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中段试题 2025.04(时间:8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隋文帝得知大儿子杨勇装饰了一件产自蜀地的铠甲,十分生气,说:“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他还把自己穿旧的衣服和一把用过的刀送给杨勇,令其“时复看之,以自警戒”。这表明, 隋文帝( )A.虚心接受部下进谏 B.积极汲取历史教训C.坚持推行轻徭薄赋 D.严格考察各级官员2.《神童诗》有云: “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 B.丞相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勤政 B.法律十分严酷 C.商业发展受阻 D.过度役使民力4.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无有所科差(征收财物),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向使朕科差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对此,唐太宗实施( )A.任用贤能 B.开科考试 C.轻徭薄赋 D.减轻刑罚5.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开元年间,唐玄宗锐意改革,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这些史事共同说明( )A.唐朝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持续发展C.唐朝兴衰的过程 D.藩镇割据的结果6.唐玄宗执政后,立即废除了中宗以来的大量斜封官,后来又大规模地罢免了员外官、试官等,这些官员都是不按正常程序考察任命的、通过特殊关系任用的或未正式任命的。这些措施表明唐玄宗( )A.整顿吏治 B.重视农业 C.发展科举 D.改革税制7.天宝末年,唐玄宗终日寻欢作乐,把政事交与利欲熏心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把镇守北方三镇的兵权交与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最终导致( )A.八王之乱 B.武则天称帝 C.安史之乱 D.陈桥驿兵变8.唐朝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9.到了唐代,曲辕犁完全成熟,它最大的特点是以曲辕代替了直辕,并设置有专门控制耕地深度的机关,以便更好地根据实际所需控制耕地深浅。这反映了唐代( )A.开始用畜力取代人力 B.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C.引进国外的生产技术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10.学者指出,唐人陆羽《茶经》中记载了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与洪州窑等六大青瓷窑。目前,除鼎州窑外,其他五个瓷窑的遗址均已发现并进行了重点发掘,这些瓷窑烧瓷的历史以及烧制器物的特征,与《茶经》记载相符。这表明( )A.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相互印证 B.唐代制瓷业工艺精湛C.文献史料必须通过考古成果证实 D.政府重视制瓷业发展11.下图主要反映了唐朝前期(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唐朝前期户口统计变化表 (单位:万户)12.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时期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影响 叛乱被平定,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A.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叛乱频发 B.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唐朝衰亡 D.加强中央集权能够稳定王朝13.“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广开言路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14.唐朝统治者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 以通使、和亲、册封、设羁縻州府等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这些政策(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削弱了唐朝国力 D.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南迁15.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16.下表所示史实反映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唐到天竺 玄奘 西行学习佛法 游历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到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A.双向交流 兼收并蓄 B.交通发达 贯通四海C.文化繁荣 世界领先 D.国力强盛 四海臣服17.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18.盛唐诗人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反映了对时代发展的信心。晚唐诗人胡曾的诗句“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导致唐朝前期和晚期诗人不同心态的主要原因是( )A.艺术追求不同 B.政治形势不同 C.阶级出身不同 D.文化素养差异19.公元961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大将说: “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 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大将( )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20.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民主政治逐渐完善C.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D.皇权的进一步加强21.宋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真宗亲作《劝学诗》,其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A.武将专权 B.放弃国防 C.重武轻文 D.崇文抑武22.宋朝对那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能中第,且年龄较大的举子给予特殊照顾,专为开设 “特奏名” (又称“恩榜”)的科目。特奏名虽非属于科举选拔之正途,但获得特奏名资格的人亦受到一般士人的尊重。这一举措( )A.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有利于世家大族入仕C.进一步推动文治局面 D.