圈包括地壳A和B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题意。故选:D。2.(2024 宁波模拟)富春江,发源于安徽南部的新安江和兰江,在建德市梅城处汇合,沿途蜿蜒曲折,全长百公里,景色宜人,常被赞誉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生物 B.流水 C.冰川 D.风力【答案】B【解答】解:富春江,发源于安徽南部的新安江和兰江,在建德市梅城处汇合,沿途蜿蜒曲折,全长百公里,景色宜人,常被赞誉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由此可见,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属于外力作用。故选:B。3.(2024 浙江模拟)科学假说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下列事实不能用地壳变动学说解释的是( )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B.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地增大C.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具有亲缘关系D.在喜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答案】A【解答】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地增大、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和在喜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都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故选:A。4.(2023秋 拱墅区期末)图Ⅰ为某段长城景观图,图Ⅱ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若图Ⅱ所示区域建有古长城,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长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答】解:据图Ⅰ可知,长城修建在山脊上;据图Ⅱ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可知,②处虚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最可能有古长城经过。故选:B。5.(2023秋 乐清市校级月考)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 (选填字母)。A. B. C. D. (2)若图二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①、②、③或④)。(3)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甲、乙或丙)。【答案】(1)A;(2)②;(3)丙。【解答】解:(1)读图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组成,截面为闭合的曲线,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有三条闭合等高线,因此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A,故选A。(2)发生泥石流时,人逃生时方向应尽量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逃向地势较高的山坡。根据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④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与泥石流发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线要越过河谷,因此在O点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3)丙地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丙。故答案为:(1)A;(2)②;(3)丙。清单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考点一 土壤的形成土壤层的形成: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考点二 土壤的成分土壤中有气体、水分、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 )、无机盐、生物。考点三 土壤的结构1.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各种结构。2.土壤团粒结构:团粒结构疏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且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对养分的积蓄和供应。3.土壤颗粒的分类:矿物质颗粒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砂粒粗糙有粒感,砂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性能差;粉砂粒性质介于砂粒与黏粒之间;黏粒光滑而柔软,黏粒之间的空隙很小,通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强。4.土壤的分类: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考点四 土壤的质地1.不同类型土壤的质地:(1)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2)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3)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学以致用1.(2024春 余杭区期末)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壤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近期将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月背土壤。我国人民非常关心月球上是否能够种菜,央视新闻特别回应了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无法种菜。如图四个实验中,可用于简单判断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是( )B.C. D.【答案】B【解答】解: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含有有机物,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2024春 临海市期末)花生适合在砂粒比较多的土壤中种植,这是因为花生在地上开花,雌蕊深入地下进行膨大发育,砂粒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实。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较多的是( )A. B.C. D.【答案】C【解答】解: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根据土壤的性状,可以判断D符合砂土类土壤。故选:C。3.(2024春 宁波期中)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答案】C【解答】解:砂土类土壤的缝隙较大,水分下渗较多,土壤含水量较少,不易出现“霉根”现象,A错误。壤土类土壤结构优良,透气性、透水性适中,适合玉米生长,B错误。黏土类土壤较黏重,透气性、透水性较差,土壤含水量大,玉米容易出现“霉根”,D错误,C正确。故选:C。4.(2024春 义乌市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生长【答案】(1)腐殖质;(2)①③⑤;(3)B。【解答】解:(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2)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风化→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低等植物着生→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生长→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故选:①③⑤。(3)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故选:B。故答案为:(1)腐殖质;(2)①③⑤;(3)B。5.(2023春 江山市期末)小科在校园里散步时,发现路边有一块草坪几乎没有什么草生长,他猜测是因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科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相等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步骤2:将甲、乙土块放入2只同规格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如图所示:记录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请回答:(1)步骤1中“?”处应补充内容为 。(2)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答案】(1)长、宽、厚(2)干燥的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更大(3)小于【解答】解:(1)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确保除了土壤的疏松程度之外,其他条件如土块的大小都相同,以便进行准确的比较。因此步骤1中“?”处应补充内容为长、宽、厚。(2)干燥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空气,当加水时,空气会被排出,通过观察排出空气的多少可以判断土壤的疏松程度。湿润的土壤中空气含量较少,可能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干燥的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更大,实验效果明显。