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光洁白明亮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同“窈窕”,行步舒缓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状。Liǔ,妩媚懮(yǒu)受:舒迟、舒缓的样子。Cǎo,忧愁,心神不安明也柔美,动态委婉的样子Cǎo,焦躁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浆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湖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远美人,天各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彼泽之陂[bēi],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在河对岸的池塘,长着蒲草与荷花。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在那儿,她到底有什么伤心的呢?想睡也睡不着,泪水就象大雨一样飘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1.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2.重(chóng):再。3.扈(hù):楚方言,披挂。4.江离、芷:均为香草名。5.纫(rèn):草有茎叶可做绳索。6.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7.汩:水疾流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时光飞逝。8.不吾与:不等待我。9.搴(qiān):拔取。10.揽(lǎn):采摘。11.宿莽:草名,经冬不死。12.忽:迅速的样子。13.代序:指不断更迭。14.惟:思虑。15.迟暮:衰老。16.抚:趁。17.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18.骐骥(qí jì):骏马。19.道:通“导”,引导。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天下的路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1037 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应试。1057 二十二岁 兄弟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云:“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服母丧孝。1061 二十六岁 任凤翔府签判。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1066 三十一岁 四月,父苏洵卒。服父丧孝。1069 三十四岁 返京,任职史馆。王安石新法。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1071 三十六岁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1075 四十岁 任密州知州。二月王安石复相。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1077 四十二岁 任徐州知州。1079 四十四岁 三月任湖州知州。七月御史李定等弹劾,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如赋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赋风。此赋通篇只说风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次赋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赋领受此风此月者。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君恩,此先生眷眷不忘朝廷之心也。若言与末段意思不类者,须知末段正即曾点暮春一副心期。自来真正经纶大手,未有不从此处流出者。——金圣叹从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襟怀旷达,是开朗乐观的,但仔细体会就能发现,作者的内心还是充满矛盾和苦闷的。他那种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寄托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解,这本身就是内心苦闷的一种表现……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游赤壁的特定情景。——周先慎(北大教授)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客所知。而未尝往也;客所未知。盈虚者如彼,客所知。而卒莫消长也。客所未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客所知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客所知未知也。已上,先破客之伤心。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先生此言,岂惟赋赤壁,直赋一生矣。惟江上之清风,风。与山间之明月,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深思此二句,岂复止是风月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深思此是何等境界,先生所列如此,又何人间世之足云?妙在说来又只是浅浅,不堕宋人五里雾中。客曰“况吾与子”,此曰“而吾与子”一酬一对之间,差却境界多少?——金圣叹境界差在何处?南宋人王宗稷编著《苏文忠公年谱》载: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苏轼《东坡八首(并叙)》傅尧俞,字钦之,苏轼好友,郸州须城人,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其仕途进退与苏东坡大体相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