成为选才的主要方式23.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推行募役法与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但需缴纳免役钱;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平时依旧要服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 )A.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24.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其结局都是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钱物以换取和平。针对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焘指出,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 )A.有可取之处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屈辱行为 D.导致北宋灭亡25.如下图是契丹鸡冠壶。为了便于马背上携带,契丹族起初用动物皮囊制壶。随着使用场景变迁,契丹族仿皮囊壶样式烧制、使用瓷壶。鸡冠壶材质变化见证契丹( )A.与北宋的对峙 B.定居生活增多 C.市民阶层崛起 D.排斥中原文化26.“金太祖服事辽主,几被诛,卒能奋志修身,收服属国,灭辽称帝。”该材料描述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27.南宋中后期,在岳飞生前生活与战斗过的地方,各地纷纷兴建纪念岳飞的祠庙,“江、湖之民,至今绘其像,家家奉祀之”。这主要是因为岳飞( )(B.拥有突出才能) (D.促进文治之风) (A.维护百姓利益) (振兴当地经济) (28.从大蒙古国转变为元王朝,用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下列符合元朝“行中国事”的是())A.创制蒙古文字 B.保留部落联盟制度 C.行汉法行仁政 D.确立以武立国宗旨29.“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毁材料评价的应是(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30.“来自中亚、西亚的人, 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元朝时候,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材料反映了回回的形成是( )A.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B.民族交融的结果C.蒙古政权建立的结果 D.民族分化的结果二、综合题(31题12分, 32题14分, 33题14分, 共40分)31.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推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的部分治国政策。时期 治国政策唐太宗 时期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减轻百 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 时期 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尤其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注重文教,编 修图籍,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税制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研究“盛唐气象”的部分素材。(素 材出 处考古工作者曾对唐朝洛阳的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发现圆形窑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粮数千石摘编自齐斌、王日美《唐代均田制度下妇女不再受田的原因探析》唐朝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生产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们在衣食住行和婚姻观念等方面受到北方民族和域外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1972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仕女五官端庄秀丽,头戴帷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摘编自周宁《新疆博物馆藏骑马仕女俑》)(1)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与唐玄宗治国政策的共同点。(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以下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 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角度:(Ⅰ)经济发展(Ⅱ)社会生活32.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宋代科举制发生变革并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皇帝 科举制的发展隋文帝 废除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步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材料二 有学者统计,在唐朝290年中,科举共取进士6 603人;在两宋316年中,完全依靠考试成绩的进士达43 000人。过去“工商杂类”出身的士人一直被排斥在仕途之外。宋朝冲破了这种限制,不讲门第出身,工商杂类自可应试。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应试。只要有奇才异行便可录取。———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三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重大发展。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 “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举考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 《三字经》 《百家姓》等小儿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4分)33.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注:指党项人拓跋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 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 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茶炉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荼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的契丹人的发式)材料三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医药、茶叶、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 马、骆驼、银子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历史作用。 (6分)(3)指出材料二中图片所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习俗。根据材料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与辽订立和约的影响。 (4分)答案及解析选择题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隋文帝以史为鉴,通过节俭行为教育儿子,体现其积极汲取历史教训。A项“虚心接受部下进谏”与材料无关;C项“轻徭薄赋”是经济措施,材料未体现;D项“考察官员”与题干中训诫皇子的行为无关。2. 答案:C解析:诗中“登科”“状头”等词指向科举制。察举制(A)以推荐为主,丞相制(B)为官职,行省制(D)为元朝地方制度,均不符合。3. 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最终灭亡。A项“勤政”与史实相反;B项“法律严酷”非主因;C项“商业受阻”材料未提及。4. 答案:C解析:唐太宗主张减轻赋税(“无科差”),体现轻徭薄赋政策。A项“任用贤能”、B项“开科考试”与材料无关;D项“减轻刑罚”未提及。5. 答案:A解析:三位统治者的措施(存百姓、劝农桑、用贤才)共同说明唐朝兴盛的原因。B项仅涉及农业,C项“兴衰过程”、D项“藩镇割据”与题干无关。6. 答案:A解析:唐玄宗罢免非正规任命的官员,体现整顿吏治。B项“农业”、C项“科举”、D项“税制”均未涉及。7. 答案:C解析: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A项“八王之乱”为西晋;B项武则天称帝在唐中期;D项“陈桥兵变”为宋朝建立。8. 答案:C解析:地方刺史向节度使汇报,反映藩镇权力膨胀削弱中央集权。A项“皇权强化”与尚书省地位下降无关;B项“分权策略”与材料矛盾;D项“警惕刺史”无体现。9. 答案:D解析:曲辕犁改进体现农业生产工具进步。A项“畜力取代人力”不准确;B项“手工业”非农具;C项“引进技术”无依据。10. 答案:A解析:《茶经》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符,说明文献与考古可互证。B项“工艺精湛”、D项“政府重视”材料未直接体现;C项“必须通过考古证实”说法绝对。11. 答案:D解析:唐朝前期户口增长反映经济发展。A项“社会风气”、B项“民族交融”、C项“中外交往”与户口统计无直接关联。12. 答案:A解析:表格中西汉、唐中叶、唐末均因地方权力过大引发叛乱。B项“只出现于末期”错误;C项“导致汉唐衰亡”片面;D项“加强集权”是结论,但表格侧重问题。13. 答案:B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A项“轻赋省刑”是内政;C项“广开言路”为纳谏;D项“行政效能”非民族政策。14. 答案:B解析:唐朝羁縻政策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A项“消除矛盾”绝对;C项“削弱国力”错误;D项“少数民族南迁”无关联。15. 答案:B解析:出土外国钱币证明中外交流频繁。A项“生产技术”、C项“民族关系”、D项“文学艺术”与钱币无关。16. 答案:A解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双向交流。B项“交通发达”、C项“文化领先”、D项“四海臣服”材料未全面体现。17. 答案:A解析:唐政府组织重修《唐本草》,体现国家推动医学发展。B项“领先世界”、C项“人才济济”非材料重点;D项“巩固统治”未直接体现。18. 答案:B解析:盛唐与晚唐诗人心态差异源于政治形势变化。A项“艺术追求”、C项“阶级出身”、D项“文化素养”非主因。19. 答案:C解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暗示武将交出兵权。A、B、D项为表面意图,C项是实质。20. 答案:D解析:丞相数量增多反映皇权加强(分割相权)。A项“中央对地方”、C项“地方削弱”与题干无关;B项“民主政治”不符合史实。21. 答案:D解析:谚语与《劝学诗》反映宋朝崇文抑武。A项“武将专权”错误;B项“放弃国防”片面;C项“重武轻文”与事实相反。22. 答案:C解析:特奏名制度扩大取士范围,推动文治。A项“不利阶层流动”错误;B项“世家大族”与材料矛盾;D项“主要方式”不准确。23. 答案:B解析:募役法虽免差役但需缴钱,保甲法仍服役,说明未减轻负担。A项“强化管控”非材料重点;C项“保证农业时间”与矛盾;D项“改善待遇”无关。24. 答案:A解析: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成本低于战争,肯定其可取性。B项“人民意愿”、C项“屈辱”、D项“导致灭亡”与材料观点不符。25. 答案:B解析:契丹瓷制鸡冠壶反映定居生活增多。A项“宋辽对峙”、C项“市民阶层”、D项“排斥中原”与材料无关。26. 答案:B解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灭辽称帝。A项耶律阿保机建辽;C项铁木真建蒙古;D项忽必烈建元。27. 答案:A解析:岳飞抗金维护百姓利益,受民间尊崇。B项“才能”、C项“经济”、D项“文治”非主因。28. 答案:C解析:元朝“行中国事”指行汉法、施仁政。A项“蒙古文字”、B项“部落制度”、D项“以武立国”非汉化措施。29. 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行省制度“上下结合”,加强中央集权。A项分封、B项郡县、C项三省六部制均不符。30. 答案:B解析:回回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A项“专制统治”、C项“蒙古建立”、D项“民族分化”与材料矛盾。综合题答案及解析31题共同点:完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整顿吏治);重视法律与刑罚宽简;发展科举(增科目/重诗赋);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改革税制)。示例(经济发展角度):观点:唐朝经济的繁荣为盛唐气象奠定基础。论述:农业:曲辕犁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含嘉仓储粮反映粮食丰足;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工艺精湛,唐三彩畅销中外;商业:长安、洛阳商业繁荣,胡商云集;政策支持:轻徭薄赋、均田制等措施促进经济恢复。32题发展过程:隋文帝初建考试选拔制度;隋炀帝创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扩大科目(如进士科地位提升);唐玄宗完善考试规则(高官主考、重诗赋)。变化及原因:变化:录取人数大幅增加;打破门第限制(工商、僧道可应试)。原因:宋朝重文抑武,扩大统治基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阶层流动需求。影响:促进文化繁荣(词科推动文学发展);推动教育普及(启蒙读物流行);考试制度规范化(糊名、誊录保证公平)。33题特点及作用:特点:仿效中原制度(称中国位号、用中国官制)。作用:推动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习俗及背景:习俗:契丹人吸收中原饮茶文化。背景:宋辽贸易频繁(榷场互市);辽朝汉化政策(行汉法、重儒学)。澶渊之盟影响:维持宋辽和平,促进经济交流(榷场贸易繁荣);加重北宋财政负担(岁币支出);推动民族交融(文化、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