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高三三模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1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51分。1.1500年的法兰西是一个真正的君主制民族国家,民族文学初具规模,以国王为中心的民族层面的爱国主义开始萌发,法兰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法兰西民族意识的觉醒得益于()A.君主立宪制得到了确立 B.启蒙思想的传播C.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 D.市民阶层的壮大2.明英宗继位后,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阁臣等论定国是,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只)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复“祖宗之旧”。然而,英宗长大后,三杨相继去世,权宜之制渐成定制。“早朝止(只)许言事八件”制度的演进()A.降低了内阁的政治地位 B.影响了政务的正常运行C.改变了中枢的权力结构 D.限制了皇权的表达方式3.图1是晚明时期的女子头饰“貂鼠围头”。这种头饰通常由北方地区盛产的貂鼠皮、水獭皮毛等贵重材料制成。晚明江南女子往往“貂鼠围头镶锦掏,妙常巾带下垂况”。据此推断,这种头饰的流行得益于()A.赋役制度调整B.海禁政策放松C.社会风气保守D.商业贸易繁荣4.16-17世纪,许多欧洲人鼓吹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主张:“差异存乎灵与肉、人与兽之间......有的人天生就是自由人,有的人则天生为奴,对于后者,奴隶属性更为有益,也合乎自然。”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殖民活动盛行 B.人文主义流行C.封建制度解体D.商业革命发展5.中国军队在发动某次行动前了解到的敌情为“敌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一是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由任丘到大城、河间的公路修得比地面高五尺,两旁挖深沟,把根据地划成孤立的小块,便于敌逐次分区搜剿。第二种修法是汽车路的联络向外联筑,敌汽车在路上不断运动、阻挡我军出入其圈内。”由此推知,此次行动为()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津战役 D.千里跃进大别山6.1927年,社会各界围绕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展开激烈论争,不同问题、派别交织在一起,呈现异常复杂的局面。1929年,讨论延伸到中国社会史领域。1937年,社会史大论战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此次论战()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对社会性质的认识完全一致C.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D.为国民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7.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签订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B.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8.北魏《学令》规定:“诸州郡学生,三年一校所通经数”,所通经数达到结业要求后应当“就郡练考(即实习)”,最后“计习训淹年,听受累纪”,“俊造之流,应问于魏阙;不革之辈,宜返于齐民”。这说明北魏()A.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B.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C.律令儒家化影响广泛 D.选官制度具有可操作性9.1898年8月15日,《新闻报》的一篇文章认为,朝廷虽实行改科制、开学堂、创铁路等举措,但是“纵上下同心,内外勤力,速则五年,迟则十年,乃或有成耳。今之中国又岂能从容暇豫,待收效于十年之后哉?”这说明当时()A.渐进改革难以满足救亡需要 B.朝廷失去对民间力量的控制C.封建守旧势力抵制变法举措 D.戊戌维新运动导致矛盾激化10.1954年4月,王崇伦、张明山等7名劳动模范联名向全国总工会提交建议书,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并被采纳,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展开。这反映出()A.劳动模范引领社会主义建设 B.群众运动推动工业“大跃进”C.工人阶级发扬了主人翁精神 D.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1.据史书统计,清代的145篇妈祖资料中有79篇为官方记载。其中皇帝颁发的诏、诰、上谕、祭文有6篇;其余73篇为各级官员呈报之奏章,这些上奏官员中既有曾奉旨出海从事外交活动、军事活动的大臣,也有沿海地区的封疆大吏、地方小官。这反映出清代()A.政府借助民间信仰维护统治 B.妈祖信仰冲击社会主流思想C.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显著 D.边疆危机促使海权意识提升12.187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棉花在利物浦交货的价格下降了38%。印度因为采取了棉花单一种植,在876年逾遇了严重的大饥笼,大约造成了600万至1000万人饿死。由此可知()A.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印度成为英国唯一原料产地C.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D.工业革命导致印度人民贫困13.贵阳工具厂从过去缺乏资金,经营举步维艰,到1985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获得贵州省机械行业先进企业的称号,跻身于全国工具行业前十。该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B.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增加C.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14.下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部分女性党员的个人情况简表。据表可知()A.新文化运动颠覆了传统伦理观 B.思想解放推动社会革命C.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依托女校 D.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15.“约曼农”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崛起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乡村社会阶层,一般指耕种土地在50英亩以上,年收入在40~50英镑以上,除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之外,确有剩余资金以扩大生产的农民。英格兰有句古老的谚语说:“宁为约曼农之首,不做乡绅之尾。”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A.社会流动性显著减弱 B.消费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C.贫富差异渐趋普遍化 D.财富是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16.在巴克特里亚王国(约公元前256年建立,塞琉古王朝属地,位于今天的阿富汗一带)蒂拉丘地遗址中,发现一座阿佛洛狄忒金像,整体造型呈现出明显的希腊风格,但眉心白毫、眼部特征与丰满圆润的面容、体态则又具有印度风格。