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押题卷】2025年北京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卷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押题卷】2025年北京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卷二(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北京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九台区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某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文物。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25 福田区一模)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闭式结构。《庄子 杂篇》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3.(2025 镇平县模拟)《道德经》记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下列与材料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  )
A.南辕北辙 B.祸福相依 C.唇亡齿寒 D.朝秦暮楚
4.(2024秋 梁溪区期末)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王朝的强大国力
B.方便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C.加强对岭南地区控制
D.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5.(2022春 恩施市校级期中)和如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唐朝
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6.(2024春 五华县期末)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
A.贵族追求享乐 B.社会风气开放
C.普遍重文轻武 D.文化专制盛行
7.(2024 和平区二模)“杭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据此可知(  )
A.南宋临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宋代城市坊市界限被逐渐打破
D.宋代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8.(2024 茂名模拟)李治安提到: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这反映了元代(  )
A.优化边疆治理 B.削弱行省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9.(2025 中山区模拟)下列历史史实与结论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引发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颁布《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北洋舰队的建成——意味着中国海防走向近代化
D.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0.(2023秋 莆田期末)1912年1月10日,有“朕即国家”含义的黄龙旗被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该变化蕴含着(  )
A.复古逆流的兴起 B.社会性质的改变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历史发展的潮流
11.(2024 临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不是8年(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也不是14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而是自甲午战争开始的51年的时间。”(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29日)在这“51年的时间”里,中国抗战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始于(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国民党建立
C.国民革命军建立 D.中国共产党诞生
12.(2024 淮安三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请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为下列精神谱系排序(  )
①抗战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两弹一星”精神
④抗美援朝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3.(2024春 北海期末)1979年以来,深圳市的GDP持续增长并最终赶超香港。这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位置的优越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一国两制”的实施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4.(2024秋 沙河口区期末)时间计量着人类发展史。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②北美独立战争爆发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5.(2024秋 抚顺县期末)如图所示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6.(2024 沅江市二模)2023年8月,成都大运会圆满落幕,其主题“成就梦想”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担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就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的发明家是(  )
A.卡尔 本茨 B.诺贝尔 C.莱特兄弟 D.福特
17.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以下哪一个人物不是这三大思潮的代表人物?(  )
A.托马斯 莫尔 B.傅立叶
C.黑格尔 D.亚当 斯密
18.(2024 滑县三模)1962年,美国出台《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美国历史上与该措施起到类似作用的是(  )
A.颁布《工业复兴法》 B.推行“以工代赈”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2021 滦州市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苏美双方对抗不断加剧,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请问,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约组织成立
20.(2023秋 秦淮区月考)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支出(  )
A.缓和阶级矛盾 B.导致经济衰退
C.减轻财政负担 D.限制技术发展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2021 黄石港区校级模拟)图说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1)图一人物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请写出一点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图二人物被后世称为“医圣”,请写出他的名字和著作。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22.(2022秋 砀山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仿效外国报纸,积极投入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阁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
——摘编自《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 在随后77年的时间里,《申报》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在报业巨子史量才的经营下,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申报》刊载内容涵盖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评论、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可谓巨细靡遗,涓流汇海。因此《申报》有着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
——摘编自《小议<申报>对近代上海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主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申报的地位及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报刊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3.(2023秋 儋州期末)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沧桑。
材料二:(探索之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独立解放之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三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中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扯线木偶”?图三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近代中国各阶层无数仁人志士经历了艰难探索,但复兴之梦一次次破碎了。请指出近代中国复兴之梦一次次破碎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中“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开创者是谁?这条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并发展起来的?
(4)从中国历次近代化探索的挫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你得出什么结论?
24.(2024春 凉州区期中)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    
B.余杭指今    
(2)运河四段的名称。
C.    
D.    
E.    
F.    
