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坚持规范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产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二、教材分析篮球是广泛被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初中篮球教材中,传接球技术教学是篮球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也是篮球项目最关键、最基础的技术之一。本节课学习的双手胸前传接球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教材,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传接球技术,也是比较容易快速掌握的篮球传接球技术之一,因此学好篮球胸前传接球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其他传接球技术的拓展提高,同时为学生终身参与篮球运动打下基础。三、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年学生,初一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对运动技能接受能力较高,能快速掌握所教知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会出现学生掌握技术程度有较大差异的情况。本节课为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单元的第一次课,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结合个别指导,分层教学,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四、教学目标(一)德育目标1.通过篮球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在集体活动中个人的行为和努力对团队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在练习和比赛过程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二)智育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原理和技术要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初步掌握该技术动作,发展空间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2.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练习过程中能够观察到自己和同伴的动作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方法。(三)体育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动作结构和特点,包括传球时的蹬地、伸臂、翻腕、拨指以及接球时的迎球、缓冲、护球等环节。2.技能目标: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能够在简单的对抗情境下准确地进行传接球,提高上下肢的力量和协调性。3.体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增强身体素质。(四)美育目标1.在篮球运动中,引导学生感受运动的节奏感和身体姿态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2.通过场地布置、器材使用以及学生的运动表现,营造美的运动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美的追求。(五)劳育目标1.培养学生爱护体育器材的意识,在使用前后能够正确地摆放和维护篮球、标志盘、呼啦圈等器材。2.通过参与场地的布置和收拾工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五、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1.传球动作:强调蹬地、伸臂、翻腕、拨指的连贯协调,确保球能够准确、快速地传出。2.接球动作:注重迎球、缓冲、护球的动作要领,保证能够稳定、安全地接住球。(二)教学难点1.全身协调连贯:学生需要将下肢的蹬地力量通过躯干传递到上肢,实现全身各部位在传接球过程中的协调配合,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2.食、中指拨球:在传球时,需要用食、中指准确地拨球,控制球的方向和旋转,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手指灵活性和控制能力。六、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分层练习法、积极性评价法。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小团体练习法、评价法。7、教学过程八、教学效果预计本次课预计的练习密度为40%左右,运动负荷为中等强度,平均心率为80-110次/分九、场地器材篮球场,篮球21个,标志盘40个,呼啦圈3个。十、作业设计1.知识巩固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看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2)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过程,包括传球和接球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2.技能实践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两人一组的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每次练习15分钟以上,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3.品德培养作业要求学生在与家人或朋友进行篮球活动时,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智育)(美育)(德育)(劳育)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