这种艺术风格()A.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存在B.得益于亚历山大的东征C.表现出中亚文明的繁盛D.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地位17.1900年之后,美国家庭广泛使用电动洗衣机、电熨斗和真空吸尘器等电器,给家庭主妇带来了真正的休闲时间,各式各样的妇女俱乐部迅速创立。有学者认为:“对于妇女的解放来说,这比历史上英勇斗争的妇女参政运动者的鼓动宣传更有效力。”这体现了()A.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大众消费社会逐渐兴起 D.科技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第11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波斯的中央集权结构与皇帝政治,其实就是对以往历代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整合而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确立下来的古代的大一统政治体制,成为其他集权大国的模范。印度最初的大一统,是在阿育王时期实现的。阿育王的即位较波斯的大流士晚了约250年,但阿育王时常巡视各地,并在所到之处留下碑铭。大约50年后,秦始皇平定六国,也曾多次巡视各地,将其功绩刻在石碑上,此外,秦始皇还修建了东起燕齐、南至吴楚的驰道,将远隔之地与国都咸阳相联结,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与波斯在这些举措上的相似性,并不是一种偶然。目前学者已经证实,西亚与中国之间的交通往来,早在史前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摘编自[日]宫崎市定《波斯文化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中国?》材料二1869年,我国便有报道介绍波斯向英国学习轮船制造技术一事,原因是“国中波斯海盗劫甚多之故耳”。1873年,有报刊撰文详细介绍了英国商人路得承管波斯铁路修造、河道疏浚、矿产开发以及关税管理等要务的有关条约细则。评论称,“波斯国君自知地中深藏宝物徒埋于无益之处,故愿此行一举成富国裕民之大道哉”。1897-1899年,多篇报道以“波斯新政”等相关主题介绍了波斯当时的内部改革,主要涉及官吏治理、国库财政和贪污腐败等方面。20世纪初的波斯依旧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列强争夺仍是报道波斯的主旋律。1904年,一篇题为《波斯国古史略》的文章,通篇以民主政体为核心,对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古史展开叙述,并在文章最后谈到“今特表之于此,使世之言东方政治者有所殁云”。但随着对波斯立宪的逐步了解,中国知识界看待波斯立宪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并产生了分化。-摘编自赵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波斯认知的生成与演变-以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1)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一有关秦朝与波斯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内报刊对波斯关注焦点的变化,并分析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历代皇帝登基时要举行宣誓仪式,祭拜天地,诏告天下。祭天被赋予了同皇权紧密相连的特殊性,“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农耕时代靠天吃饭导致的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也使得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对祭天尤为重视。汉代,各家学说纷纷为祭天礼仪的改革出谋划策,从而建立起一整套郊社宗庙制度,成为后来历代国家祭祀的基本模式。-摘编自余茜《两汉祭天建筑文化研究》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取消了帝制时代的祭天典礼,代之以西方引入的就职宣誓礼仪,但其“誓词”中既没有西方“上帝”的位置,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天”,监誓者变成了“全体国民”。此举不仅开民国政府官员就职必须宣誓之先河,也极大鼓舞了数千年来处于子民地位的中国人站起来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其后的南北议和,孙中山坚持要求继任者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底,刚刚登上民国正式大总统之位的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祭天仪式。-摘编自潘祥辉《“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重视祭天仪式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古代祭天仪式的革新,简析民初总统宣誓制度的作用。20.国际秩序材料一: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规定,“任何太平洋问题而引发的争端”都由英美法日四国进行协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原则”被纳入《九国公约》,得到列强的承认,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0世纪20年代英美日三国为了更好地维护在华利益,采取了扶持不同军阀的政策。比如,日本扶持奉系张作霖,英美支持直系吴佩孚。《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立了英美日三国海军主力舰”5:5:3”的比例。日本海军顾问加藤宽治愤怒地表示,“我们绝不接受美国建议基础上的妥协”“对美国的战争始于今日,日本一定要对此进行报复"。-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体系、反帝运动与国民革命的酝酿》(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设计。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秩序受到的冲击和解体。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制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雅尔塔体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利益。雅尔塔体制确定的国际均势也正是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雅尔塔协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后半期国际生活的发展”。-程毅、杨宏禹主编《国际关系基础理论》指出材料二中对雅尔塔体系的三方面评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史实简要说明。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城市财富和人口的增长,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的盘剥。13世纪,一些国家的君主顺应了这股潮流,给许多城市颁发了特许状,这些特许自治城市向国王缴纳的税收并不一定比原先减少,但比起原先毫无规律的领主税却大大的制度化了,因此被市民接受。城市摆脱封建领主束缚之后,市民便开始摈弃封建附庸法规,制定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成文法。罗马法的私法明确保护臣民的私有财产权利,大受市民阶层的拥护;而公法原则所强调国家权威之绝对性则大合国王的口味。