(3)大运河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4)大运河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5)大运河开通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2025年北京市中考历史模拟预测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九台区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某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文物。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故B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半坡人种植粟,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
2.(2025 福田区一模)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闭式结构。《庄子 杂篇》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等,建立诸侯国的制度,而且分封制可以往下层层分封,与棺椁的等级规定无关,排除A项;
井田制是土地制度,规定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方式,和题干中丧葬等级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重点在血缘继承关系,并非关于丧葬器具的等级规范,排除C项;
根据题干“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材料反映周代墓葬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正是符合礼乐制度下的等级规范,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度。
3.(2025 镇平县模拟)《道德经》记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下列与材料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  )
A.南辕北辙 B.祸福相依 C.唇亡齿寒 D.朝秦暮楚
【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的思想。祸福相依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B项正确;南辕北辙是本想往南方走,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不能体现辩证法的思想,排除A项;唇亡齿寒,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不能体现辩证法的思想,排除C项;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不能体现辩证法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秋 梁溪区期末)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王朝的强大国力
B.方便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C.加强对岭南地区控制
D.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长城的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A.秦长城与彰显王朝的强大国力无关,排除A。
B.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排除B。
C.岭南地区实行封建郡县制,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控制,排除C。
D.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命大将蒙恬负责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长城的知识。
5.(2022春 恩施市校级期中)和如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唐朝
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于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唐太宗注意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以用缴纳实物的办法代替服役,使百姓能有更多的时间发展生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唐朝还沿袭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对国家机构做了改革和整顿;沿用隋朝的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境内各民族“和同为一家”,被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汉藏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派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精义。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所以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BCD都是正确的观点;唐朝是李渊建立的,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的有关内容。
6.(2024春 五华县期末)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
A.贵族追求享乐 B.社会风气开放
C.普遍重文轻武 D.文化专制盛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社会的突出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据题干可知,这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突出特点是社会风气开放,B项正确;贵族与“唐朝时期一些妇女”不符,排除A项;重文轻武出现在宋朝而不是唐朝,排除C项;“文化专制盛行”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社会开放的风气的相关史实。
7.(2024 和平区二模)“杭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据此可知(  )
A.南宋临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宋代城市坊市界限被逐渐打破
D.宋代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材料“买卖昼夜不绝”说明当时商业经营活动昼夜相接,突破了时间限制,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杭州商业经营活动的状况,不能说明其世界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时间限制被打破,未体现坊市界限被打破,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 茂名模拟)李治安提到: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这反映了元代(  )
A.优化边疆治理 B.削弱行省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重点掌握行省制度的目的以及作用。
【解答】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可见行省实际上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因此可见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题干旨在说明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强调优化边疆治理或削弱行省权力,排除AB项;行省制度涉及的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2025 中山区模拟)下列历史史实与结论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引发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颁布《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北洋舰队的建成——意味着中国海防走向近代化
D.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分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解答】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D符合题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引起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资政新篇》没有使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北洋舰队建成,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排除C。
故选:D。
【点评】注意识记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0.(2023秋 莆田期末)1912年1月10日,有“朕即国家”含义的黄龙旗被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该变化蕴含着(  )
A.复古逆流的兴起 B.社会性质的改变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历史发展的潮流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黄龙旗被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可知,民国成立后,在纪年、国旗等方面均清除了帝王的因素,采用代表民国民主平等的元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正确;当时还没有出现尊孔复古逆流,排除A;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民国成立不能说明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只是推翻封建帝制,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1.(2024 临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不是8年(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也不是14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而是自甲午战争开始的51年的时间。”(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29日)在这“51年的时间”里,中国抗战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始于(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国民党建立
C.国民革命军建立 D.中国共产党诞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D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建立了国民党,同袁世凯进行斗争,排除B项;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的国民政府军事主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 淮安三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请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为下列精神谱系排序(  )
①抗战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两弹一星”精神
④抗美援朝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①抗战精神是在1931﹣1945年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长征精神是红军在1934﹣1936年长征途中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
④抗美援朝精神是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逐渐形成的。
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即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记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3.(2024春 北海期末)1979年以来,深圳市的GDP持续增长并最终赶超香港。这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位置的优越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一国两制”的实施 D.“两岸三通”的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外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1979年以来,深圳市的GDP持续增长并最终赶超香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深圳经济发展,与深圳地理位置的优越无关,排除A项;“一国两制”的实施对象是港澳台地区,排除C项;2008年,海峡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三通”得以实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外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沙河口区期末)时间计量着人类发展史。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②北美独立战争爆发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西罗马帝国灭亡、美国独立战争、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掌握这四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解答】①西罗马帝国灭亡是在476年;②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于1775年;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于1519年;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开始于1785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西罗马帝国灭亡、美国独立战争、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2024秋 抚顺县期末)如图所示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签订的文件。《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解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起到巩固作用,故A符合题意;《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排除B;法国大革命中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排除C;1804年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巩固了革命果实,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后经多次修改,至今仍在法国实施,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它为参照蓝本,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的相关史实。
