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登山临水诉衷肠颠沛流离苦愁情今天,让我们沿着时光之河向回航行,在一千年前的长江上岸。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祖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王朝,它辉煌到了极点,又屈辱到了极点,留下的是不尽的怀念,不尽的惋惜。绵延了三百余年的宋朝,前半期统一而繁荣,后半期丧权而偏安,有太多的欢笑,也有太多的眼泪,而这欢笑和眼泪,共同催放了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宋词。宋词按其风格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比较狭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其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姜夔等。豪放词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内容上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其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等.。苏轼回顾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辛弃疾在镇江时,登上京口北固亭。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留下千古绝唱。苏轼的坎坷一生1.1069年-1078年: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2、1079年~1084年: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乌台诗案)下狱,44岁时谪往黄州※(1085~1093)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3、1094年~1096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58岁谪往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4、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国古代第一全才”“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朗读提示1.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2.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淘、穿、惊、拍、卷。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赏析词作乱石穿空“乱”“穿”两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显出了悬崖险怪与高峭的特点。惊涛拍岸“惊”“拍”两字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浪涛的汹涌和猛烈。卷起千堆雪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展现出了浪涛的浩大的声势和纯白的颜色。豪迈奔放字词乱穿惊拍卷雪特点险怪高峭汹涌水石相击狂澜奔腾水色纯白角度形色声形修辞夸张比拟比喻基调赤壁壮美如画赏析词作思考:词人描述这样的赤壁奇景有何作用?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而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周瑜是怎样的形象?“一时多少豪杰”,苏轼为什么单单就想到了周瑜?【赏析下片】齐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人才出众风流潇洒自信从容从容破敌周瑜含英咀华析词语小乔初嫁了为什么有“小乔初嫁了”?衬托生活幸福为什么是“小乔初嫁了”?而不是“小乔出嫁了”烘托人物形象:英雄美人相得益彰风流人物雄姿勃发幸福美满雍容儒雅气度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常州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66岁卒于常州在妙笔巧对中浅吟低唱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仰慕英雄怀古伤己理想化的人物,也是苏轼的情志寄托含英咀华析词语多情应笑我( )笑我 ( )笑中滋味都几许?“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思维导图惊拍卷追慕英雄年轻潇洒壮志难酬《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描绘壮丽之景。 2、刻画豪迈之人。 3、抒发壮志豪情。(豪放中略见苍凉。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赏析词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阕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延伸拓展探深意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时间 词文作品 诗句 思想感情元丰3年 《菩萨蛮》元丰3年 《西江月》元丰5年 《念奴娇》元丰5年 《定风波》元丰5年 《赤壁赋》(前)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蓑烟雨任平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抒己志一曲大江去,叹英雄华发印象宋词:怀古——赤壁那抹红善处穷通,寄慨无端,蕴灵视角,生命旨趣济世情怀淑世情性旷世情结人生如梦2.下面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抒怀①______ 刘裕北伐雄图回溯历史刘义隆拓跋焘②___________ 廉颇——倾吐不平请缨无门壮志难酬孙权汲取教训任务活动二 再读全诗,构建文本*声声慢(寻寻觅觅)结构图示任务活动三 再读全诗,体味婉约词与豪放词区别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识作者风雨任平生的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密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①。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宏,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②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咏史怀古诗(或词)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或品评历史,从而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讽谏时政或表达对历史独到见解的诗作。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或品评历史,从而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讽谏时政或表达对历史独到见解的诗作。咏史怀古诗(或词)特点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或品评历史,从而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讽谏时政或表达对历史独到见解的诗作。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历史遗迹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怀想古人、故事的经过,抒发感慨。4.思想感情:昔盛今衰、借古讽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5.手法:典故、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或慷慨悲壮。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下面对联写的是谁?李清照婉约之词宗——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好学多才,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是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委婉含蓄。后期的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她的作品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随之扩大了。③前期的主要代表作是《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等。词作集有《漱玉词》。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简介)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豪放词侧重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合于音乐,演唱个人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豪放词则须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等。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抒胸臆。一、从总体风格上看二、从题材上看婉约派词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而豪放派词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题材更为广泛。三、从词的形式上看豪放派不为形式所羁,豪放派词人在创作时可以突破格律、音韵、音乐的苛刻规则,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认为词不但可以反映诗歌能反映的一切题材,且可以在形式摆脱词的清规戒律。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1.本课三首词都是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浓墨重彩。先出乱石,峭拔险峻,势若穿空——从形状角度绘其雄奇;次写惊涛,撞击江岸,声若裂堤——从音响角度状其汹涌;再喻浪花如雪,且以“千堆”夸饰之,水大浪高,溅玉喷珠——从色彩角度描其磅礴。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江山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有机地穿插在史实的叙述中次第出现,都是淡笔勾勒。开篇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浅墨淡抹,不着点缀。纯客观的轻描淡写,意在暗示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声声慢》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可伤可愁之情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秋风,空中飞掠的大雁,满地怒放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这些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彩,营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任务活动四 再读全诗2阅读本课三首词,请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答案 (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任务活动四 再读全诗3本课三首词刚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案 ①从题材上看,苏词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辛词由京口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李词则以眼前庭院内秋景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悲苦愁绝。②从主题上看,苏词反映了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尽管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辛词表达了雄心犹在但不受朝廷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李词则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苏词和辛词都是借古抒怀,托古喻今;李词则用细腻的白描、委婉抒情。④从语言上来看,苏词和辛词都是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李词读来感伤婉转,是一种怨苦凄悲之感。苏辛李清照豪放阳刚之美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崇敬景仰之情得阳刚之美者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婉约阴柔之美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情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小结豪放派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词风:豪放、粗犷。典型意象:名胜古迹、金戈铁马、英雄豪杰、高山大江等。题材:多样,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个人抱负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词风:婉约、柔美。典型意象: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梧桐芭蕉、杨柳细雨。题材:单一,多写相思、离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