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科学试卷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下列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于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图中光学现象的有关光路图正确的是 (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B.平面镜成像C.老花眼的矫正D.光的色散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三只轻纸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球都带电B.有两个球带同种电荷,第三个球不带电C.只有一个球带电D.有两个球带异种电荷,第三个球不带电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人体听觉形成过程中,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①外耳道 ②听小骨 ③鼓膜 ④听觉神经 ⑤大脑的一定区域 ⑥耳蜗.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甲所示为课本中的一个实验:“把一段通电导线弯成圆环,形成环形电流,让圆环导线穿过一块与圆环平面垂直的平板。利用铁粉观察它周围的磁场分布。”如果导线内电流方向如箭头所示,当置于平板上A点的磁针(黑色端为N极)静止时,图乙中磁针指向正确的是( )A. B.C. D.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 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 (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N:②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③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④当u=11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小科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他先在电路的a、b间接入10Ω的电阻,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记录数据后,改用15Ω的电阻替换10Ω电阻,闭合开关,接下来他的实验操作应该是( ).A.观察电压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流表示数B.观察电流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压表示数C.观察电压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流表示数D.观察电流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压表示数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兴趣小组设计了可测河水流速的电路。金属杆OM(电阻忽略不计)可绕O点转动并与电阻丝 ab接触良好,其下端安装有泡沫球,R为保护电阻,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电表示数增大。下列电路符合设计要求的是 ( ).A. B.C. D.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是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斗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在传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花朵B.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D.为了拍摄花束, 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1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当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图示位置时,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电压表有示数。若突然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变大了,则发生的情况是( )A.一定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B.一定是滑动变阻器发生了断路C.可能是灯泡发生了断路D.可能是灯泡发生了短路1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某校大力推行开展STEAM项目课程。如图是学生参与“伪3D全息投影”项目化学习后制作的投影盒、演示视频、观察到的投影及成像原理示意图。下列相关的材料选择或原理及对应分析错误的是( )A.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B.投影成像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D.人眼观察到的是投影盒所成的实像1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明按下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当开关闭合后,两只规格相同的电压表V1和V2的指针位置完全一样、如图乙所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可能电路各处完好,V1和V2所选量程不相同,并且灯l1两端电压为10VB.可能电路各处完好,V,和V,所选量程不相同,并且灯L,两端电压为8VC.可能是电路出现故障,灯L1短路D.可能是电路出现故障,灯L2短路1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此平面镜可绕垂直于纸面的水平轴H自由旋转,现将平面镜拉离竖直位置一个偏角θ至MN'的位置,释放镜的下端,在平面镜从MN’下摆到HN位置过程中,物体S的像( )A.像S`做直线运动,像S'到镜的距离不断减小B.像S'做曲线运动,像S'到镜的距离不断增大C.像S`做直线运动,像S'到转轴M点的距离不断减小D.像S'做曲线运动,像S'到转轴M点的距离保持不变1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0、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U1、U2和U2表示。电表示数的变化量分别用△I、△U1、△U2和△U3表示,则在滑片P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不变,变小 B.C.不变, 不变 D.1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设计一个如图所示的电路,a表示定值电阻,b表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其中,a可以有阻值分别为R1、R2的两个定值电阻可供选择,b可以有最大阻值分别为R3、R1的两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且R1A.a 选R1, b选R4 B.a 选R1,b 选R3C.a选R2, b选R3 D.a 选R2, b选R41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3m处,身高为1.68m,小芳到自己像的距离为 m;若小芳向镜移动一段距离,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丸”、 “变小”或 “不变”)。现将一块纸板和镜面放在镜子后面3m处,如图所示,这时纸板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小芳的像。1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南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人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能看到路面,是因为路面发生了 (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2)乙能看到水面比路面 (填“暗”或“亮”)。1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结构;(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A.保持原位B.靠近透镜C.远离透镜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1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开车用导航时,会用到HUD (抬头显示)投影模式,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方,就可以将导航的信息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影到正前方,避免因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驾驶员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399米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选填“实像”或“虚假”)。(2)如图所示, HUD 投影模式显示右转,那么在手机上显示的应该是下列 选项。(3)同一个晴天里 (选填“白天”或“晚上”)时候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2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4.5V。当开关S断开,甲、乙是电流表,两表偏转的角度相同如图二所示,则流过R1的电流为 ,.闭合开关S后,甲、乙是电压表,两表示数V甲: V乙为5: 4, 则R1两端的电压为 V。2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和速度测量屏仪器,是通过激光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和下降或上升的速度,如图所示光路图.入射光与液面夹角为45度,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如果液面下降的速度为1.2m/s, 则S 点移动速度为 m/s。2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卢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2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开关闭合以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石端,得到电路中两个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Ω,其中 (填“A”或“B”)是电压表V2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像。2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灯泡L的I-U图像如图甲所示,在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是10 Ω,电源电压恒定。若只闭合S1和S2时,电压表的示数是2V,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是 A,电源电压是 V若只闭合S1和S2时,电压表的示数是4V,则电阻R2的阻值是 Ω。若将电压表换成 电流表,闭合S1、S2和S3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A。2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2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注:镀膜面光的反射能力强于未镀膜面)(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的透光性,便于 ;(2)为了更准确测量蜡烛到反射面的距离,实验时应将玻璃板 (选填“镀膜面”或“不镀膜面”)的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下蜡烛A与B的位置,测量的物距如图所示,该物距为 cm;.(4)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得蜡烛A和蜡烛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2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霞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3V,电阻R有4个阻值(5Ω、10Ω、20Ω、30Ω) 供选用, 滑动变阻器R2规格为“10Ω 1A”。实验序号 Ry/Ω VA① 5 ② 10 0.20③ 20 0.10(1)当开关闭合后,发现电压表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无示数,则发生的故障可能是R1 (选填“短路”或“断路 ) ;(2)当接入的电阻R1阻值为5Ω时,闭合开关,调节滑片,此时电流表示数为 。(3)保持滑片位置不变,将R1换为10Ω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向 (选填“右”或“左”)移动。再将R1换为20Ω后,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所得的三组数据如表格所示;(4)小微换用30Ω定值电阻继续进行第4次实验,即使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左端,也无法满足实验要求。仔细分析后,发现只需将电源电压适当 (选填“调大”或“调小)即可;(5)若如图是上述实验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电流表示数I、定值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2建立关系的图像,则一定错误的是____。A. B.C. D.2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测量未知电阻R,(阻值约为150Ω)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3V)、滑动变阻器R(0~50Ω)、电阻箱 R。(0~9999Ω)、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开关及导线若干。(1)小宝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不能较准确测出R,的阻值,理由是 ;(2)大宝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正确连接电路后,小明先将开关S拨至 ,调节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再将开关S拨至另一位置,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示数恰为U1,记下电阻箱的示数为R,此时 。