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三5月壮行考试
地理
本试卷共1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庄窠是青海省农耕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大多选择在依山面南的马蹄形凹地修建。高大厚实且无窗洞的夯土墙、坡度较小的屋顶是庄窠的主要特征。图1示意庄窠构造(侧视图)。据此完成1~3题。
1.庄窠大多选择依山面南而建,主要是为了( )
A.避寒纳阳 B.御敌防盗 C.节约耕地 D.防灾避难
2.传统庄窠民居的夯土墙高大厚实且无窗洞,这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降水集中,洪涝频繁 B.多风沙,昼夜温差大
C.地形崎岖,用地紧张 D.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庄窠民居屋顶以黄土、草泥、麦秆等作为建筑材料,其主要优势是( )
A.增强抗震性能,抵御地质灾害 B.便于就地取材,适于干旱环境
C.提升建筑美观,体现民族特色 D.利于热量散失,缓解夏季高温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畜牧业和草原基地。近年来,新疆农业从资源集约型向绿色低碳生产转型,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下图示意2007~2015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与2007~2015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关联度最小的是( )
A.秸秆还田 B.农业机械 C.禽畜养殖 D.农药化肥
5. 导致2007~2015年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产更集约化 ②农牧面积增加 ③机械化率提高 ④农业技术进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利于新疆农业固碳功能增强的合理措施有( )
A.推广光伏灌溉技术 B.进行农机节能改造
C.实施草原生态修复 D.研发水肥一体技术
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城市对原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后,某些季节合流干管将全部雨水、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不直接流入河流;某些季节截留干管将合流的部分雨水、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另一部分溢流后通过溢流排放管就近排入河流。下图示意改造前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布置。据此完成7~9题。
7.新建排水管网及溢流井的最优选址,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RS B. BDS C. GIS D. VR
8. 合流的全部雨水、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的季节最有可能是( )
A.春季、夏季 B.夏季、秋季 C.秋季、冬季 D.冬季、春季
9.该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产生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①减轻内涝 ②缓解水资源短缺 ③保持水土 ④减轻对河流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貌演化的理想模式。据此完成10~12题。
10. 对该地貌形成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 )
A.冬季风势力强 B.年均温高,蒸发能力强
C.流水作用显著 D.气温年较差大,风化强
11.该地貌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2.该地貌最有可能分布在我国(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热岛强度通常用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来表示。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温系统,连续逐时记录了我国某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气温。结果表明:该市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且秋季15~18时出现了中心城区气温比郊区低的负热岛强度。下图示意该市2012~2015年秋季中心城区和郊区平均逐时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城市最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银川 C.呼和浩特 D.长春
14.该城市秋季平均热岛强度( )
A.昼强夜弱 B.早上8时左右出现谷值
C.昼弱夜强 D.下午4时左右出现峰值
15.导致该城市秋季15~18时出现负热岛强度的因素最可能是( )
A.路面硬化 B.人工热源 C.寒潮入侵 D.植被蒸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依托“东数西算”战略优化布局。西部枢纽贵州、内蒙古等地年均温8~12℃,承接模型训练、存储等非实时算力需求;东部枢纽长三角等地高校密集,数字经济产业成熟,保障金融、交通等实时算力。西部枢纽大力推广“绿色算力”,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大幅下降。表1示意2025年我国部分算力枢纽概况。
表1
枢纽节点 定位 算力规模(EFLOPS) 清洁能源占比 单位算力能耗(千瓦时/EFLOPS)
长三角 实时算力保障 35 40% 1.2
贵州 非实时算力保障 20 85% 0.8
内蒙古 非实时算力保障 18 90% 0.7
(1)简述贵州等西部枢纽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的优势区位条件。(6分)
(2)以长三角为例,说明算力集群对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促进作用。(6分)
(3)说明我国西部枢纽推广“绿色算力”的环境价值。(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分)
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早的制盐场。考古发现,中坝遗址基底位于甘井河某支流的冲积扇,扇形堆积体露出水面之后,在甘井河的冲刷下,遗址与干流东北岸分离,成为孤岛。图6示意中坝遗址位置及采样点分布。
(1)判断甘井河的流向,并说明理由。(7分)
(2)分析中坝孤岛的形成过程。(6分)
(3)简述中坝遗址考古采样点选址M点的合理性。(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北德维纳河位于俄罗斯北部,经白海注入北冰洋,流域内多年冻土分布广泛,且冻土含冰量极高。近年来该地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北德维纳河径流量增加,注入北冰洋的淡水量随之增加,加速了北冰洋海冰的消融,对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示意1960~1989年、1990~2018年北德维纳河径流量的季节占比变化。
(1)指出与1960~1989年相比,1990~2018年北德维纳河径流量的季节占比变化特点。(6分)