(3)实验中,如果向甲土块(疏松土壤)注水时排出的空气较多,导致剩余水的体积 V1 小,而向乙土块(被踩过的土壤)注水时剩余水的体积 V2 大,这表明甲土块中的空气含量较高,因此疏松的土地空气含量高于被踩踏过的土地。因此若发现V1 小于 V2,则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故答案为:(1)长、宽、厚(2)干燥的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更大(3)小于清单3 土壤和植物的生长考点一 植物的根系1.根系(1)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如大豆、萝卜、樟树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2)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如小麦、水稻、葱、蒜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2. 根系的作用:根系具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作用,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或储存营养的功能。考点二 根的吸水和失水1.探索活动: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实验结论:根尖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2.根尖的结构和功能(1)根冠位于根尖的最前端,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主要起保护作用;(2)分生区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分裂能力强,通过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3)伸长区有较小的液泡,细胞壁较薄,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伸长;(4)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3.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1)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长, 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叶片萎(2)实验说明:浓盐水的浓度大, 清水的浓度小。根毛细胞必须在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的条件下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4.烧苗: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时,根毛细胞会失水,称为烧苗。考点三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5.水的路径:土壤根毛细胞根的木质部导管植物体的各结构知识点四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1.探索活动:验证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1)实验现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要比蒸馏水中培养的幼苗生长的好。(2)实验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种无机盐。2.无机盐的作用(1)构建植物体,如氮和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2)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钾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磷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3.氮、磷、钾元素的作用(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是缺乏含氮无机盐的表现;(2)含磷的无机盐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前,植株生长缓慢,发育迟缓,植株特别矮小,嫩叶变小,叶片呈现暗绿色,有时呈紫色是缺乏含磷无机盐的症状;(3)含钾的无机盐能使植物茎秆粗壮,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是缺乏含钾无机盐的症状 。考点四 植物的茎1.茎的类型: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等。2.木质茎的结构(1)树皮①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②韧皮部由筛管、韧皮纤维等组成,筛管具有运输有机物的功能,韧皮纤维韧性强;(2)形成层: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细胞只有 2 - 3 层,能不断地分裂产生子细胞,使茎加粗,水稻、小麦、毛竹等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不能继续加粗生长;(3)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由导管和木纤维等组成,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有很强的支持力;(4)髓:位于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有储藏营养的功能。考点五 物质的运输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2.有机物的运输: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有机物主要在韧皮部的筛管中沿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学以致用1.(2024秋 海曙区期末)如图是植物根尖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②的主要作用是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C.③处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但没有细胞核D.④位于根的最顶端,主要起保护作用【答案】C【解答】解:A、①是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正确;B、③是伸长区,细胞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伸长,B正确;C、③是分生区,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细胞呈正方形,具有细胞核,C错误;D、④是根冠,根冠的细胞不能伸长,根冠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故选:C。2.(2024秋 慈溪市期中)在西瓜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应适当多施加( )A.含钙的无机盐 B.含钾的无机盐C.含磷的无机盐 D.含氮的无机盐【答案】C【解答】解: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在西瓜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西瓜等的糖分。故选:C。3.(2024 嘉兴一模)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这些糖是( )A.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B.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C.由茎的表皮直接制造获得D.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答案】A【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将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从上而下运输给身体的各部分。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有机物)是由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故选:A。4.(2024春 杭州期末)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从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最后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如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B.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C.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外界溶液D.根毛细胞>内皮层细胞>皮层细胞>外界溶液【答案】B【解答】解: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可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方向是:由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移动。所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故选:B。5.(2023秋 宁海县校级期中)根据如图回答:(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缩,是因为 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3)枝条上部位①~④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是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到营养物质B将停止发育而凋落。