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对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内容:(1)阅读世界年平均 气温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结 合实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阅读某地区气温资料,并据此绘 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气温的分布表述中,新课标在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 布图的基础上,多了“描述 ”和“简要归纳 ”分布特征的要求;在气温的变化表 述中,调整为 “ 阅读 ”气温数据和“据此绘制 ”气温曲线图的要求,体现出培 养学生“看图说话 ”的能力和数据读取-转化应用的地理实践力。在学习内容后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 和表现水平的要求。教学提示对主题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具体过程进行了建 议,有利于将主题学习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在此明确提出要 利用各类资料,从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进学生再任务 中领会和建构知识。学业要求则将学生在主题学习后所能达到的学业表现进行整 体描述,有利于根据学习要求的表述,有效测查学生的学业水平;也与教学提示 形成呼应,体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形成“教-学-评 ”一致的教学实施过 程。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气温 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测量、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等知识,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地理现象以及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2.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对气温有初步的认 识。接着重点阐述了气温的变化,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来直观呈现变化规律。在气温分布方面,教材讲述了等温线的 概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等温线图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影响气温 分布的因素。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气温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知道天气有 冷暖之分,但对于气温的测量方法、精确含义以及变化规律等缺乏系统深入的认 识。在数学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绘图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为学习 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认知能力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生动的地理现象 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在学习 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3.学习特点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探究的特点,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 进一步培养。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但也有一些学 生可能会比较被动。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课堂参与度。四、教学目标1.正确看待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理解世界各地的差异(人地协调观);2.能够根据地图、资料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气温资料,分析归纳影响气温变化 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 特点(区域认知);4.能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品质(地 理实践力)。五、教学重难点1.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2.阅读气温曲线,总结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等温线图的判读。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七、教学过程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 课 导 入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 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一直处在不断的 变化当中,但是这种变化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掌握气温 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 联 系 实 际 , 导入新课,让学 生没有陌生感。新 课 讲 授 第一部分:气温的变化 教师:出示金华市气温观测数值图,阅读教材第 72 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 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为“ ° C ”。在图中我们还发现,每一天的天气里都有一个范 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 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那么气 温是如何测得呢? 教师:阅读教材第 73 页“思与学 ”,了解气温的观 测工具和地点。并思考: ①为什么把温度计放百叶箱? ②为什么要把百叶箱漆成白色? ③为什么百叶箱里的温度计离地面高度 1.5 米? 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 箱内,距离地面约 1.5 米。 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 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 1.5 米高度的气温 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教师过渡:你最关心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我们 该如何正确阅读温度? 任务一:正确阅读气温 教师:观察教材第 72 页图 4.7 日平均气温示意,计 算日平均气温。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 学 生 :2 时 约为 4 °C,8 时 约为 8 °C,14 时 约为 16 °C,20 时 约 为 12 °C 。 日 平 均 气 温 =(4+8+16+12)÷4=10 °C。 问答法授课 有利于学生快速 从教材中获取有 效信息。 计算日平均 气温可以提高学 生的计算和理解 能力,属于跨学 科实践。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气温的变化) 任务二: 自主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教师:出示金华市 10 月 22 日 24 小时气温观测值, 任务:1.根据金华市 10 月 22 日气温观测值表格, 绘制金华市当日气温变化曲线图。 要求:自主思考和探索绘制日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步 骤;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挑选较优秀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展示,并出 示任务。 2.根据金华市当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以下任务: (1)读出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学生:16℃ , 下午两点;6℃ , 清晨 6 点 教师:为什么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不是中午十二点? 学生:这是因为近地面的大气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地 面辐射,而地面辐射热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 中午 12 点达到最强,但地面吸收的热量需要一定的时 间来释放和传导,大约需要 2 个小时左右才能使气温达 到最高。地面吸收的热量需要时间来释放和传导,直到 下午 2 点左右,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气温也达到最 高。这是因为地面吸收的热量需要时间来烘热空气,中 午以后,地面放出的热量仍少于太阳供给的热量,直到 下午 2 点左右,地面温度和气温才达到最高。 (2)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 学生:气温日较差 =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6℃ -6℃=10℃ (3)请你概况:一天中,气温随时间是怎样变化 的? 学生: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随后气温逐渐 上升,午后 2 时左右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教师: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了解一天中观测气温 的最高值叫日最高气温,一天中观测气温的最低值叫日 层 层 递 进 , 有利于学生深入 了解地理知识。 