(2)从气温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北德维纳河春季径流量增加的原因。(6分)
(3)说明淡水输入量增加使北冰洋海冰加速消融的原理。(6分)
2025年高三5月壮行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A D C C D B A B C A C D
16(1)气候温凉,利于数据中心散热;清洁能源丰富,电力成本低;土地资源充足,建设成本较低;政策支持力度大。(每点2分,四选三,共6分)
(2)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吸引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技术创新与人才流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每点2分,四选三,共6分)
(3)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护非可再生资源;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推动低碳技术应用与产业转型,减轻大气污染问题。(每点2分,共6分)
17(1)自西北流向东南。河流流向与130米等高线凸起方向相反;(该河道较平直,)西南岸等高线较东北岸密集,坡度较陡,为侵蚀岸;中坝岛西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流水冲刷显著,位于河流上游方向;中坝岛东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堆积作用明显,位于河流下游方向。(方向1分;原因每点2分,四选三。共7分)
(2)(在干支流交汇处,)支流泥沙堆积形成水下扇形堆积体;(泥沙持续沉积,)扇形堆积体露出水面;干流水流对堆积体东北岸持续侵蚀(,最终与干流东北岸分离,形成中坝孤岛)。(每点2分,共6分)
(3)东南部等高线较稀疏,地势平坦开阔(2分),更适合先民生产和生活;位于河流下游方向,河水流速慢,多静水环境利于先民遗迹沉积(2分),且沉积地层形成后不易被侵蚀破坏,先民活动遗迹保留更完整(2分)。
18(1)春季径流量占比上升;其他季节径流量占比下降;径流季节分配更加集中。(每点2分,共6分)
(2)气温升高,融雪时间(从6月)提前(到5月);(多年冻土分布广泛,且冻土含冰量极高,)气温升高使冻土融化增加,产生的地下径流补给增加;气温升高,河冰解冻时间提前。(每点2分,共6分)
(3)(来自纬度较低地区的)淡水输入量增加,北冰洋沿岸水温升高、盐度降低(2分),加速海冰消融;(海冰消融,使)海冰面积减少,洋面反射率下降(2分),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2分),进一步加剧海冰消融。
选择题解析
【答案】1.A2.B3.B
【解析】1.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多风。面南主要考虑保证民居采光,依山是为了避开西北风,A正确,御敌防盗、节约耕地、防灾避难不是依山面南修建的主要原因,故选A。
2.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冬季严寒,夯土墙厚实冬季能有效隔绝外部低温,减少室内热量散失;高原多大风天气,部分季节多风沙,高大无窗可以减少风沙侵袭,故选B。
3.材料提示,庄窠民居为青海省农耕区传统民居,因此该地麦秆等建筑材料丰富,可就地取材,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屋顶黄土、草泥等受雨水侵蚀破坏的可能性小,故选B。
【答案】4.A5.D6.C
【解析】4.材料提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畜牧业和草原基地。种植业的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碳排放,但秸秆还田主要是将秸秆转化为有机碳储存在土壤中,A正确;农业机械作业耗费燃油、禽畜养殖过程中牲畜的肠道蠕动发酵及排泄物管理、农药化肥生产和运输均会产生大量碳排放,B、C、D排除。故选A。
5.读图知,2007~2015年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小。生产更集约化可以降低碳排放,①正确;农业技术进步(如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④正确;农牧面积增加、机械化率提高均会提高碳排放量,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影响不大,②③排除。故选D。
6.推广光伏灌溉技术、进行农机节能改造、研发水肥一体技术均是碳减排措施,A、B、D排除;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固碳功能,C正确。故选C。
【答案】7.C8.D9.B
【解析】7.GIS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解决管网选址问题,需要对现有管网及污水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合理的选址结果,最有可能借助GIS技术,故选C。
8.全部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不直接流入河流说明该季节雨水、污水量较小,不需要经过溢流井溢流;该地为东部季风区某城市,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所以冬季、春季雨水、污水量小,故选D。
9.该城市排水系统新增截留干管、溢流井等,对雨季雨污水起到截留、调蓄作用,减轻城市内涝,①对;材料没有提及排水系统改造后的水体回收再利用,所以对城市及河流整体水量没有增加,但流入河流的污水减少,②错,④对;雨污水在管道内流动,未起到保持水土作用,③错。故选B。
【答案】10.A11.B12.C
【解析】10.根据图示信息,垄的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为风蚀地貌,即雅丹地貌,A正确。
年均温高不对、流水作用弱、风化强不是主因。故选A。
11.地面被盛行风风力侵蚀,③侵蚀强度大于②,②早于③;④为长垄,①为破碎长垄,④早于①。故选B。
12.西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近且气候干旱,风蚀地貌分布最为广泛,故选C。
【答案】13.A14.C15.D
【解析】13.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当地时间14:00,读图知该城市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6:00左右,中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根据“东加西减”的区时换算规则,计算出该城市位于东六区,结合区域认知,选择A。
14.材料提示:热岛强度通常用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来表示,即图中虚线与实线的纵坐标之差,8:00左右温差最大为峰值,B错误;16:00左右温差最小为谷值,D错误;不难得出热岛强度昼弱夜强,A错误,C正确。故选C。
15.中心城区硬化路面多,其比热容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速度快,气温高于郊区,A错误;中心城区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人工热源排放的热量较多,气温高于郊区,B错误;寒潮入侵是短期的天气状况,对该时间段多年平均状况影响不大,C错误;由13题知该地为乌鲁木齐,气候干旱,天然植被覆盖少,但城市绿化等导致中心城区植被(树木和草地)覆盖率较郊区高得多,15~18时气温较高蒸腾吸热作用强,使中心城区气温比郊区低,D正确。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