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我们还可知道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还在。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故答案为:(1)B;筛管;(2)水分;导管;(3)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有机物积存不会太多,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清单4 保护土壤考点一 土壤的流失与毁坏1.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2.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指土壤在流水、风、冰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造成水分和土壤资源损失的现象;土地沙漠化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营养物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3.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一般来说,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考点二 土壤的保护与治理1.土壤保护:保护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轮作。2.防治土壤污染 —— 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包括覆盖式客土、深翻耕;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钝化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学以致用1.(2024春 嵊州市期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B.实行稻草还田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D.大量施用化肥【答案】B【解答】解: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污染了土壤,不利于保护土壤,错误;B、实行稻草还田,使土壤变得肥沃,有利于保护土壤,正确;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污染了土壤,不利于保护土壤,错误;D、大量施用化肥,污染了土壤,不利于保护土壤,错误;故选:B。2.(2025 浙江模拟)为了研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准备两个具有一端开口的容器,分别标记为容器A与容器B。随后,在这两个容器内部,利用松散的泥土堆砌形成坡度均为30°的斜坡模型。②在容器B的斜坡模型表层,铺设一层草皮材料。③将一个空置的容器放置于该装置下方(在图示中此容器未予展示),并利用洒水壶在斜坡模型的上方进行浇灌作业。④对实验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并准确记录所得的各项数据。(1)实验中A组的作用是 。(2)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是 。(3)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况(降雨量346毫米),你认为 的地表最有利于防止荒漠化。地表类型 林地 草地 作物地 裸地水土流失量(千克/亩) 4 6.2 238 450(4)为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请你提出合建议: 。(答出一条即可)【答案】(1)与实验中B组的结果进行对比;(2)水土流失的情况;(3)林地;(4)植树种草。【解答】解:(1)实验中A组的作用是与实验中B组的结果进行对比。(2)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主要是水土流失的情况。这包括观察水流冲刷斜坡模型时泥土的流失量、流失速度以及流失的泥土在容器中的堆积情况等。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现象,可以对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3)分析图表可知,林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最轻微,最有利于防止荒漠化。(4)要重视保护水土,植树种草,绿化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能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系统,要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故答案为:(1)与实验中B组的结果进行对比;(2)水土流失的情况;(3)林地;(4)植树种草。【一站到底】1.(2024春 临海市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答案】A【解答】解: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保护土壤,我们要合理使用农药,分类回收垃圾,积极植树造林等,在土里焚烧废弃垃是破坏土壤的行为。故选:A。2.(2024春 武义县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答案】C【解答】解: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 正确。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故选:C。3.(2024 温州二模)太真洞位于浙江衢州太真乡。洞内钟乳石倒垂,石笋如林,被古人称为“第一洞天”。形成这种洞穴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答案】B【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太真洞洞内有钟乳石、石笋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钟乳石、石笋等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4.(2024春 杭州期末)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培养。两周后现象如图,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的( )A.水 B.无机盐 C.阳光 D.温度【答案】B【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如图可知,甲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因此幼苗生长不良,长得弱小发黄最矮;乙肥沃土壤浸出液,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因此幼苗长得旺盛幼苗健壮且颜色鲜绿。由此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多种无机盐,无机盐要溶解在水中被运输。故选:B。5.(2024 北仑区一模)东崖绝壁位于嵊山岛的最东端,高达数十米,连绵数千米,其中的元宝石千奇百怪,极具观赏性。景区内还有明清以来的摩崖石刻多处,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东崖绝壁的形成与海水的冲刷作用有关B.海风对东崖绝壁的地貌变化没有任何影响C.东崖绝壁的形成可能与远古火山爆发有关D.东崖绝壁景观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答】解:结合图文材料,东崖绝壁位于嵊山岛的最东端,位于沿海地区,长期受到海浪以及海风侵蚀而形成,为典型的海蚀地貌,A正确,不符合题意。东崖绝壁位于沿海地区,海风强劲,该地受海风影响较大,B错误,符合题意。景区内有较多的辉绿岩岩体,其为典型的侵入岩,C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材料,该地有较多的游客,且景区内有较多的摩崖石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3秋 鹿城区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m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m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答案】C【解答】解:A、图中的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100米,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图中①②两点的图示距离不足1厘米,其实地距离不足1000米,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③处是山谷部位,该处可能发育有河流,故叙述正确,符合题意;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线路陡,沿BC线路较AC线路费力,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7.(2024 浙江模拟)如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来自 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喷出的岩浆会在地表凝固而形成岩浆岩。以下现象不能用来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有 。A.地震B.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化石C.海蚀穴的形成D.沙漠里风蚀城堡的形成【答案】软流层;CD【解答】解:岩浆一般存在于软流层之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地壳的运动一般会发生在板块之间,会导致陆地或海洋面积的扩大或缩小,发生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活跃会发生火山地震,故地震和山顶的海洋化石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海蚀穴是由海浪侵蚀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风蚀城堡也是由风力侵蚀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D。