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姚鼐一程山水一人生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知人论世姚鼐(nài)(1731-1815),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著有《惜抱轩全集》等,被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在继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据” “辞章” 三者相互为用。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和“阴柔”区别文章风格,并提出“阴阳刚济说”。义理、考据、辞章含义: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考据: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辞章: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知识助读: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櫆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以自己病羸、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表示辞官:告老、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移病、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退休年龄一般是70岁写作背景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泰山题 解“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写人。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3、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泰山泰山为什么成为“五岳”之首?1,神话传说2,精神象征(皇权)3,地理位置4,文化底蕴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1,神话传说泰山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秦始皇曾在泰山封禅,此后又有多位皇帝在此封禅,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2,精神象征打开中国地图,不难看出泰山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方在古代很有讲究,是万物孕育之所,贵为五方之首。而且泰山其西为黄河,其北为济水,其南为淮河、长江。这里气候温润,水热资源丰富,非常利于万物生长,几千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地理位置齐鲁文化的地理中心。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齐鲁文化的形成,起于周分封的齐、鲁两个大国。齐国,以临淄为都,以管仲为相,“稷下学宫”吸天下之英才,面海背山,坐拥鱼盐之利,成为春秋第一霸。4,文化底蕴(二)理解文意·第一段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其 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 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南面名作状,向西北面名作状,向东山南面山谷的水山北面山谷的水在分界判断句明确: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代词,指泰山结构助词,的代词,代阳谷和阴谷文化常识阳,山南水北谓之阳。阴: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洛阳淮阴汉阴衡山之南洛水之北淮河之南汉江之南古时在地理上以左为东,以右为西【江左】即江东。【淮左】淮水东面。【陇右】陇山以西。南北分流——汶水、济水(面)南北分界——古长城 (线)最高之处——日观峰 (点)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写作思路。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作用: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1.以+时间词:在...时候2.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年号: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3.乘:趁,“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第一段翻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1.丁未:干支纪日法。2.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泰安府知府。古代称谓:称人名、字、号、官职名等。3.蹬:台阶,石阶;有:通“又”。翻译: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所谓:所说的 2.以:表修饰3.循:沿着翻译: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1.所+动词:构成名词结构,所不至:没有到达的地方。2.者…也:判断句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1.及:和2.限:门槛,名做状,像门槛一样的。3.云:助词无实义4.几:几乎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及:等到2.负:背3.烛:名作动,照亮4.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市。5.如、若:好像6.居:停留7.然:…的样子翻译: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①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和地形交代得清清楚楚。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③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哲理之风雪”登山临雪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心灵远游暂将心灵寄山雪,神与物契我自安。泰山新生的红日是作者辞官之后开启新生命的信念、信心、决心和希望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四)理解文意·第三段戊申晦,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等待弥漫逐渐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五更省略句,省略主语(余)从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似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四)理解文意·第三段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 驳色,而皆若偻。天边代词,指泰山升起承托有的人有的或红或白一会儿同“彩”回头看杂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起来了,颜色纯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判断句(五)理解文意·第四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这模糊或缺失偏僻在赶不上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姚鼐已经看到了泰山山顶最美的日出日落之景,阅读第四段,找到他还去了泰山哪些地方?描写了泰山的建筑和古迹的人文景观,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六)理解文意·第五六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从石头的缝隙里生长出来,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缝隙青黑色声音和踪迹到古义:平形的、方形的今义:面积的单位圆形的瀑布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交代记游人,游记常见格式记述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经过山巅之所见观日出奇景至于泰安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过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人文之景观自然之风貌岱祠碧霞元君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全文思路【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鼐以疾还”等理由,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思考:山水游记并不少见,同学们应该也有游山玩水的经历。结合日常经历及其背景资料,思考作者的这次登山之旅有没有哪些让你觉得很与众不同(奇怪)的地方?质疑探究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长途奔波冬日登山除夕登山不走常人之路日落日出的壮丽景象不畏艰辛辞旧迎新坚持自我希望与力量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18岁考中举人33岁第六次应礼部试,中进士,41岁,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决绝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既是养亲,本该快马加鞭回城,作者却选择在除夕这个极其重要的日子登顶泰山,是否矛盾?卷入漩涡姚鼐误入和珅纪晓岚政治斗争,他又想到《四库全书》中有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恐遭后人斥骂,所以就提出了以疾告退。由于姚鼐知道《四库全书》内容太多,为了防止《四库全书》修改内幕外泄,不能立刻把他放回,乾隆采取了怀柔政策,以让姚鼐养病为由,把他留在京师,还加四品官衔外加二级,直到十二月才允许姚鼐南归。全新人生除夕是除旧布新,既是旧年之收尾,也是新年之开始,选择除夕前后登泰山、赏日出,于作者来说,正预示着全新生命旅程的开启。其后生平经历正是如此。据史书记载,姚鼐此次辞官后再也没有出仕为官,而是以教书授徒为业,专心研究古文创作,终成一代古文大家。姚鼐一路风尘仆仆,直奔泰山,他登山泰山看到的第一眼泰山壮美之景,让姚鼐从心灵的困境解脱出来。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一程山水一人生,辞旧迎新迎新生。姚鼐一生,步履匆匆,人生茫茫,他从风雪中踏来,亦从风雪中归去。回顾此生,姚鼐心中的波澜和眼底的丘壑统统都化作了笔下的平淡,化成桐城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芒。从山水之中获得勇气,来一场心灵的远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