(3)该同学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测量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其中R。是定值电阻,请在空格内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闭合S、S1,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为U:②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U1;③请用测量值U 和U1,已知量R0来表示R1= 。2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电路图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4 V不变,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5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0.5A”。(1)请在图2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时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使用大量程(测量时再选择合适的量程),电压表测量R 两端的电压;(2)该同学完成了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的4次实验,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电压U/V 0.5 1.0 1.5 2.0 2.5 3.0 3.5电流I/A 0.2 0.3 0.4 0.5 分析表中已测出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到实验结论是 。(3)表格里余下的3次实验,该同学利用现有器材都能完成吗 如不能,请找出哪几次实验不能完成并说明理由。 。(4)该同学想利用小组的器材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还需要添加哪些器材 。3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30V,电阻R1为15Ω。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5A。求:(1)通过电阻R1的电流。(2)电阻R2的阻值。3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两只额定电压分别为3V和6V的小灯泡L1和L2,将它们连接到如图1所示的电源电压可调的电路中,其中通过L2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当闭合开关S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源输出电流为1.4A;当只闭合S3,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也有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且L2的电阻与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之比为: (注: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正常发光)求:(1)L2正常工作时的电阻。(2)L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3)当L1与L2串联时,在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条件下,求出电源电压的调节范围。3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合上开关后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后电流表才有读数。且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x等于 厘米处,电源电压U等于 伏。(2)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3)开关闭合,滑片P从断点处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厘米的阻值变化为多少欧姆 (4)若该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是多大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解答】A、它们是由各自的发声器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C、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C错误;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高,因为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的关系: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2.【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人通过平面镜看到蜡烛烛焰,发光的是烛焰;(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4)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自上而下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解答】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错误;B、人通过平面镜看到蜡烛烛焰,发光的是烛焰,不是人眼,故B错误;C、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故C正确;D、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最上端是红光,最下处是紫光,故D错误。故答案为:C。3.【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1)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解答】A、如果三个小球都带电,至少有两个是带同种电荷,当它们两个靠近,会互相排斥,与题意不符;B、当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与题意不符;C、如果只有一个小球带电,那么其他两个不带电的小球靠近时,它们不会吸引,与题意不符;D、如果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第三不带电,当带异种电荷的两个小球靠近时,互相吸引;而带电小球分别与不带电小球靠近时,也能吸引不带电的小球,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如图:【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答案为:A。5.【答案】A【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解析】【分析】先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然后根据磁感线方向可知小磁针N极的指向。【解答】伸出右手,四指的环绕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指向磁场的方向,故导体正下方为N极,上方为S极;在磁体的内部,磁感线是从S极到N极,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感线方向相同,所以小磁针的下端为N极,上端为S极,故A正确。故答案为:A。6.【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①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②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③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④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①由表中数据可知,u=v=2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20cm,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故①错误;②第1次实验,u=60cm>2f,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②正确;③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逐渐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故③正确;④当u=11cm,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7.【答案】A【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当改用15Ω电阻替换10Ω电阻时,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分析接下来的操作。【解答】A、当把10Ω电阻换成\5Ω电阻后,电阻阻值增大,其两端电压会增大。为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要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即向右移动滑片,同时观察电压表,使电压表示数恢复到之前10Ω电阻接入时的示数,再读取电流表示数,故正确。B、实验目的是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应观察电压表,而不是电流表,故错误。C、向左移动滑片会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使电阻两端电压进一步增大,不能保持电压不变,故错误。D、应观察电压表,且向左移动滑片操作错误,故错误。故答案为:A。8.【答案】B【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图知,金属杆OM与电阻丝ab的结构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金属杆向左移动,由各选项图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从而分析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解答】A、由图知,电流表与R串联在电路中,电阻丝被短路,金属杆左右移动时电路中电阻不变,电源电压一定时,由可知,电流表示数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与R串联,电压表测电阻丝的左侧部分两端电压,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金属杆向左移动,电阻丝的右侧部分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两端分得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符合题意;C、由图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与R串联,电压表和电阻丝的左侧部分被短路,所以金属杆左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都为0,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电流表、R串联,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金属杆向左移动,电阻丝的右侧部分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一定时,由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且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解答】A、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应减小物距,应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BCD、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其工作原理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为了拍摄整株花束,就要使成像变小,因此要使物体向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移动,故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0.【答案】D【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解析】【分析】分析电压表示数变大的原因,再与各个选项的内容进行比较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灯泡与变阻器串联,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测变阻器的电压,电流表测总电流。①如果灯泡发生短路,那么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根据U总=UL+U变可知,此时变阻器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即变大了;②如果变阻器发生断路,那么电压表就与电源并联,它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即变大了。③在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如果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那么变阻器的阻值增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11.【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解:根据图乙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是光的反射,图中将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成在投影盒内,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实际上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此时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为了具有更好的“3D”效果,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故ABC正确,D错误。故选:D。12.