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年级地理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埃及国土而积约为100万平方千米,但绝大多教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千燥,降水稀少。图1为埃及国土夜间灯光分布示意图,图2为埃及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一2题。中海图1图21.推测埃及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A.红海沿岸B.尼罗河的上游C.埃及南部D.尼罗河三角洲2.影响埃及人口、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r)A.水源B.地形C.植被D.宗教印度人口众多,恒河流域是印度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近年来,印度班加罗尔、金奈的电子等新兴制造业发展迅猛,该国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型工业,由此引发本国国内人口出现大规模迁移。下图示意印度地理位置。据此完成3~4题。70*809030200城市●港口孟加拉湾河流国界度10未定国界。。战争停火线3.印度国内人口迁移方向总体表现为A.由东部迁往西部B.由东南迁往西北C.由沿海迁往内陆D.由北部迁往南部高一地理第1页4.印度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A.以老年人口居多B.有计划、有组织C.受工业化影响大D.主要受政策影响北京市主城区呈环状布局,下图示意北京市主城区环状结构及两大功能区分布,其中甲功能区内多商业办公楼。据此完成5~6题。甲环乙三环四环高◇速五环5.与甲功能区相比,乙功能区A.交通便利B.布局受地租水平影响较大C.人流量大D.更偏向于布局在道路两侧6.北京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内(一环)很少有高大建筑,主要是因为中心区内A.建筑规划难度大B.交通通达度低C.大气流通需求高D.古建筑物较多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以实现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增收。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是贵州稻田养鱼起步最早、养殖面积最大的地区,大多以户为单位,稻田鱼商品率较低。黔东南州本地鱼苗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进购补充。下图为稻田养鱼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鱼粪7.在稻田养鱼模式中,鱼类起到的作用有①减少病虫害②防止水污染③消除和抑制杂草生长④为水稻生长提供氧气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8.推测黔东南州稻田鱼商品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稻田鱼品质低B.缺乏有组织的管理C.消费市场萎缩D.青壮年劳动力短缺9.黔东南州稻田养鱼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进购补充鱼苗,易导致鱼苗()A.养殖成本降低B.体质变好C.养殖技术提高D.存活率下降高一地理第2页地理答案1. D 2. A 3. D 4. C 5. B 6. D 7. C 8. B 9. D 10. A 11. A 12. D 13. B 14. C 15. B 16. C17.(1)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给予资金等投入;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更加便利(为发展生产提供便利);乡土观念较浓,使得人们更愿意在家乡创办企业和发展等。(每条 3分,答对 2 条得 6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减少了流入城市的人数,减轻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及就业、住房、交通等压力;降低了城市管理难度;城市生产资料及产品得到外部消化等。(每条 3 分,答对 2 条得 6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3)减少了人口外流,增强了区域发展动力;降低了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数量,增强社会和谐度;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得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缩小了与城市发展差距等。(每条 2 分,答对 3 条得 6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18.(1)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流(河谷、道路)沿线。(每条 2 分,共 4 分)影响因素:人口(城镇)分布;地形地势。(每条 2 分,答对 1 条得 2 分,共 2 分)(2)盐业和银铜矿产业发达,为桥梁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盐业和银铜矿产业发达,货物输运需求大,促进了桥梁的建设;产业发达,吸引人口聚集,人口增加,促进了桥梁的进一步建设等。(每条 2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3)古桥梁仍具有通行能力,方便区域人口交流和经济发展;古桥梁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利于开发旅游业;古桥梁的存在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当地文化历史底蕴,有利于提高地区知名度等。(每条 2 分,答对 2 条得 4 分,共 4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19.(1)季节:冬季。(2 分)成因:冬季气温较低,城市居民取暖用煤多,二氧化硫等物质排放多;冬季大气层较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等物质扩散慢、易聚集;冬季降水相对较少,大气中二氧化硫等物质浓度高,降雨酸性强;冬季节假日(元旦、春节等)较多,出行需求高,交通排放污染物较大,酸雨危害严重等。(每条 2 分,答对 2 条得 4 分,共 4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酸雨属于大气污染,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酸雨具有腐蚀性,会破坏城市建筑等基础设施;酸雨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水体及土壤酸化,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等。(每条 2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3)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如交通方面多使用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工厂达标排放等。(每条 2 分,答对 3 条得 6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答案.docx 高一年级地理考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