学生认识气 温 日变化 ,找 出 最高气温和最低 气温及出现的时 间 ,计算气温 日气 温 的 变 化 最低气温,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叫日平均气温,那 么类推,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月平均气温, 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任务三:小组合作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师:出示金华市 2023 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绘制 金华市 2023 年气温曲线图。 出示绘制要求:数据精确;绘制规范;版面整体美 观。 ◇绘制时间:5 分钟 ◇小组代表展示时间:2 分钟 ◇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按学生情况适时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 【第一步】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 12 段,分别表 示 1—12 月,标上月份; 【第二步】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 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13—35℃ , 以 5℃为单位 刻度平分纵坐标; 【第三步】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第四步】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并进行展示和讲解,学生点评 有缺,教师点评并进行补充。 教师,出示 2.根据绘制的金华年气温曲线图分析, 分析该地气温的变化和特点。 (1)找出该地最热月平均气温。 学生:7 月,35℃ (2)找出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 学生:1 月和 12 月,13℃ (3)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学生:35℃—13℃=22℃ 较差。 动手绘制 气温年变化曲线 图并进行判读, 有利于学生深入 理解气温曲线图 的含义,也培养 了地理实践力。(气温的变化) (4)归纳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学生:该地 1 月气温最低,随后气温逐渐上升; 7 月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下降。 (5)该地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学生:北半球 教师:A、B 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你是怎 样判断的? 学生:A 是南半球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因为最热月 出现在 1 月份;B 是北半球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因为最 热月出现在 7 月份 教师: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年变化有什么区 别?为什么。 学生:陆地最高温出现在 7 月,最低温出现在 1 月; 海洋最高温出现在 8 月最低温出现在 2 月 原因:因为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所以陆地升温快, 降温也快。 海洋则降温慢,升温慢。因此,当太阳直射 北半球时,陆地比海洋提前一个月达到最热气温。 而 且,升温降温都有一个过程,北半球夏至是 6 月 22 日, 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所以陆地月 平均气温的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 7 月,海洋出现在8 月。 教师:如何判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法指导。 以北半球为例,最低月平均气温,>15 °C,终年高温 , 0—15 °C,冬季温和,< 0 °C,冬季寒冷;最高月平 均气温 25 °C 左右,夏季高温,< 20 °C,夏季凉爽。 学生:描述从左至右,气温特点:终年高温,气温年较 差小;夏季高温,冬季温和;终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情境设问 教师: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对我们生 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植物生长属性等生产方 面进行作答。教师点评。 第二部分:气温的分布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如何通过一张图能直观的看到 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呢?和地形图的阅读一样,我们通 常通过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分布。 知识回顾:如何阅读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出示图片及问题 采 用 层 层设问,引发 学生思考,逐 步深入,启发 学生自主学 习与探究意 识,并拓宽知 识。(气温的分布)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 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 ,海拔变化 ; 稀疏的地方,坡度 ,海拔变化 ;。 (3)等高线闭合,中心海拔高,表示 。 学生:海拔,陡,大,缓,小,山峰。 任务四 类比迁移:分析等温线的读图方法 教师出示图片及问题,学生阅读书本 P75 图 4.12 并结 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1)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 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 。 (3)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 这里是 中心; (4) 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气温在 方向上存在差异。 学生:气温,大,低温,南北 任务五:绘图识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教师: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作答。 1.在图中描出 20℃ 、10℃、0℃、-10℃等温线。 以旧牵新 , 让学生学会 知识迁移 , 推动生成学 习。(气温的分布) 2.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3.影响因素是? 4.A 所在区域年均温为什么明显低于同纬度地 区? 教师:出示 7 月和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作答 5.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 月和 7 月有什么差 异?北半球和南半球有什么差异?疏密程度说明了什 么 6.为什么北半球的等温线更弯曲? 学生:北半球 1 月等温线比 7 月更密集,说明北半 球 1 月气温差异比 7 月更大。因为北半球陆地分布广 7.北半球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比较图中A 与 B 两点的气温?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陆地与海洋气温哪 个季节更高? 比较图中C 与D两点的气温?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 陆地与海洋气温哪个季节更高? 师生总结:总结:同纬度气温比较,夏季陆地气温 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影响气温的因素: 海陆因素 8.读图找出 1 月和 7 月最热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1 月、7 月最热的地方不是赤道,而是南、 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师生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纬度因素,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受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状况不一 样的影响,南半球的等温线更为平直。 地形因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 100 米, 气温降低约 0.6 ℃ 任务五:综合所学,情境分析:暑假选择哪里避暑 情境:来自浙江金华的小明有一个烦恼,爸爸妈妈 答应他暑假一家人去外地避暑,眼看暑假即将来临,爸 爸想去四川省阿坝州四姑娘山,妈妈想去澳大利亚,小 明想去山东青岛看海,一家三口争论不下,都认为各自 想去的地方是可以避暑的。 任务:请你为他们分析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三个地方 可以避暑?假如你是小明,你会在暑假选择什么地方避 暑,说明理由。 培 养 学 生 从 地 图 中 获 取 信息、总结规 律的能力。 创设情境 , 增强学生学 习兴趣 ,启 迪心智。提示:山东青岛,海边,海陆因素;四川四姑娘山,海 拔高,夏季凉快,海拔因素;澳大利亚悉尼位于南半球,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此时温度较低,凉爽。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含义和观测,知道 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绘制气温年变化 曲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板书设计八、实践性作业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课下自己用水和沙子做实验观察海陆气温变化的差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