【答案】C【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电路是由两个电灯串联而成,两个电压表分别测的是总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当电路各处完好时,这两个电压值是不会相等的,指针一样,则说明选择的量程不同。【解答】 A、电路完好时,V1测的是电源电压,V2测的是L2两端电压,两表指针一样,说明V1选的是大量程,并且电源两端电压为10V,故A错误;D、电路完好时,V1测的是电源电压,V2测的是L2两端电压,两表指针一样,说明V1选的是大量程,V2用的是小量程,则灯L2两端电压为2V,故B错误。C、若Ll短路,V2测的是电源电压,V1测的是电源电压,两表都有示数,并且相等,故C正确;B、若L2短路,V1测量电源电压,V2示数为零,故D错误;故答案为:C。13.【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和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然后进行分析;由图可知,S点绕M以SM长为半径转动,所以它的像的轨迹应该是圆弧,而不是线段,像S'到镜的距离的变小,故AC错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在平面镜从MN'下摆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到转轴M的距离不变,因此像S'到转轴M的距离不变。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4.【答案】D【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 通过分析电路图可知,R0、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3测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时,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和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逐项判断即可得出答案。【解答】 通过分析电路图可知,R0、R1、R2串联,R0、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触头P向下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则电路中总电流I变小;由U=IR可得,R0、R1两端的电压均变小;因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A、由于R1为定值电阻,则均不变;故A错误;B、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则U3=U1+U2,故B错误;C、,变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2=E-I(r+R1),则得△U2/△I =r+R1 ΔU2 ΔI=r+R1,不变;D、因ΔU3=U3-U3'=ΔI(r+R0),ΔU1=U1-U1'=ΔIR1,ΔU2=U2-U2'=ΔI(r+R0+R1)显然|ΔU2|=|ΔU1|+|ΔU3|;故D正确。故答案为:D。题目已补充,请完善解析;公式用公式编辑器编辑15.【答案】A【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定值电阻越小,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越大,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路电流变化越大,据此选择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解答】∵定值电阻越小,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越大,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路电流变化越大,∴定值电阻选阻值较小的R1,滑动变阻器选最大阻值较大的R4。故答案为:A。16.【答案】6;不变;不会【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①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3m处,即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所以,小芳到自己像的距离为3m+3m=6m,②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若小芳向镜移动一段距离,此时像的大小将不变;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纸板上不会出现小芳的像。17.【答案】(1)浸反射(2)暗【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分析】平静的水面比较平滑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能使平行入射的光线平行射出;路面比较粗糙发生漫反射,漫反射能使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如果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的多,人看到的物体亮,否则看到的物体比较暗。【解答】(1)因为路面凹凸不平,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有部分会进入甲的眼睛,所以甲能看到路面;(2)因为乙同学背着月光走,虽然水面发生的仍然是镜面反射,但反射光进不到乙的眼睛,所以看到水面比路面暗。18.【答案】(1)晶状体(2)A;C(3)B【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在有眼镜时能成清晰的像,可看做是近视眼已矫正了,拿走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2)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解答】(1)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结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3)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故答案为:B。19.【答案】(1)反射;虚像(2)B(3)晚上【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3)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解答】(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故B符合题意;(3)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所以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最适合在晚上的情况下进行。20.【答案】2;0.9【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1)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甲测通过R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乙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流过R1的电流;(2)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电阻串联,甲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结合两表示数的比值求出R1两端的电压。【解答】 (1)当开关S断开,甲、乙均为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甲测通过R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乙测干路电流,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电流表甲的示数一定小于电流表乙的示数,又因为两表偏转的角度相同,所以电流表甲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5A,即流过电阻R2的电流为I2=0.5A,电流表乙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示数为2.5A,即干路电流I=2.5A,流过R1的电流为:I1=I-I2=2.5A-0.5A=2A。(2)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电阻串联,甲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已知电路电源电压为4.5V,且两表示数V甲:V乙为5:4,即的V甲示数为U=4.5V,则V乙的示数,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则R1两端的电压:U1=U-U2=4.5V-3.6V=0.9V,21.【答案】左;2.4【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液面上升或下降,判断出反射点和反射光线的变化,从而根据几何知识判断液面下降的速度和S点移动速度的关系。【解答】(1)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当水面高度发生变化时,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液面从CD升高到AB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移动;(2)由题意和下图可知,入射光与液面夹角为45度,EFS2S1为平行四边形,则EF=S1S2,则HG为下降高度,△EG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HG为△EFG的高,由几何知识可知EF=2GH,即相同时间内S点移动的距离是液面下降高度的2倍,所以,如果液面下降的速度为1.5m/s,则S点移动速度为3m/s。22.【答案】超声波;1.7;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根据s=vt计算路程;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3.【答案】9;20;A【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V测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两端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根据滑片移动方向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然后应用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分析答题。【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电压表V测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两端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电源电压不变,电压表V的示数不随电路电流变化,由图象可知,图线B是电压表V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电源电压是9V;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6V,电路电流为0.3A,∵,∴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由电路图可知,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右端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变大,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的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减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压表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不变,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电流减小,由此可知,在此过程中,电路电流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增大,电压表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压表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图象A是电压表V2的示数随电流变化关系图象;24.【答案】0.6;8;5;2.4【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 (1)若只闭合S1和S2时,定值电阻R1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是2V,由图像知,灯泡的电流即电路电流。(2)若只闭合S1和S3时,定值电阻R2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由图像找出灯泡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特点求出定值电阻R2的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定值电阻R2的阻值,根据焦耳定律求出10s内电流通过电阻R2产生的热量。(3)若将电压表换成电流表,闭合S1、S2和S3时,定值电阻R1和R2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先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各支路电流,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即电流表示数。【解答】 (1)若只闭合S1和S2时,定值电阻R1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是2V,由图像知,灯泡电流是0.6A,即此时电路电流是0.6A。(2)若只闭合S1和S3时,定值电阻R2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是4V,由图像知,灯泡电流为0.8A,即此时电路电流是0.8A,电源电压是8V,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所以定值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为:U2=U-UL=8V-4V=4V,所以定值电阻R2的阻值为:,(3)若将电压表换成电流表,闭合S1、S2和S3,时,定值电阻R1和R2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电源电压是8V,所以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为:,所以通过定值电阻R2的电流为:,故电流表示数为:I总=I1+I2=0.8A+1.6A=2.4A。25.