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阶段特征
政治: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Shàn)让制。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瓦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秦汉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学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
4、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伏羲女娲图
图中神话人物是谁?你知道与他们相关的神话故事吗?
女娲造人是远古时期最为经典的神话之一,女娲创造了人类。伏羲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之一。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目录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式制作石器的时代。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打磨结合方法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过着群居生活
从事渔猎、采集
懂得使用火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含义
生活
遗址分布
分布特点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原始人群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北京人复原像
元谋人门齿化石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大量使用陶器
定居生活
房屋建筑有干栏式、半地穴式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含义
生活
遗址分布
分布特点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年代 文化遗存 地点 特征
新石器时代 早期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浙) 长江下游
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鲁)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辽) 北方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浙) 长江下游
养蚕缫丝、稻作农业
蛋壳黑陶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彩绘陶器、粟作农业
(二)按生产关系阶段特征分期(社会组织)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阶段 时代 发展特点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
群居生活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文明阶段
社会组织
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元谋人
北京人
原始
人群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
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
族公社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贫富分化、不平等、部落联盟、私有制、阶级、禅让制、“万邦”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
炎帝
黄帝
华夏始祖
“禅让”

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
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
(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
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一是太史公(司马迁)版本: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依次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另一个版本: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依次为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从部落到国家
(二)早期国家形成
1.夏朝的建立
思考一:阅读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非风平浪静,而可能存在斗争,甚至激烈斗争的可能性更大。
思考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能否印证夏朝的存在?
1.夏朝历史没有明确的纪年
2.碳14测年法只能测定夏文化文物的大致年代,误差可达一二百年。
3.后世史书中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4.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

商和西周

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统治
存续时间
历史地位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前1046年
中国最早的信史

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统治
存续时间
历史地位
统治措施
文化成就
遗存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前1046年
中国最早的信史
(1)神化王权:将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策,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有尹和各类事务官
(3)地方:内外服制
甲骨文(刻写占卜记录)、青铜器
殷墟(都城)

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统治
思考:商朝内外服制的特点,以及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外服
内服
特点:
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外服制度 官职 职责
内服: 王畿之地 商王 最高统治者
尹及各类事务官 外服: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册封方国首领为侯、伯 有很大自主权,臣服、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当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打破,统治者还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实现的、对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的较好方式,但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和西周
(二)西周的统治 1.西周
(1)时间:
(2)重要君王:
(3)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
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③公元前771年,乘周王室内乱,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商和西周
(二)西周的统治 2.分封制
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番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sù)夷。”
——《晋侯苏编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孟子 告子》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1)分封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分封内容:授“土地”、授“人民”,建立诸侯国;
(4)诸侯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进行再分封,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5)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商和西周
(二)西周的统治 3.宗法制——分封制规则
宗法制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秩序。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商和西周
(二)西周的统治 4.礼乐制度
礼乐制: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天子九鼎八簋[ guǐ],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商和西周
(三)商周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国王私有,不能随意买卖
②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耕种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②养蚕缫丝技术,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商和西周
(四)商周思想文化
文化
思想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①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字
②青铜文化: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①殷人事鬼神
②周人敬天保民
总结:早期国家的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1)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2)血缘与权力、等级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尚未集权
(4)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1)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2)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国家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
(1)形成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2)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华夏认同心理(华夏意识,炎黄子孙)
(3)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1.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 )
A.半坡文化 B.仰韶文化 C.殷墟遗址 D.陶寺遗址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可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划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因此根据材料文明的认定条件,可以被认为是早期文明,D项正确;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尚不具备国家实质的形态,排除AB项;殷墟遗址是商朝遗址,此时已经明确认定是奴隶制国家了,不属于早期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D
感谢观看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