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北京猿人……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磁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石锥、石砧等。”材料表明北京人
A.结成了群体生活在一起 B.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C.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 D.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
2.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载:“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学者对股墟出土的编钟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记载。这表明( )
A.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超 B.古人擅长理论指导实践
C.青铜器常作为礼器使用 D.商周青铜器以乐器为主
3.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中提到:“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局面( )
A.百家争鸣 B.各国争霸 C.思想统一 D.君主专制
4.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5.汉宣帝设置都护,丝绸之路南、北二道尽归于汉,汉元帝设“戊已之官,分任其事”。另外,汉王朝还“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於要害之路”。这说明( )
A.汉朝加强对丝路的管理 B.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丝绸之路沿线治安不稳 D.丝绸之路在汉王朝正式开通
6.某同学在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时搜集了下面两幅画。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主要特点是( )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壁画砖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胡饼砖画
A.汉化为主 B.胡汉互鉴 C.交往频繁 D.方式单一
7.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约370万石(一种计量单位),占总数(全国)的61.67%。所以,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
8.明末清初,农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他注意利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功效的具体差别,推算了一亩秧苗可供移栽的面积及稻秧生长的时日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科技( )
A.崇尚创新进取的精神 B.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C.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 D.开始向近代科技转型
9.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10.1814年一艘英国护货兵船私自驶至虎门,嘉庆帝就此批示:“夷船所贩货物全藉内地销售,如呢羽、钟表等物中华尽可不需,而茶叶、土丝在彼国断不可少,倘一经停止贸易,则其生计立穷。”据此可知( )
A.英国商贸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B.清廷主权意识强烈
C.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优势明显 D.清朝统治潜藏危机
11.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清廷重视收集民间意见
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12.康有为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风雨既至,终必倾坠;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由材料可知,康有为
A.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要变革政治制度
C.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
13.光绪二十七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为赔洋款,山西共捐二百余万金,凡出捐输金者,皆赏给实职官阶。现在因输而得官职者纷纷,上至道台,知府,下至知县、教官杂职,皆因捐输而得,名器之溢,如此其极,无论至贱之人,亦有官职在身,良可慨也。材料中的“赔洋款”是指( )
A.《南京条约》中的赔款 B.《北京条约》中的赔款
C.《马关条约》中的赔款 D.《辛丑条约》中的赔款
14.辛亥革命后,办报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馆多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的政治热情得到提升
C.人民言论自由有了保障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
15.邓中夏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在建党时期对工人运动进行了实际指导。下表是他的活动。该史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A.具备充分的思想条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推动的
C.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D.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的必然产物
16.1930年,江西某县的县志记载:“往昔,县内民众多以务农为生,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鲜少过问政事。近两年来,风气大变,民众纷纷参与到各种乡村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中,积极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兴办新式学堂等活动,还踊跃支援红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的乡村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影响力扩大
C.工农武装割据推动了乡村社会转型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7.红军在长征沿途的村寨房屋墙面、桥头、岩壁等处书写标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红军的性质、反蒋抗日、土地革命、民族团结等内容。这( )
A.扩大了党和红军影响 B.纠正了“左”倾错误
C.打破了国民党的包围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18.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9.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以下图片史料所反映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文献是( )
1947年11月《东北日报》 土地改革深入开展 1947年 斗地主 分田地
A.《论持久战》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0.上甘岭战役中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人反复争夺29次,营以下冲锋653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战役诠释了( )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21.“青食”牌钙奶饼干是很多山东人儿时记忆中“最甜美的回味”。“青食”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设立的背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22.下列一组漫画的标题为《三代赶集》。这组漫画最能体现(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 B.祖孙三代存在严重代沟
C.三代人的生活习惯差异大 D.我国科技水平仍很落后
23.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河流每年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给古埃及人提供了稳定的粮食基础,使这个地区诞生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材料说明( )
A.古埃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B.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象征
C.古埃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D.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2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 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 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25.15世纪,佛罗伦萨的教堂不再向空中争比高低了,取而代之的是形状简单、布局规则的城市广场,阳光穿过周围的门廊,过路人可尽情地观赏。上述现象体现了( )
A.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D.冒险精神
26.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法案内容中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议会定期召开,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等条款。这些条款旨在( )
A.完善封建制度 B.改善人民生活
C.限制国王权力 D.保障贵族权利
27.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说:“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印度领导人甘地说:“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这两句话揭示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 )
