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歌表演(勇敢的鄂伦春 依拉拉 娃哈哈 )(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音乐一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歌表演(勇敢的鄂伦春 依拉拉 娃哈哈 )(教学设计) 湘艺版(2024)音乐一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九课 歌表演(勇敢的鄂伦春 依拉拉 娃哈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音乐感知
1. 聆听《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娃哈哈》三首歌曲,能够准确分辨出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等基本音乐要素,感受不同风格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
2. 通过聆听和哼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能力。
(二)艺术表现
1. 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娃哈哈》,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和音准,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2. 学习简单的歌表演动作,能够与歌曲配合,生动地展现歌曲的内容,提高肢体表现力和协调性。
(三)文化理解
1. 了解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的文化习俗和音乐特点,增强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体会音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精神。
(四)创造实践
1. 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进行简单的歌词创编或节奏型改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歌表演的动作和情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准确演唱《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娃哈哈》三首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和音准。
2. 学习并表演与歌曲相匹配的动作,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了解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的文化习俗和音乐特点,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勇敢的鄂伦春》中“一呀一匹马呀,一呀一杆枪”等歌词所体现的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
2. 把握《依拉拉》中独特的彝族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准确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情绪。
3. 设计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歌表演动作,将歌曲的情感和民族特色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播放一段包含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风情的视频,如民族舞蹈、节日庆典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民族?你们对这些民族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简要介绍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的文化习俗和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歌曲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学习《勇敢的鄂伦春》(10分钟)
1. 初听歌曲
教师播放《勇敢的鄂伦春》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从歌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关键词?
听完歌曲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答案,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2. 歌词学习
教师范读歌词,让学生跟随朗读,注意发音和节奏。然后,逐句解释歌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例如,解释“一呀一匹马呀,一呀一杆枪”描绘了鄂伦春族猎人骑马持枪、勇敢狩猎的形象。
学生跟随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多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3. 旋律学习
教师范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跟随哼唱,感受歌曲的旋律。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唱,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型,如“一呀一匹马呀”中的切分节奏。
学生分组练习哼唱,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4. 完整演唱
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教师鼓励学生用响亮、自信的声音演唱,表现出鄂伦春族猎人的勇敢和豪迈。
反复练习几遍后,邀请个别学生进行独唱展示,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三)歌表演学习《勇敢的鄂伦春》(8分钟)
1. 教师示范
教师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音乐,示范简单的歌表演动作,如模仿骑马、持枪等动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2. 动作分解教学
教师将歌表演动作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逐一向学生讲解和示范。例如,第一步:双手模仿拉缰绳的动作,左右摆动身体,表现骑马的姿态;第二步:右手握拳抬起,模仿持枪的动作;第三步:原地跳跃,表现猎人的欢快心情。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一步一步地学习动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动作要领。
3. 整体练习
学生跟随音乐,完整地练习歌表演动作。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一些个性化的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表演水平。
(四)歌曲学习《依拉拉》(7分钟)
1. 初听歌曲
播放《依拉拉》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歌曲与《勇敢的鄂伦春》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2)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依拉拉”有什么作用?
听完歌曲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歌词与旋律学习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熟悉歌曲的旋律。然后,带领学生朗读歌词,解释歌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欢乐。
重点教唱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如“依拉拉呀依拉拉,快乐的歌声传四方”中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五)歌表演学习《依拉拉》(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绪,设计简单的歌表演动作,如拍手、跺脚、摆动身体等。
2.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歌表演创作和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加入一些彝族舞蹈的元素,如彝族的甩手、扭腰等动作。
3. 每组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给予评价和建议。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改进的方向。
(六)歌曲学习《娃哈哈》(3分钟)
1. 由于《娃哈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回顾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针对歌曲中的个别难点,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的高音部分,进行重点教唱和练习。
(七)歌表演学习《娃哈哈》(2分钟)
1. 教师简单示范一些与《娃哈哈》相匹配的歌表演动作,如花朵开放、牵手跳舞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动作,然后自由发挥,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八)总结与拓展(3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三首歌曲的特点和歌表演动作,强调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家人表演《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娃哈哈》的歌表演,并且尝试收集更多关于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和文化资料,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五、教学资源
1. 《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娃哈哈》的音乐音频和视频。
2. 包含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风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钢琴等乐器。
4. 教学课件。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鄂伦春族、彝族、维吾尔族的文化习俗和音乐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演唱《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娃哈哈》三首歌曲,并学习了简单的歌表演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歌曲学习和歌表演创作中。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演唱高音部分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歌表演动作的设计还不够丰富和创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更加精彩的歌表演动作,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