【答案】【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凸透镜右侧的焦点为入射点,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解答】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入射点)F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26.【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镀膜面(3)3.20(4)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根据光在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成像分析;(3)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成像的原理为光的反射。【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2)因为光在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成像,实验时应选玻璃板的镀膜面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物距的测量如图所示,则此时物距为5.20cm-2.00cm=3.20cm;(4)此时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则在蜡烛A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27.【答案】(1)断路(2)0.4A(3)左(4)调小(5)A;B;D【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处;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可能有断路,根据电压表示数情况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欧姆定律求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电流表选用小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3)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确定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结合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根据表中电流与电阻之积为一定值分析得出结论;(4)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求出电源电压的最大值,进而确定如何调节电源电压;(5)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据此根据电路特点分析解答。【解答】 (1)为了保护电路,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处的左端;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可能有断路发生,电压表有明显偏转,说明电压表两接线柱到电源间是通路,故障的原因可能是R1断路;(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根据表中数据结合欧姆定律可知,电流与电阻之积为:UV=IR=0.2A×10Ω=0.10A×20Ω=2V,因此当接入的电阻R1阻值为5Ω时,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V;由图乙知,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该示数为0.4A;(3)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Ω改接成10Ω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为了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由串联分压的分压原理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左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导体的电阻增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减小,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的乘积保持不变,故可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4)当电阻最大为30Ω且变阻器接入最大阻值时,电源电压为最大,由分压原理可得:,所以电源电压最大值:,故需将电源电压适当调小;(5)AB、由电路图知,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得到结论为导体两端电压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故A、B图错误;C、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知,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1为定值,所以R1与R2的比值为定值,即两者成正比,故C图正确;D、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知,电路中电流,R2与I之间不是一次函数关系,故D图错误。故选:ABD。28.【答案】(1)电路中电流小于电流表的分度值无法精确测量(2)1;R(3)断开S1;【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分析;(2)根据等效替代法分析;(3)在没有电流表情况下,通过开关的转换,使电压表分别测量出电源电压和待测电阻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及分压原理求解。【解答】 (1)由已知条件可知,未知电阻Rx的阻值约为150Ω,因为电源电压为3V,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电路中电流小于电流表的分度值无法精确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太小,所以不能用伏安法测出该电阻的值。(2)正确连接电路后,小明先将开关S拨至1,调节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再将开关S拨至另一位置,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示数恰为U1,记下电阻箱的示数为R,根据等效替代法,R即为待测电阻的大小;(3)①闭合S、S1,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为U;②断开S1,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③在①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U,在②中,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待测电阻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已知电阻的电压为U-U1;根据分压原理:待测电阻。29.【答案】(1)(2)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3)第1次实验不能完成,原因是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只能调到0.8V;第6、7次实验也不能完成,原因是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超过2.5V时,电路中的电流已经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4)还需添加一些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大,据此确定滑动变阻器选用的下端接线柱;(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3)实验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以及根据器材规格判断实验能否完成。【解答】(1)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大,故滑动变阻器应选择左下接线柱与开关串联在电路中,如下图所示:(2)分析表格中有效实验数据可知,对应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为一个定值,所以可得: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3)第1次实验不能完成,原因是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只能调到0.8V;第6、7次实验也不能完成,原因是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超过2.5V时,电路中的电流已经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4)探究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时,要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的阻值,所以需要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30.【答案】(1) 通过电阻R1的电流;(2)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电阻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总-I1=2.5A-2A=0.5A;电阻R2的阻值。【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已知电压和电阻根据公式计算通过电阻R1的电流;(2)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电阻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首先根据公式I2=I总-I1计算出通过电阻R2的电流,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电阻R2的阻值。31.【答案】(1)正常工作时的电压(2)L1正常发光.此时电源的电压U=3V. 由图2可知,此时通过L2的电流1:=0.8A. 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1=1-12=1.4A-0.8A=0.6A(3)若考虑L1和L2串联,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灯泡L2的额定电流大于灯泡l.,的额定电流,所以,正常发光灯泡是L1,电路的电流I' =0.6A,当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小,由图2可知,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 ,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电源的最小电压: 当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大,由图2可知,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由、R2: R=1: 3可得. I2两端的电压与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之比: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则电源的最大电压: =11V , 所以, 电源电压调节范围为5V~11V【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1)L2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和额定电压相等,根据图2读出对应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正常工作时的电阻;(2)闭合开关S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L1和L2并联,比较两灯泡的额定电压并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确定电源的电压确定正常发光的灯泡,根据图2读出通过L2的电流,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L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3)若考虑L1和L2串联,比较两灯泡的额定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判断发光的灯泡和电路中的电流,当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小,由图2读出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最小电压;当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大,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L2两端的电压与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之比,进一步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最大电压,进一步得出答案。32.【答案】(1)5;1.50(2)当x=5cm时, 由乙、丙图可知, 电压表示数U1=1.35V, 电流表示数11=0.15A,R两端的电压:UR=U0-U1=1.5V-1.35V=0.15V,电阻R的阻值:(3)当x=5cm时,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1.电阻 R1的阻值:当x=10cm时,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2,电阻R2的阻值:故滑动变阻器滑动5cm电阻的改变量是△R=R1-R2=9Ω-4Ω=5Ω,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 1cm的阻值变化是:(4)该滑动变阻器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 R滑总=9Ω+5cm×1Ω/ cm=14Ω,此时电路总电阻: R 总=R+R 滑总-1Ω+14Ω=15Ω则电路中最小电流:【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断点的位置和电源电压的大小;(2)从图象上可看出,当x=5cm时电路为通路,并读出电表的示数,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求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的大小;(3)先计算x=5cm时和x=10cm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进而求出滑动变阻器滑动5cm电阻的改变量,从而求出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化;(4)先求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进而得出电路总电阻,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最小电流。