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 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我与地坛》 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去认识一个人 认识一个地方
我与地坛
史铁生
1951.1.4—2010.12.31
·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生日因腿疾住院,从此没有站起来
·23岁开始在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
·30岁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47岁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59岁突发脑溢血去世。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951.1.4—2010.12.31
·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年)
《奶奶的星星》(1984年)
《命若琴弦》(1985年)
·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1997年)
·随笔散文
《秋天的怀念》(1981年)
《合欢树》(1985年)
《我与地坛》(1991年)
《病隙碎笔》(2002年)
是怎样的“我”走入“地坛”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是怎样的“我”走入“地坛”
·无缘无故地受苦,才是人的真实处境。
——史铁生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第3、5、7段)
第3段: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岁月无情,历尽沧桑
褪去繁华,剩下自己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第5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是蜂儿就做好蜂儿,是蚂蚁就做好蚂蚁,是瓢虫就做好瓢虫。身为蝉蜕,就该安于寂寞;身为露水,不妨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借大词派小用,彰显出事物饱满的自足性。
·生命卑微但鲜活自由,个体渺小但价值永恒
·双腿完好这就过双腿完好的人生,双腿残废就过双腿残废的人生
·不是“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对峙,是和解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荒芜”是上帝赐予地坛的一个现实,无法逆转,也不须辩论;而“并不衰败”则是地坛的一种自主选择。地坛既不因为上帝无缘无故使其“荒芜”而自暴自弃,也不为时光偷偷摸摸侵蚀了它的荣华而奋起抗争,它只是沿着荒芜的路径,将园子经营得“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表现出对命运安排的真切理解与主动顺应。
·人生困境不可根除,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爱愿,并不只是物质的捐赠,重要的是相互心灵的沟通、了解,相互精神的支持、信任,一同探讨我们的问题。
·有一回,有个记者问我: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好像说什么也不对,说什么也没用;最后我说:是敬重。这决不是说我多么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 恨它吗 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
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的吗?
  所以,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再比如说死亡,你一听见它就着急、生气、发慌,它肯定就会以更加狰狞的面目来找你了;你要是镇静地看它呢,它其实也平常。死,什么样儿 就像你没出生时那样儿呗。死,不过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吓唬吓唬你,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到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当然不能骗自己,其实这件事你想骗也骗不了。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对死亡要有一种幽默的态度》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马丁·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
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第7段: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高歌的雨燕
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播散着熨帖而微苦味道的落叶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落日与雨燕共同之处:都试图将自己固有的存在状态发挥到极致,从而为存在本身挣得某种意义。
·孩子的脚印与苍黑的古柏:以静默的姿态诠释了存在的辩证法——缺席与在场。脚印,既是孩子存在过的证据,也是孩子不在场的暗示,而这种暗示又惹人猜想关于孩子的一切,于是,孩子便以另一种形式长存与他人的主观世界里。苍黑的古柏反衬出时间各种变化(遭遇)的短暂与虚幻。古柏以其无限持久的静默应对着世间的万千变迁,显示了绝对执著之于存在的意义。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地坛非常安静,却充满了自给自足的声音;地坛煞是冷落,却能沉淀出真实的自我;地坛一直沉默,却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启示。地坛一直在帮助我思考怎样活着的问题。
是怎样的“地坛”等待“我”?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有些东西”指什么?
【生命的不同形态,生命的丰富壮美】
解读地坛就是解读生命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
·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惟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想念地坛》)
这样的“我”和这样的“地坛”发生了怎样的联系?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
很近
②宿命 等我,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想必我是该来了
④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⑤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⑥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要不要死
◇为什么生
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
◇怎样活
为什么在“我与地坛”的文章里写“我与母亲”?
·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苦难而伟大,聪慧而坚忍,毫不张扬的深沉的爱】
·“我”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思念,痛悔,歉疚】
·为什么在“我与地坛”的文章里写“我与母亲”?
【(1)前后两部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在地坛
(2)地坛把它的景物化作哲理,给人以人生的启示和智慧,母亲用她的一生教会他应该怎样活。
(3)可以说地坛博大、宽广的胸怀正是母亲的象征,是地坛和母亲共同让我获得人生的感悟,透悉生命的意义。】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地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
·史铁生有一种在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的高贵气质,该气质的形成不宜被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生理层次,至少,我被他打动与那辆轮椅无关。语言素养很高,有一种特殊的“笔墨博学”,这使他的展开方式永远显得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情感构造,既纯粹又老练,既世故又无邪,既锐利又开通。
——庄周《齐人物论》
词语:
沧桑 剥蚀 淡褪 坍圮 亘古不变 撅一杈树枝 捋着触须 蝉蜕 窸窸窣窣 譬如 灼烈 熨帖 猝然 声名狼藉 隽永 恪守
《我与地坛》其余部分内容:
·一对夫妇,他们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要来园里散步,相依相偎。
·一位唱歌的小伙子,与作家曾互致问候。
·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他得了第15名,人家挂前10名的照片;他跑了第4名,人家挂前3名;他得了第3名,橱窗里只挂了个第1名;等他终于跑了第一名,橱窗里却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
·一对兄妹,他们从小就在园子里玩,美丽的妹妹竟是天生的弱智。
·饮酒的老人、捕鸟的汉子和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
在满园弥漫的
沉静光辉中 一个人
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