故答案为:软流层;CD8.(2024春 杭州期末)绿色开花的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植物根的吸水部位在哪?甲图是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操作,该实验采用 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说明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从乙图植物木质茎的横切面上可看到清晰的分层结构,它们分别是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植物之所以不断的长粗主要是跟 有关,输送营养物质的筛管主要存在于 。【答案】控制变量;根尖;形成层;韧皮。【解答】解:实验中的变量是有无根尖,为了控制实验变量,将两颗小麦幼苗的根分别做如下处理:A一颗剪去幼苗的根尖,B一颗不做处理。探究实验中,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的条件应该完全一致;都放在土壤浸出液,利于植物生长,便于观察。观察现象:A没有根尖的幼苗出现萎嫣,土壤浸出液几乎没减少;B有根尖的幼苗生长旺盛,土壤浸出液明显减少;由此,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部位是根尖。木本植物不但表现纵向的长高,还能够长粗,这主要是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输送营养物质的筛管主要存在于韧皮部。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根尖;形成层;韧皮。9.(2024春 西湖区期末)“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小科设计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Ⅰ.实验步骤(1)土壤采集:土壤编号 土壤来源 采集方法①号土壤 “蚁巢土” 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号土壤 蚂蚁窝附近的土壤 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两组,将等量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中。(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喷洒 蒸馏水。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Ⅱ.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2)请将实验步骤(3)补充完整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该实验还可以怎样改进? 。【答案】(1)无机盐(2)蒸馏水(3)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4)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无机盐。(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所以要适当喷洒蒸馏水。(3)由于①号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号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结论: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故答案为:(1)无机盐(2)蒸馏水(3)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4)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10.(2023秋 绍兴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图所示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的等高线地形图。(1)若要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填“④”或“⑥”)。(2)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选在 (填序号)。(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峭壁、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中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请说明理由。【答案】(1)⑥;(2)③;(3)②;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且近水、远河滩、远崖。【解答】解:(1)读图可得,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⑥,该山峰的海拔高度范围是900-950米。(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③,该地等高线重合,是陡崖。(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是: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中②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且近水、远河滩、远崖,①点距离河滩近故答案为:(1)⑥;(2)③;(3)②;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且近水、远河滩、远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清单专题03 我们生活的大地【思维点拨】【考点直达】清单1 探索地球表面考点一 地球的结构1.岩石圈: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它和 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并非仅指地壳。2.地球的外部圈层: 、 、 (最活跃的圈层)。3.地球的内部圈层: 、 、 。考点二 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与地势(1)地形:指地表的 。(2)地势:指地表形态 的态势。(3)海拔:地面某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是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2.陆地地形的类型(1)平原:指海拔一般在 200m 以下,地面 的一片广阔区域。(2)丘陵:指海拔一般在 200 - 500m,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m,地势起伏较 ,坡度较 ,连绵不断的 。(3)山地:指海拔在 500m 以上且相对高度超过 200m 的高地,地势起伏很 ,坡度 ,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4)盆地:指四周 ,中间 的区域。(5)高原:指海拔一般在 500m 以上,地势相对 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3.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特点①等高线都是 的。②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 。③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海拔,单位为 。④一般情况下,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 。⑤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 。⑥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①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 ,常用 “ ” 表示。②鞍部:两侧的山脊、山谷等 高线近似对称,是两个山顶之间相对 的部位。③峭壁(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 ,峭壁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④山脊:等高线向海拔 凸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⑤山谷:等高线向海拔 凸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山谷处常形成 。考点三 地形的变化1. 地壳变动(1)水平运动:水平岩层在内部的力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 和 形成的重要原因。(2)升降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或凹陷,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 的重要原因2.地形变化的原因:(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表现为 、 、 等。(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往往是 、 、 、波浪、 等对地形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 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3)不同地区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①流水作用包括 、 、 。②风力作用。 作用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作用形成沙丘、沙漠。③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形成 和 。学以致用1.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D.