【解答】 (1)由图乙可知,当x<5cm时,电压表示数保持1.5V不变,则断点处离变阻器最右端5cm,电源电压为1.5V。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科学试卷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下列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于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解答】A、它们是由各自的发声器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C、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C错误;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高,因为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的关系: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图中光学现象的有关光路图正确的是 (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B.平面镜成像C.老花眼的矫正D.光的色散【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人通过平面镜看到蜡烛烛焰,发光的是烛焰;(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4)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自上而下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解答】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错误;B、人通过平面镜看到蜡烛烛焰,发光的是烛焰,不是人眼,故B错误;C、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故C正确;D、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最上端是红光,最下处是紫光,故D错误。故答案为:C。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三只轻纸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球都带电B.有两个球带同种电荷,第三个球不带电C.只有一个球带电D.有两个球带异种电荷,第三个球不带电【答案】D【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1)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解答】A、如果三个小球都带电,至少有两个是带同种电荷,当它们两个靠近,会互相排斥,与题意不符;B、当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与题意不符;C、如果只有一个小球带电,那么其他两个不带电的小球靠近时,它们不会吸引,与题意不符;D、如果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第三不带电,当带异种电荷的两个小球靠近时,互相吸引;而带电小球分别与不带电小球靠近时,也能吸引不带电的小球,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人体听觉形成过程中,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①外耳道 ②听小骨 ③鼓膜 ④听觉神经 ⑤大脑的一定区域 ⑥耳蜗.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如图:【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答案为:A。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甲所示为课本中的一个实验:“把一段通电导线弯成圆环,形成环形电流,让圆环导线穿过一块与圆环平面垂直的平板。利用铁粉观察它周围的磁场分布。”如果导线内电流方向如箭头所示,当置于平板上A点的磁针(黑色端为N极)静止时,图乙中磁针指向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解析】【分析】先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然后根据磁感线方向可知小磁针N极的指向。【解答】伸出右手,四指的环绕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指向磁场的方向,故导体正下方为N极,上方为S极;在磁体的内部,磁感线是从S极到N极,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感线方向相同,所以小磁针的下端为N极,上端为S极,故A正确。故答案为:A。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 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 (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N:②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③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④当u=11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①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②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③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④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①由表中数据可知,u=v=2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20cm,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故①错误;②第1次实验,u=60cm>2f,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②正确;③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逐渐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故③正确;④当u=11cm,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错误。故答案为:B。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小科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他先在电路的a、b间接入10Ω的电阻,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记录数据后,改用15Ω的电阻替换10Ω电阻,闭合开关,接下来他的实验操作应该是( ).A.观察电压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流表示数B.观察电流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压表示数C.观察电压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流表示数D.观察电流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压表示数【答案】A【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当改用15Ω电阻替换10Ω电阻时,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分析接下来的操作。【解答】A、当把10Ω电阻换成\5Ω电阻后,电阻阻值增大,其两端电压会增大。为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要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即向右移动滑片,同时观察电压表,使电压表示数恢复到之前10Ω电阻接入时的示数,再读取电流表示数,故正确。B、实验目的是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应观察电压表,而不是电流表,故错误。C、向左移动滑片会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使电阻两端电压进一步增大,不能保持电压不变,故错误。D、应观察电压表,且向左移动滑片操作错误,故错误。故答案为:A。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兴趣小组设计了可测河水流速的电路。金属杆OM(电阻忽略不计)可绕O点转动并与电阻丝 ab接触良好,其下端安装有泡沫球,R为保护电阻,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电表示数增大。下列电路符合设计要求的是 ( ).A. B.C. D.【答案】B【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图知,金属杆OM与电阻丝ab的结构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金属杆向左移动,由各选项图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从而分析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解答】A、由图知,电流表与R串联在电路中,电阻丝被短路,金属杆左右移动时电路中电阻不变,电源电压一定时,由可知,电流表示数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与R串联,电压表测电阻丝的左侧部分两端电压,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金属杆向左移动,电阻丝的右侧部分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两端分得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符合题意;C、由图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与R串联,电压表和电阻丝的左侧部分被短路,所以金属杆左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都为0,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知,电阻丝的右侧部分、电流表、R串联,当向左的水流速度增大时,金属杆向左移动,电阻丝的右侧部分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一定时,由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是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斗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在传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花朵B.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D.为了拍摄花束, 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且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解答】A、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应减小物距,应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BCD、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其工作原理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为了拍摄整株花束,就要使成像变小,因此要使物体向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移动,故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当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图示位置时,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电压表有示数。若突然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变大了,则发生的情况是( )A.一定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B.一定是滑动变阻器发生了断路C.可能是灯泡发生了断路D.可能是灯泡发生了短路【答案】D【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解析】【分析】分析电压表示数变大的原因,再与各个选项的内容进行比较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灯泡与变阻器串联,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测变阻器的电压,电流表测总电流。①如果灯泡发生短路,那么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根据U总=UL+U变可知,此时变阻器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即变大了;②如果变阻器发生断路,那么电压表就与电源并联,它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即变大了。③在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如果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那么变阻器的阻值增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1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某校大力推行开展STEAM项目课程。如图是学生参与“伪3D全息投影”项目化学习后制作的投影盒、演示视频、观察到的投影及成像原理示意图。下列相关的材料选择或原理及对应分析错误的是( )A.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B.投影成像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C.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D.