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共8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宅基地的生产功能是指利用宅基地进行种植、养殖、仓储活动或自办家庭作坊、便利店、旅店等经营性活动。上海市将辖区内乡村振兴示范村划分为五种类型,图1示意2017年和2019年五类示范村宅基地的生产功能分值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2题。1.2017—2019年,上海市宅基地生产功能分值最高的示范村发展较快的产业可能是A.农产品加工业 B.乡村文旅业 C.家禽养殖业 D.物流仓储业2.2017—2019年,上海市各类示范村宅基地生产功能分值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A.生态环境恶化 B.村民外出创业 C.传统文化衰落 D.乡村设施改善在气流场中,两股不同方向水平气流的分界线称为切变线。切变线是造成云南省大到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图2示意云南省某日 700 hPa风场风向及切变线型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4题。3.图中形成切变线的位置及附近的天气系统是A.① 暖锋B.② 冷锋C.③ 暖锋D.④准静止锋4.图中的地质灾害可能是A.滑坡 B.洪涝C.地震 D.地裂缝海冰消融对大气热量收支有重要影响。北极地区是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区域,开展北极海冰变化及影响的研究,对于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图3示意1979—2022年3月和9月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变化。据此完成5—6题。5.北极地区1979—2022年海冰覆盖范围的特点是A.3月覆盖范围逐渐扩大B.3月海冰覆盖范围较大C.9月覆盖范围变化较小D.9月覆盖范围下降率低6.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的角度,推测海冰融化使北极地区升温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中水汽增多,吸收大量太阳短波辐射B.海面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增多C.海冰融化量增加,融化过程释放大量热量D.海水温度相对高,热量交换海洋传向大气深圳蛇口工业区位于蛇口半岛,发展初期主要建筑物为低层加工型厂房和少量的配套住宅。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该地城市形态向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低密度和高容积率(指一个区域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的空间形态转变。图4示意蛇口工业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7-8题。7.推测影响该地功能区空间布局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地貌 B.河流走向C.盛行风向 D.资源分布8.在产城一体化过程中,该地城市街区形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路网密度增大,建筑高度增高B.路网密度增大,建筑高度降低C.路网密度减小,建筑高度增高D.路网密度减小,建筑高度降低烧变岩是煤层自燃产生的高温对围岩烘烤使其变质的产物。暴露的煤层发生自燃,季节性降水和地表水淋滤高温燃烧的煤层时溶解了煤燃烧产生的气体,形成酸性还原性流体。该流体下渗透过烧变岩后促使砂岩呈现白色,形成白色砂岩。图5示意白色砂岩形成模式,图6为某地野外考察实景。据此完成9-10题。9.推测烧变岩的性质是A.致密坚硬 B.含有化石 C.疏松多孔 D.呈层理状10.图6所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一外力侵蚀 B.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C.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一沉积作用 D.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海洋生态效率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最小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实现海洋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效率的研究内容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以及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等领域,碳减排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等是影响海洋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图7示意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1——12 题。11.从空间演变来看,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是A.西部地区提高较快 B.南部地区提高较快C.北部地区提高较快 D.地区整体均衡提高12.青岛市保持高海洋生态效率的原因是①碳汇量不断减少,碳排放量较高 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海洋资源利用率低③海洋科技水平高,利用损耗较低 ④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污染产出较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西安(34°N,108°E)大雁塔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一处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各地摄影爱好者前往拍摄。某摄影爱好者于2025 年4 月21 日前去拍摄,并查询得知当地当天日落时间约为北京时间19:20。图8示意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大雁塔及当天日落过程。据此完成13—15题。13.若想拍摄塔影最短时的照片,拍摄的北京时间约为A.11:48 B.12:00 C.12:48 D.13:3214.当拍摄日落照片时,日期为4 月 21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A.1/3 B.2/3 C.1/36 D.35/3615.若想在同一地点、相同时刻再次拍摄到如图照片,最近的拍摄日期约为A.5 月 21日 B.6 月 21 日 C.7 月 21 日 D.8月 21 日二、非选择题:共55 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昆明斗南镇地处滇池东岸,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从蔬菜种植向低纬高原花卉种植转型。目前大量花卉种植、贸易、加工、研发和服务等与花卉相关产业在此集聚。图9示意斗南镇位置,图10示意斗南镇花卉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演变。(1)说明斗南镇发展花卉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6分)(2)从花卉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适合该地发展的项目。(6分)(3)请为斗南镇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在“一带一路”倡议驱动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大城市陆续建设了一批内陆港。