岩石圈包括A所示圈层和B所示圈层的顶部2.富春江,发源于安徽南部的新安江和兰江,在建德市梅城处汇合,沿途蜿蜒曲折,全长百公里,景色宜人,常被赞誉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生物 B.流水 C.冰川 D.风力3.科学假说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下列事实不能用地壳变动学说解释的是( )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B.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地增大C.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具有亲缘关系D.在喜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4.图Ⅰ为某段长城景观图,图Ⅱ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若图Ⅱ所示区域建有古长城,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长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5.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 (选填字母)。A. B. C. D. (2)若图二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①、②、③或④)。(3)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甲、乙或丙)。清单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考点一 土壤的形成土壤层的形成: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 、 和 。考点二 土壤的成分土壤中有 、 、 (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 )、 、生物。考点三 土壤的结构1.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 等各种结构。2.土壤团粒结构:团粒结构 ,使土壤既能 又能 ,并且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对养分的积蓄和供应。3.土壤颗粒的分类:矿物质颗粒分为 、 、 。砂粒粗糙有粒感,砂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通气、透水性能 ,保水性能 ;粉砂粒性质介于砂粒与黏粒之间;黏粒光滑而柔软,黏粒之间的空隙很 ,通气、透水性能 ,保水性能 。4.土壤的分类:土壤分为 土壤、 土壤和 土壤。考点四 土壤的质地1.不同类型土壤的质地:(1)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 ,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2)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 ,通气、透水性能 ;(3)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学以致用1.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壤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近期将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月背土壤。我国人民非常关心月球上是否能够种菜,央视新闻特别回应了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无法种菜。如图四个实验中,可用于简单判断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是( )B.C. D.2.花生适合在砂粒比较多的土壤中种植,这是因为花生在地上开花,雌蕊深入地下进行膨大发育,砂粒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实。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较多的是( )A. B.C. D.3.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4.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生长5.小科在校园里散步时,发现路边有一块草坪几乎没有什么草生长,他猜测是因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科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相等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步骤2:将甲、乙土块放入2只同规格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如图所示:记录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请回答:(1)步骤1中“?”处应补充内容为 。(2)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清单3 土壤和植物的生长考点一 植物的根系1.根系(1) 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如大豆、萝卜、樟树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2) 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如小麦、水稻、葱、蒜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2. 根系的作用:根系具有 、 等营养物质的作用,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或储存营养的功能。考点二 根的吸水和失水1.探索活动: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实验结论: 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2.根尖的结构和功能(1)根冠位于根尖的最前端,细胞壁 ,外层细胞排列比较 ,内部细胞 、排列 ,主要起 作用;(2)分生区细胞壁 ,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 ,分裂能力 ,通过分裂使细胞 增加;(3)伸长区有较小的液泡,细胞壁较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 ,使根不断 ;(4)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 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细胞的细胞壁 ,液泡较大,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 ,是根尖 的主要部位。3.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1)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植物 , 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叶片萎(2)实验说明:浓盐水的浓度大, 清水的浓度小。根毛细胞必须在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的条件下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4.烧苗:土壤溶液的浓度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时,根毛细胞会 ,称为烧苗。考点三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5.水的路径:土壤 植物体的各结构知识点四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1.探索活动:验证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1)实验现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要比蒸馏水中培养的幼苗生长的好。(2)实验说明:2.无机盐的作用(1) ,如氮和镁是合成 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 的原料;(2) ,如钾能使 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磷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3.氮、磷、钾元素的作用(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 长得繁茂,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 是缺乏含氮无机盐的表现;(2)含磷的无机盐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前,植株生长缓慢,发育迟缓,植株特别矮小,嫩叶变小,叶片呈现 ,有时呈 色是缺乏含磷无机盐的症状;(3)含钾的无机盐能使植物 粗壮,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茎秆软弱,容易 ,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是缺乏含钾无机盐的症状 。考点四 植物的茎1.茎的类型: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 、 、 和 等。2.木质茎的结构(1)树皮①表皮细胞排列 ,起 作用;②韧皮部由筛管、韧皮纤维等组成,筛管具有运输 的功能,韧皮纤维韧性强;(2)形成层: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细胞只有 2 - 3 层,能不断地 产生子细胞,使茎加粗,水稻、小麦、毛竹等植物的茎没有 ,不能继续加粗生长;(3)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由导管和木纤维等组成,导管运输 ,木纤维有很强的支持力;(4)髓:位于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有 的功能。