人眼观察到的是投影盒所成的实像【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解:根据图乙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是光的反射,图中将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成在投影盒内,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实际上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此时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为了具有更好的“3D”效果,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故ABC正确,D错误。故选:D。1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明按下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当开关闭合后,两只规格相同的电压表V1和V2的指针位置完全一样、如图乙所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可能电路各处完好,V1和V2所选量程不相同,并且灯l1两端电压为10VB.可能电路各处完好,V,和V,所选量程不相同,并且灯L,两端电压为8VC.可能是电路出现故障,灯L1短路D.可能是电路出现故障,灯L2短路【答案】C【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电路是由两个电灯串联而成,两个电压表分别测的是总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当电路各处完好时,这两个电压值是不会相等的,指针一样,则说明选择的量程不同。【解答】 A、电路完好时,V1测的是电源电压,V2测的是L2两端电压,两表指针一样,说明V1选的是大量程,并且电源两端电压为10V,故A错误;D、电路完好时,V1测的是电源电压,V2测的是L2两端电压,两表指针一样,说明V1选的是大量程,V2用的是小量程,则灯L2两端电压为2V,故B错误。C、若Ll短路,V2测的是电源电压,V1测的是电源电压,两表都有示数,并且相等,故C正确;B、若L2短路,V1测量电源电压,V2示数为零,故D错误;故答案为:C。1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此平面镜可绕垂直于纸面的水平轴H自由旋转,现将平面镜拉离竖直位置一个偏角θ至MN'的位置,释放镜的下端,在平面镜从MN’下摆到HN位置过程中,物体S的像( )A.像S`做直线运动,像S'到镜的距离不断减小B.像S'做曲线运动,像S'到镜的距离不断增大C.像S`做直线运动,像S'到转轴M点的距离不断减小D.像S'做曲线运动,像S'到转轴M点的距离保持不变【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和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然后进行分析;由图可知,S点绕M以SM长为半径转动,所以它的像的轨迹应该是圆弧,而不是线段,像S'到镜的距离的变小,故AC错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在平面镜从MN'下摆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到转轴M的距离不变,因此像S'到转轴M的距离不变。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0、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U1、U2和U2表示。电表示数的变化量分别用△I、△U1、△U2和△U3表示,则在滑片P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不变,变小 B.C.不变, 不变 D.【答案】D【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 通过分析电路图可知,R0、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3测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时,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和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逐项判断即可得出答案。【解答】 通过分析电路图可知,R0、R1、R2串联,R0、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触头P向下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则电路中总电流I变小;由U=IR可得,R0、R1两端的电压均变小;因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A、由于R1为定值电阻,则均不变;故A错误;B、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则U3=U1+U2,故B错误;C、,变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2=E-I(r+R1),则得△U2/△I =r+R1 ΔU2 ΔI=r+R1,不变;D、因ΔU3=U3-U3'=ΔI(r+R0),ΔU1=U1-U1'=ΔIR1,ΔU2=U2-U2'=ΔI(r+R0+R1)显然|ΔU2|=|ΔU1|+|ΔU3|;故D正确。故答案为:D。题目已补充,请完善解析;公式用公式编辑器编辑1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设计一个如图所示的电路,a表示定值电阻,b表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其中,a可以有阻值分别为R1、R2的两个定值电阻可供选择,b可以有最大阻值分别为R3、R1的两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且R1A.a 选R1, b选R4 B.a 选R1,b 选R3C.a选R2, b选R3 D.a 选R2, b选R4【答案】A【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定值电阻越小,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越大,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路电流变化越大,据此选择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解答】∵定值电阻越小,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越大,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路电流变化越大,∴定值电阻选阻值较小的R1,滑动变阻器选最大阻值较大的R4。故答案为:A。1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3m处,身高为1.68m,小芳到自己像的距离为 m;若小芳向镜移动一段距离,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丸”、 “变小”或 “不变”)。现将一块纸板和镜面放在镜子后面3m处,如图所示,这时纸板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小芳的像。【答案】6;不变;不会【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①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3m处,即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所以,小芳到自己像的距离为3m+3m=6m,②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若小芳向镜移动一段距离,此时像的大小将不变;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纸板上不会出现小芳的像。1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南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人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能看到路面,是因为路面发生了 (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2)乙能看到水面比路面 (填“暗”或“亮”)。【答案】(1)浸反射(2)暗【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分析】平静的水面比较平滑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能使平行入射的光线平行射出;路面比较粗糙发生漫反射,漫反射能使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如果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的多,人看到的物体亮,否则看到的物体比较暗。【解答】(1)因为路面凹凸不平,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有部分会进入甲的眼睛,所以甲能看到路面;(2)因为乙同学背着月光走,虽然水面发生的仍然是镜面反射,但反射光进不到乙的眼睛,所以看到水面比路面暗。1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结构;(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A.保持原位B.靠近透镜C.远离透镜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答案】(1)晶状体(2)A;C(3)B【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在有眼镜时能成清晰的像,可看做是近视眼已矫正了,拿走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2)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解答】(1)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结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3)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故答案为:B。1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开车用导航时,会用到HUD (抬头显示)投影模式,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方,就可以将导航的信息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影到正前方,避免因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驾驶员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399米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选填“实像”或“虚假”)。(2)如图所示, HUD 投影模式显示右转,那么在手机上显示的应该是下列 选项。(3)同一个晴天里 (选填“白天”或“晚上”)时候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答案】(1)反射;虚像(2)B(3)晚上【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3)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解答】(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故B符合题意;(3)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所以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最适合在晚上的情况下进行。2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4.5V。当开关S断开,甲、乙是电流表,两表偏转的角度相同如图二所示,则流过R1的电流为 ,.闭合开关S后,甲、乙是电压表,两表示数V甲: V乙为5: 4, 则R1两端的电压为 V。【答案】2;0.9【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1)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甲测通过R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乙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流过R1的电流;(2)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电阻串联,甲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结合两表示数的比值求出R1两端的电压。【解答】 (1)当开关S断开,甲、乙均为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甲测通过R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乙测干路电流,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电流表甲的示数一定小于电流表乙的示数,又因为两表偏转的角度相同,所以电流表甲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5A,即流过电阻R2的电流为I2=0.5A,电流表乙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示数为2.5A,即干路电流I=2.5A,流过R1的电流为:I1=I-I2=2.5A-0.5A=2A。(2)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电阻串联,甲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已知电路电源电压为4.5V,且两表示数V甲:V乙为5:4,即的V甲示数为U=4.5V,则V乙的示数,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则R1两端的电压:U1=U-U2=4.5V-3.6V=0.9V,2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和速度测量屏仪器,是通过激光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和下降或上升的速度,如图所示光路图.入射光与液面夹角为45度,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如果液面下降的速度为1.2m/s, 则S 点移动速度为 m/s。【答案】左;2.4【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液面上升或下降,判断出反射点和反射光线的变化,从而根据几何知识判断液面下降的速度和S点移动速度的关系。