16.(2024 沅江市二模)2023年8月,成都大运会圆满落幕,其主题“成就梦想”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担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就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的发明家是(  )
A.卡尔 本茨 B.诺贝尔 C.莱特兄弟 D.福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成就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的发明家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C项正确;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排除A项;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排除B项;福特最早采用流水线生产技术,最早发明飞机的是莱特兄弟,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以下哪一个人物不是这三大思潮的代表人物?(  )
A.托马斯 莫尔 B.傅立叶
C.黑格尔 D.亚当 斯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相关知识,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等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中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家,托马斯 莫尔和傅立叶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而亚当 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 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与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2024 滑县三模)1962年,美国出台《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美国历史上与该措施起到类似作用的是(  )
A.颁布《工业复兴法》 B.推行“以工代赈”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1962年,美国出台《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的《加速工程法》涉及国家为失业者或求职者提供就业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罗斯福新政中推行的“以工代赈”的措施如出一辙,都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就业压力的作用,B项正确;A项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而材料是政府通过建设公共设施来提供就业机会,排除A项;C项是政府整顿金融体系,而材料是政府通过建设公共设施来提供就业机会,排除C项;D项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济机构,而材料是政府通过建设公共设施来提供就业机会,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9.(2021 滦州市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苏美双方对抗不断加剧,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请问,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约组织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相关史实。
【解答】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在华沙缔结《华沙条约》,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沙条约组织成立,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的相关史实。
20.(2023秋 秦淮区月考)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支出(  )
A.缓和阶级矛盾 B.导致经济衰退
C.减轻财政负担 D.限制技术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福利政策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题干中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随着GDP增长,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支出不断增加,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A项正确;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支出不断增加,缓解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不会导致经济衰退,排除B项;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支出不断增加与减轻财政负担无关,排除C项;各类补助金和保险金支出不断增加,不会限制技术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2021 黄石港区校级模拟)图说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1)图一人物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请写出一点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图二人物被后世称为“医圣”,请写出他的名字和著作。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分析】本题以四张图片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孔子、张仲景和民族融合,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图一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图二人物是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通婚、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故答案为:
(1)儒家;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民族融合;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通婚、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孔子、张仲景和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2.(2022秋 砀山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仿效外国报纸,积极投入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阁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
——摘编自《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 在随后77年的时间里,《申报》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在报业巨子史量才的经营下,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申报》刊载内容涵盖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评论、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可谓巨细靡遗,涓流汇海。因此《申报》有着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
——摘编自《小议<申报>对近代上海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主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申报的地位及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报刊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仿效外国报纸,积极投入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阁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主体的变化是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自主创办。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可知,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有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政府政策的调整;先进人物的推动。
(3)根据材料三“在随后77年的时间里,《申报》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在报业巨子史量才的经营下,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申报》刊载内容涵盖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评论、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可谓巨细靡遗,涓流汇海。因此《申报》有着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可知,申报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或《申报》有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特点是发行时间长、报道内容广泛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报刊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故答案为:
(1)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自主创办。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政府政策的调整;先进人物的推动。
(3)地位:《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或《申报》有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特点:发行时间长、报道内容广泛等。
(4)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
23.(2023秋 儋州期末)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沧桑。
材料二:(探索之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独立解放之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三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中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扯线木偶”?图三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近代中国各阶层无数仁人志士经历了艰难探索,但复兴之梦一次次破碎了。请指出近代中国复兴之梦一次次破碎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中“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开创者是谁?这条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并发展起来的?
(4)从中国历次近代化探索的挫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你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本题以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为切入点,以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内容以及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三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中的“废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扯线木偶”;图三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是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各阶层无数仁人志士经历了艰难探索,但复兴之梦一次次破碎了近代中国复兴之梦一次次破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不能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开创者是毛泽东;这条道路是从井冈山开始并发展起来的。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从中国历次近代化探索的挫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可知,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故答案为:
(1)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不能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毛泽东;井冈山。
(4)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内容以及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4.(2024春 凉州区期中)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  北京 
B.余杭指今  杭州 
(2)运河四段的名称。
C.  永济渠 
D.  通济渠 
E.  邗沟 
F.  江南河 
(3)大运河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4)大运河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5)大运河开通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图片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2)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4)大运河开通,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5)大运河的开凿,不会仅仅只是通航,在沟通水系的同时,也结合水利改造和开发,兴利除弊,保护生态,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依托运河,形成了锦绣江南。
故答案为:
(1)北京;杭州。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
(4)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5)大运河的开凿,不会仅仅只是通航,在沟通水系的同时,也结合水利改造和开发,兴利除弊,保护生态,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依托运河,形成了锦绣江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