考点五 物质的运输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 运输的。2.有机物的运输: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有机物主要在韧皮部的 中沿筛管 运输。学以致用1.如图是植物根尖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②的主要作用是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C.③处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但没有细胞核D.④位于根的最顶端,主要起保护作用2.在西瓜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应适当多施加( )A.含钙的无机盐 B.含钾的无机盐C.含磷的无机盐 D.含氮的无机盐3.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这些糖是( )A.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B.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C.由茎的表皮直接制造获得D.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4.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从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最后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如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B.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C.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外界溶液D.根毛细胞>内皮层细胞>皮层细胞>外界溶液5.根据如图回答:(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缩,是因为 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3)枝条上部位①~④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是: 。清单4 保护土壤考点一 土壤的流失与毁坏1.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 ,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 、 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2.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指土壤在 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造成 和 损失的现象;土地沙漠化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 和 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3.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一般来说,植物的根系有 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够保持 ,减少 ,从而减少 、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考点二 土壤的保护与治理1.土壤保护:保护方法包括 、 和 。2.防治土壤污染 —— 土壤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包括覆盖式客土、深翻耕; 修复技术是利用钝化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学以致用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B.实行稻草还田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D.大量施用化肥2.为了研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准备两个具有一端开口的容器,分别标记为容器A与容器B。随后,在这两个容器内部,利用松散的泥土堆砌形成坡度均为30°的斜坡模型。②在容器B的斜坡模型表层,铺设一层草皮材料。③将一个空置的容器放置于该装置下方(在图示中此容器未予展示),并利用洒水壶在斜坡模型的上方进行浇灌作业。④对实验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并准确记录所得的各项数据。(1)实验中A组的作用是 。(2)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是 。(3)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况(降雨量346毫米),你认为 的地表最有利于防止荒漠化。地表类型 林地 草地 作物地 裸地水土流失量(千克/亩) 4 6.2 238 450(4)为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请你提出合建议: 。(答出一条即可)【一站到底】1.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2.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3.太真洞位于浙江衢州太真乡。洞内钟乳石倒垂,石笋如林,被古人称为“第一洞天”。形成这种洞穴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4.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培养。两周后现象如图,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的( )A.水 B.无机盐 C.阳光 D.温度5.东崖绝壁位于嵊山岛的最东端,高达数十米,连绵数千米,其中的元宝石千奇百怪,极具观赏性。景区内还有明清以来的摩崖石刻多处,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东崖绝壁的形成与海水的冲刷作用有关B.海风对东崖绝壁的地貌变化没有任何影响C.东崖绝壁的形成可能与远古火山爆发有关D.东崖绝壁景观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m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m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7.如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来自 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喷出的岩浆会在地表凝固而形成岩浆岩。以下现象不能用来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有 。A.地震B.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化石C.海蚀穴的形成D.沙漠里风蚀城堡的形成8.绿色开花的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植物根的吸水部位在哪?甲图是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操作,该实验采用 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说明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从乙图植物木质茎的横切面上可看到清晰的分层结构,它们分别是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植物之所以不断的长粗主要是跟 有关,输送营养物质的筛管主要存在于 。9.“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小科设计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Ⅰ.实验步骤(1)土壤采集:土壤编号 土壤来源 采集方法①号土壤 “蚁巢土” 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号土壤 蚂蚁窝附近的土壤 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两组,将等量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中。(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喷洒 蒸馏水。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Ⅱ.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2)请将实验步骤(3)补充完整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该实验还可以怎样改进? 。10.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图所示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的等高线地形图。(1)若要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填“④”或“⑥”)。(2)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选在 (填序号)。(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峭壁、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中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请说明理由。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3 我们生活的大地【考点清单】(原卷版)(1).docx 专题03 我们生活的大地【考点清单】(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