-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后,人口一般由中小封建贵族、官吏、士兵、教士以及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构成。教会人士和各类大小封建贵族人数不多,贵族或国君兼营工商业的情况很罕见,“城市人口的相当大部分应是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市民为了摆脱封建领主无秩序的层层盘剥,他们展开了争取城市自由的市民阶层运动,当时的西欧封建割据严重,市民阶层利用封建主之间的矛盾,展开激烈斗争,争取成为城市的主人。中古中国的封建城市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是封建政府的政治堡垒,工商业中渗透了各种封建势力,工商业者人数较少且受到挤压。封建城市中也出现过市民阶层运动,但他们始终提不出具有战略性的纲领,只能在与封建势力相互摩擦斗争中不断被吸收和同化,而不能成为封建势力的对立阶级。-摘编自王江波《中古时期中国与西欧市民阶层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王权和城市合作的共同基础。(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古时期西欧和中国市民阶层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D2.C3.D4.A5.A6.C7.B8.D9.A10.C11.A12A13D14B15D16B17B18.【小题1】观点合理性:材料认为秦朝与波斯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有一定道理。波斯建立了中央集权结构与皇帝政治,秦朝也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者都有皇帝,且皇权至上,地方服从中央。此外,秦朝秦始皇巡视各地刻碑记功、修建驰道、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举措,与波斯有相似之处,考虑到西亚与中国之间史前阶段就有交通往来,文化交流可能使波斯的政治文明对秦朝产生一定影响。观点局限性: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增强实力进行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趋势。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基于本国国情和统治需要,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不能过分夸大波斯对秦朝的影响【小题2】变化:从关注波斯的技术学习、经济发展,到关注波斯的政治改革、内部困境,再到以民主政体为核心对波斯古史进行叙述,最后对波斯立宪的态度发生转变与分化。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民主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波斯自身局势的变化;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19.【小题1】原因:大一统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农耕时代的社会需求;儒家思想等各家学说的综合影响;敬天畏天的文化传统【小题2】革新:形式上从对天发誓到向国民宣誓;理念上从君权神授到主权在民(从君本位到民本位)。作用:开民国政府官员就职宣誓之先河;成为民主政治的象征;促进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未能有效制约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小题1】一、华盛顿会议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设计:1.协商解决争端通过《四国条约》,规定“任何太平洋问题而引发的争端”由英美法日四国协商解决,试图通过大国协调来维持太平洋地区的稳定。2.限制日本侵华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原则”纳入《九国公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本的侵华野心,维持列强在华利益的相对平衡。3.海军军备限制《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立了英美日三国海军主力舰”5:5:3”的比例,在海军力量方面对日本进行限制。二、这一秩序受到的冲击和解体 1.日本侵略扩张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了摆脱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违背了《九国公约》中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规定。2.经济危机影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为了转嫁危机,进一步走向侵略扩张道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严重冲击了华盛顿体系下的远东秩序。3.法西斯同盟形成德、意、日法西斯结成同盟,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不断扩张势力,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这标志着华盛顿体系彻底解体。【小题2】一、三方面评价: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2.消极方面: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人民利益。3.国际格局方面:雅尔塔体制确定的国际均势是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后半期国际生活的发展。二、以积极方面为例进行说明在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协调盟国间的战略和战后世界安排。例如,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这一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协商的原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美国、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暂时放下分歧,共同致力于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为战后德国的重建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在联合国的创建过程中,雅尔塔体制下各国协商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架构和宗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不同国家合作共处的体现。21.【小题1】共同:在税收事务上具有相互一致的利益;法制建设满足国王与市民的双向需求【小题2】不同:西欧工商业者是市民阶层的主体,中国工商业人数较少,市民阶层力量较弱;西欧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斗争坚决,中国工商业中渗透封建势力,在斗争中易被同化:西欧市民的自治运动推动城市自治,中国市民阶层运动不成熟,对封建统治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原因:西欧封建割据严重,王权教权贵族势力多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大;西欧工商业较为发达,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西欧王权支持城市和市民,中国重农抑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