A.背景不同 B.影响不同 C.性质不同 D.方式不同
28.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各国主力舰艇和航空母舰的吨位比例,对其他陆军和空军装备则没有限制。会后,各大国竞相发展驱逐舰、潜水艇等辅助舰只,并改进技术提高舰只的火力和航行速度。这说明( )
A.战争摧毁国际秩序 B.华盛顿会议促进国际合作
C.国际体系暗藏危机 D.美国取得了海洋霸主地位
2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效果好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使农业迅速发展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30.“述往事,思来者”。学习下列史实能够得到的共同启示是( )
※1937年,抗日民族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2年,《联合家宣言》签署
※1955年,万隆精神形成
※1961年,不盟运动成立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A.改革创新,发展经济 B.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争取自由,发扬民主
二、材料题
31.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成为C位热词,引起广泛关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在想方设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北人南迁从秦时就已开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三 中国在11世纪社会发展达到顶峰的时候取得了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崩溃,这些进步随之转向。真正的问题是17-18世纪当社会发展再次达到顶峰的时候,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没有像欧洲人那样创造出自然的机械化模型,揭开自然界的奥秘。
——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
(1)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三种工具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3)11世纪中国在印刷术取得巨大成就,请列举相关的发明者及其贡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17-18世纪阻碍中国“像欧洲人那样创造出自然的机械化模型”的思想文化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
32.劳动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劳动者通过创造历史,实现人生价值和尊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部分劳动宣传画
时间 1940年 1954年 1980-1989年
宣传画 图1《努力织布坚持抗战》 图2《劳动创造了幸福生活》 图3《社会主义新农村》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标准
时期 劳模评选标准
1950﹣1976 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
1977﹣1988 "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
1989年至今 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整理自《劳模评选制度如何形成》《人民日报》(2021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宣传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7年之后劳模评选标准出现的变化,并说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三、综合题
33.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班围绕“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科技与劳动力结构
第二组 科技与城市化进程
第三组 ——整理自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科技与阶级关系
第四组 1832年3月,霍乱遍及英国;1848-1849年,霍乱在英国再次兴起。斯诺博士的理论和实验使人们初步了解了霍乱的根源,这就是水的污染。在1873年、1880年、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取了 1800人的生命。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科技与生态环境
材料二 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科学往往给人的是一种真,人文给人的是一种爱,就是说人们既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使人类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袁正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科技与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01年到1901年,英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这一百年,英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电力、石油、汽车、飞机等新兴工业部门及与之配套的服务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研究结论:科技发展推动英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处理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践行这一主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A
6.B
7.A
8.C
9.D
10.C
11.C
12.B
13.D
14.B
15.C
16.C
17.A
18.B
19.C
20.D
21.B
22.A
23.D
24.C
25.C
26.C
27.D
28.C
29.B
30.B
31.(1)共同作用:提高了劳动和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农业发展。
(2)原因:北民南迁,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3)发明者:毕昇。贡献:发明活字印刷术。
根源: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加剧了思想禁锢,阻碍了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4)因素:生产工具、劳动者、国家政策等。
32.(1)原因: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或国际局势的变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发展需要劳动人才。
(2)【示例一】选择图1:《努力织布坚持抗战》。历史信息:1940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支援前线。宣传画反映了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发展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示例二】选择图2:《劳动创造了幸福生活》。历史信息:1954年,正值“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实施中(能写到其中之一即可),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之中。宣传画反映了在人民的积极劳动下,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示例三】选择图3:《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信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乡镇企业发展。宣传画反映了这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农村社会的极大发展,构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3)变化:1977—1988: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1989年至今: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或国家政策的调整);时代的发展需要。
33.(1)【示例一】研究角度:科技与城市化进程。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 1750一1870 年,英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在此期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发展扩大了城市的规模,城市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研究结论:科技发展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示例二】研究角度:科技与阶级关系。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英国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拥有了绝大部分财富,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却只拥有少部分财富。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贫富分化加剧。研究结论:科技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
【示例三】研究角度:科技与生态境。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19世纪英国多次爆发霍乱和燃煤毒雾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霍乱的根源在于水源污染,而毒雾事件则与工业革命期间煤炭的大量使用密切相关。研究结论:科技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
(2)主张:“科学”与“人文”并重(或“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
建议:科技应用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鼓励科技创新,也要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