【解答】(1)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当水面高度发生变化时,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液面从CD升高到AB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移动;(2)由题意和下图可知,入射光与液面夹角为45度,EFS2S1为平行四边形,则EF=S1S2,则HG为下降高度,△EG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HG为△EFG的高,由几何知识可知EF=2GH,即相同时间内S点移动的距离是液面下降高度的2倍,所以,如果液面下降的速度为1.5m/s,则S点移动速度为3m/s。2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卢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超声波;1.7;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根据s=vt计算路程;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3.(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开关闭合以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石端,得到电路中两个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Ω,其中 (填“A”或“B”)是电压表V2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像。【答案】9;20;A【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V测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两端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根据滑片移动方向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然后应用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分析答题。【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电压表V测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两端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电源电压不变,电压表V的示数不随电路电流变化,由图象可知,图线B是电压表V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电源电压是9V;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6V,电路电流为0.3A,∵,∴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由电路图可知,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右端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变大,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的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减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压表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不变,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电流减小,由此可知,在此过程中,电路电流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增大,电压表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压表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图象A是电压表V2的示数随电流变化关系图象;2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灯泡L的I-U图像如图甲所示,在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是10 Ω,电源电压恒定。若只闭合S1和S2时,电压表的示数是2V,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是 A,电源电压是 V若只闭合S1和S2时,电压表的示数是4V,则电阻R2的阻值是 Ω。若将电压表换成 电流表,闭合S1、S2和S3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A。【答案】0.6;8;5;2.4【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 (1)若只闭合S1和S2时,定值电阻R1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是2V,由图像知,灯泡的电流即电路电流。(2)若只闭合S1和S3时,定值电阻R2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由图像找出灯泡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特点求出定值电阻R2的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定值电阻R2的阻值,根据焦耳定律求出10s内电流通过电阻R2产生的热量。(3)若将电压表换成电流表,闭合S1、S2和S3时,定值电阻R1和R2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先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各支路电流,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即电流表示数。【解答】 (1)若只闭合S1和S2时,定值电阻R1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是2V,由图像知,灯泡电流是0.6A,即此时电路电流是0.6A。(2)若只闭合S1和S3时,定值电阻R2和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是4V,由图像知,灯泡电流为0.8A,即此时电路电流是0.8A,电源电压是8V,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所以定值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为:U2=U-UL=8V-4V=4V,所以定值电阻R2的阻值为:,(3)若将电压表换成电流表,闭合S1、S2和S3,时,定值电阻R1和R2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电源电压是8V,所以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为:,所以通过定值电阻R2的电流为:,故电流表示数为:I总=I1+I2=0.8A+1.6A=2.4A。2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凸透镜右侧的焦点为入射点,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解答】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入射点)F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2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注:镀膜面光的反射能力强于未镀膜面)(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的透光性,便于 ;(2)为了更准确测量蜡烛到反射面的距离,实验时应将玻璃板 (选填“镀膜面”或“不镀膜面”)的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下蜡烛A与B的位置,测量的物距如图所示,该物距为 cm;.(4)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得蜡烛A和蜡烛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镀膜面(3)3.20(4)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根据光在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成像分析;(3)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成像的原理为光的反射。【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2)因为光在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成像,实验时应选玻璃板的镀膜面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物距的测量如图所示,则此时物距为5.20cm-2.00cm=3.20cm;(4)此时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则在蜡烛A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2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霞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3V,电阻R有4个阻值(5Ω、10Ω、20Ω、30Ω) 供选用, 滑动变阻器R2规格为“10Ω 1A”。实验序号 Ry/Ω VA① 5 ② 10 0.20③ 20 0.10(1)当开关闭合后,发现电压表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无示数,则发生的故障可能是R1 (选填“短路”或“断路 ) ;(2)当接入的电阻R1阻值为5Ω时,闭合开关,调节滑片,此时电流表示数为 。(3)保持滑片位置不变,将R1换为10Ω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向 (选填“右”或“左”)移动。再将R1换为20Ω后,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所得的三组数据如表格所示;(4)小微换用30Ω定值电阻继续进行第4次实验,即使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左端,也无法满足实验要求。仔细分析后,发现只需将电源电压适当 (选填“调大”或“调小)即可;(5)若如图是上述实验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电流表示数I、定值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2建立关系的图像,则一定错误的是____。A. B.C. D.【答案】(1)断路(2)0.4A(3)左(4)调小(5)A;B;D【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处;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可能有断路,根据电压表示数情况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欧姆定律求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电流表选用小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3)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确定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结合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根据表中电流与电阻之积为一定值分析得出结论;(4)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求出电源电压的最大值,进而确定如何调节电源电压;(5)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据此根据电路特点分析解答。【解答】 (1)为了保护电路,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处的左端;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可能有断路发生,电压表有明显偏转,说明电压表两接线柱到电源间是通路,故障的原因可能是R1断路;(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根据表中数据结合欧姆定律可知,电流与电阻之积为:UV=IR=0.2A×10Ω=0.10A×20Ω=2V,因此当接入的电阻R1阻值为5Ω时,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V;由图乙知,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该示数为0.4A;(3)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Ω改接成10Ω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为了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由串联分压的分压原理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左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导体的电阻增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减小,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的乘积保持不变,故可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4)当电阻最大为30Ω且变阻器接入最大阻值时,电源电压为最大,由分压原理可得:,所以电源电压最大值:,故需将电源电压适当调小;(5)AB、由电路图知,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得到结论为导体两端电压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故A、B图错误;C、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知,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1为定值,所以R1与R2的比值为定值,即两者成正比,故C图正确;D、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知,电路中电流,R2与I之间不是一次函数关系,故D图错误。故选:ABD。2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测量未知电阻R,(阻值约为150Ω)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3V)、滑动变阻器R(0~50Ω)、电阻箱 R。(0~9999Ω)、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开关及导线若干。