内陆港按距离海港的远近可分为三种类型(图11)。内陆港作为海港的重要补充,其建设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布局,在空间结构上与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带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图12示意内陆港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及内陆港发展不同阶段功能布局圈层结构(1)简析近距离型内陆港和远距离型内陆港主要功能作用的差异。(4分)(2)依据内陆港发展三个阶段的功能布局特点,推测其在城市空间位置的变化。(5 分)(3)简述内陆港的建设对我国中西部区域发展的意义。(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山体效应原指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和雪线相对于边缘地区抬升的现象,后逐渐被理解为由于高大山系吸收太阳辐射,使山系中央气温高于周围同海拔自由大气的增温效应。图13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受山体效应影响,青藏高原不同区域雪线和林线高度不同,图14示意青藏高原多年平均雪线高度空间分布。(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 b处气温高于c处的原因。(6分)(2)推测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南坡雪线和林线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鼓丘是冰川前进时底碛物受凸起基岩阻挡而逐渐形成的流线型小丘,呈现出迎冰面坡度陡、背冰面坡度缓的特征。该地貌常成群分布在大陆冰川末端终碛堤以内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图15示意某地鼓丘形成过程及剖面图。从搬运动力变化的角度,分析鼓丘迎冰面坡度陡、背冰面坡度缓,且常成群分布的原因。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中国地名出现错字一般不给分,外国地名若出现同音字可酌情给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B 2. D 3. B 4. A 5. B 6. B 7. A 8. A9. C 10. D 11. C 12. B13. C14. D 15. D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8分)(1)斗南镇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夏季气候较温和,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或无霜期长/受寒潮影响小),可以满足鲜花生长的温度要求;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富;地处高原,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利于鲜花种植。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2)花卉与“食”相融合,如鲜花饼、百花宴、鲜花醋、云南少数民族特色餐厅等;花卉与“住”相融合,如建设花卉主题酒店、为旅客提供新鲜花瓣泡浴等;花卉与“行”相融合,如在主要道路两侧布置盆栽花卉,将旅行大巴车布置成花卉主题等;花卉与“购”相融合,如游客可以在主题场馆购买鲜切花和精油、香包、花茶、手工皂等花卉加工制品等;花卉与“娱”相融合,如为游客设置花艺体验区,供游客进行插花等花艺学习;等等。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合理即可)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2页(共3页)(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可持续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研发力度,培育优良品种,增加知识产权数量;加强花卉的品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延长产业链,文旅结合,提高附加值;加强市场宣传,扩大知名度;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等。(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合理即可)17.(15分)(1)近距离型内陆港位于海港附近,建设目的是为了解决海港产业集中、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故其主要功能是缓解土地短缺、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等。 (2分)远距离型内陆港位于内陆地区,建设目的是为了减轻海港的货物中转和通关检验等压力,故其主要功能作用以货物转运、海关清关、检疫检验等为主。(2分)(2)第一阶段港口设立,港口紧邻城市铁路中心站或内河航运码头布局,与城市经济活动密切相关。(1分)第二阶段港口扩张,因运输规模扩大、物流仓储等增值服务功能增加,使港口对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的需求增加,新增空间开始远离城市中心布局。(2分)第三阶段港口专业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并为新增配套设施及加工、制造和商务等服务活动提供足够空间,新增区域或迁建港口向距离城市中心更远的地方转移,并强化了与城市中心的交通联系。(2分)(3)加强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或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增强影响力;加快承接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等。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合理即可)18.(12分)(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2分)b处位于山体内部且离地面较近,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多,气温较高;(2分)而同海拔c处离地面热源较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所以气温较低。 (2分)(2)林线上升、雪线上升。 (2分)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热量条件变好,加上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土壤含水量较多,故林线上升。(2分)青藏高原山地南坡为阳坡,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和山体效应的影响下,气温上升,故雪线也会上升。(2分)19.(10分)冰川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突起基岩的阻挡,摩擦力变大,搬运能力减弱,冰碛物在基岩前挤压堆积;(2分)随着冰川前进,冰碛物不断向高处堆叠,并有部分冰碛物被冰川携带越过基岩,使迎冰面形成较陡的坡面;(2分)受基岩阻挡,冰川越过基岩后运动速度减弱,搬运能力下降,冰碛物继续在背冰一侧沉积,形成了较缓的坡面。(2分)在冰川末端,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冰川上游源源不断搬运来大量冰碛物质;(2分)冰川末端地势较平缓,冰川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加之受凸起基岩阻挡,冰川携带的大量冰碛物易在终碛堤以内附近区域沉积,形成连片鼓丘。(2分)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3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