(1)小宝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不能较准确测出R,的阻值,理由是 ;(2)大宝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正确连接电路后,小明先将开关S拨至 ,调节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再将开关S拨至另一位置,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示数恰为U1,记下电阻箱的示数为R,此时 。(3)该同学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测量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其中R。是定值电阻,请在空格内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闭合S、S1,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为U:②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U1;③请用测量值U 和U1,已知量R0来表示R1= 。【答案】(1)电路中电流小于电流表的分度值无法精确测量(2)1;R(3)断开S1;【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分析;(2)根据等效替代法分析;(3)在没有电流表情况下,通过开关的转换,使电压表分别测量出电源电压和待测电阻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及分压原理求解。【解答】 (1)由已知条件可知,未知电阻Rx的阻值约为150Ω,因为电源电压为3V,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电路中电流小于电流表的分度值无法精确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太小,所以不能用伏安法测出该电阻的值。(2)正确连接电路后,小明先将开关S拨至1,调节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再将开关S拨至另一位置,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示数恰为U1,记下电阻箱的示数为R,根据等效替代法,R即为待测电阻的大小;(3)①闭合S、S1,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为U;②断开S1,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③在①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U,在②中,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待测电阻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已知电阻的电压为U-U1;根据分压原理:待测电阻。2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电路图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4 V不变,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5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0.5A”。(1)请在图2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时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使用大量程(测量时再选择合适的量程),电压表测量R 两端的电压;(2)该同学完成了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的4次实验,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电压U/V 0.5 1.0 1.5 2.0 2.5 3.0 3.5电流I/A 0.2 0.3 0.4 0.5 分析表中已测出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到实验结论是 。(3)表格里余下的3次实验,该同学利用现有器材都能完成吗 如不能,请找出哪几次实验不能完成并说明理由。 。(4)该同学想利用小组的器材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还需要添加哪些器材 。【答案】(1)(2)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3)第1次实验不能完成,原因是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只能调到0.8V;第6、7次实验也不能完成,原因是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超过2.5V时,电路中的电流已经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4)还需添加一些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大,据此确定滑动变阻器选用的下端接线柱;(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3)实验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以及根据器材规格判断实验能否完成。【解答】(1)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大,故滑动变阻器应选择左下接线柱与开关串联在电路中,如下图所示:(2)分析表格中有效实验数据可知,对应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为一个定值,所以可得: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3)第1次实验不能完成,原因是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只能调到0.8V;第6、7次实验也不能完成,原因是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超过2.5V时,电路中的电流已经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4)探究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时,要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的阻值,所以需要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3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30V,电阻R1为15Ω。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5A。求:(1)通过电阻R1的电流。(2)电阻R2的阻值。【答案】(1) 通过电阻R1的电流;(2)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电阻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总-I1=2.5A-2A=0.5A;电阻R2的阻值。【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已知电压和电阻根据公式计算通过电阻R1的电流;(2)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电阻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首先根据公式I2=I总-I1计算出通过电阻R2的电流,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电阻R2的阻值。3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两只额定电压分别为3V和6V的小灯泡L1和L2,将它们连接到如图1所示的电源电压可调的电路中,其中通过L2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当闭合开关S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源输出电流为1.4A;当只闭合S3,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也有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且L2的电阻与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之比为: (注: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正常发光)求:(1)L2正常工作时的电阻。(2)L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3)当L1与L2串联时,在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条件下,求出电源电压的调节范围。【答案】(1)正常工作时的电压(2)L1正常发光.此时电源的电压U=3V. 由图2可知,此时通过L2的电流1:=0.8A. 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1=1-12=1.4A-0.8A=0.6A(3)若考虑L1和L2串联,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灯泡L2的额定电流大于灯泡l.,的额定电流,所以,正常发光灯泡是L1,电路的电流I' =0.6A,当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小,由图2可知,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 ,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电源的最小电压: 当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大,由图2可知,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由、R2: R=1: 3可得. I2两端的电压与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之比: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则电源的最大电压: =11V , 所以, 电源电压调节范围为5V~11V【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1)L2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和额定电压相等,根据图2读出对应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正常工作时的电阻;(2)闭合开关S1、S2,断开S3,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L1和L2并联,比较两灯泡的额定电压并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确定电源的电压确定正常发光的灯泡,根据图2读出通过L2的电流,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L1正常工作时的电流;(3)若考虑L1和L2串联,比较两灯泡的额定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判断发光的灯泡和电路中的电流,当滑片P置于最左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小,由图2读出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最小电压;当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电源的电压最大,此时灯泡L2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L2两端的电压与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之比,进一步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最大电压,进一步得出答案。3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合上开关后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后电流表才有读数。且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x等于 厘米处,电源电压U等于 伏。(2)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3)开关闭合,滑片P从断点处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厘米的阻值变化为多少欧姆 (4)若该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是多大 【答案】(1)5;1.50(2)当x=5cm时, 由乙、丙图可知, 电压表示数U1=1.35V, 电流表示数11=0.15A,R两端的电压:UR=U0-U1=1.5V-1.35V=0.15V,电阻R的阻值:(3)当x=5cm时,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1.电阻 R1的阻值:当x=10cm时,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2,电阻R2的阻值:故滑动变阻器滑动5cm电阻的改变量是△R=R1-R2=9Ω-4Ω=5Ω,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 1cm的阻值变化是:(4)该滑动变阻器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 R滑总=9Ω+5cm×1Ω/ cm=14Ω,此时电路总电阻: R 总=R+R 滑总-1Ω+14Ω=15Ω则电路中最小电流:【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断点的位置和电源电压的大小;(2)从图象上可看出,当x=5cm时电路为通路,并读出电表的示数,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求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的大小;(3)先计算x=5cm时和x=10cm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进而求出滑动变阻器滑动5cm电阻的改变量,从而求出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化;(4)先求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进而得出电路总电阻,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最小电流。【解答】 (1)由图乙可知,当x<5cm时,电压表示数保持1.5V不变,则断点处离变阻器最右端5cm,电源电压为1.5V。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