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古代诗歌五首第 一 课 时登 幽 州 台 歌陈子昂作者介绍: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评论资料: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官场上的潮起潮落: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专挑皇帝的毛病)。 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登幽州台歌关于幽州台: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登幽州台歌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解释字词: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怆然:悲伤,凄恻。3.涕:古时指眼泪。4.前:向前看5.念:想到登幽州台歌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 wěi 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登幽州台歌句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全诗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登幽州台歌句解:(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1)诗人的形象是什么?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登幽州台歌赏析:(3)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登幽州台歌赏析:(4)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登幽州台歌赏析:(5)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飞来峰资料: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登飞来峰作者简介:《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写作背景: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3. 缘:因为。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登飞来峰字词解读: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登飞来峰译一译: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登飞来峰探究: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登飞来峰探究: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情怀——踌躇满志)登飞来峰探究: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登飞来峰探究:5.《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自然风光的体会,可细一体味,我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登飞来峰探究: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___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自缘身在最高层( )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 因为登飞来峰练习: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登飞来峰练习: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己亥杂诗作者简介: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译一译:己亥杂诗赏析:满载离愁,远归故里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己亥杂诗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诗中写了几种心境?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己亥杂诗赏析:1、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感情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3、表现诗人以落红自比,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之情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歌颂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达自己虽离开职位也要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5、诗中表现要投身于广阔天地去进行新的战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题目,背诵诗句:己亥杂诗6、诗中通过抒情点明主旨的诗句是:落红不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诗中化用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的一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8、表现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愁思的一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9、表明作者不甘消沉,愿为国家无私奉献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根据题目,背诵诗句:练习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拓展中考题:1.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 一指,走向天涯(故乡)。2.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拓展:(shì)(jiàng)(yīn)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第 二 课 时游山西村陆游游山西村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简介:背景简介: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首诗作于次年春。游山西村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húntún莫:不要。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浑:浑浊 疑:怀疑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暗花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鲜艳明丽。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游山西村字词解释: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释诗句,知诗意:游山西村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古风依旧存留。 从今日起,若可以乘着月光闲游。释诗句,知诗意:游山西村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游山西村绝处逢生1、阳光总在风雨后2、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游山西村俗语:(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游山西村赏析:叙事写景游山西村莫笑腊酒浑景色迷人柳绿花艳盛情待客山水环绕留客足鸡豚景美人更美游山西村“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下面是评论谁?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岳作者简介:泰山简介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 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 甫诗词朗读:字词解读:岱宗夫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望岳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语气词,无实义不尽,不断天地,大自然聚集集中神奇秀美的景色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荡胸曾决眦入会当凌绝顶一览小望岳心胸激荡通“层”裂开眼角看到终当,终要跃上顶峰全,都观览渺小字词解读: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夫fú,语气助词。 前句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巍峨高大神奇秀丽望岳赏析诗句: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会当:应当,凌:登上,绝顶:最高峰。 深刻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望岳赏析诗句: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神奇秀丽。割,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诗人抓住两个景物细节(层云、归鸟),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望岳探究主旨: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借景抒情望岳 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是哪两个字? 请简要分析其好在何处。明确“钟” 和“割”“钟”是“聚集”之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如此美丽,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是“分割、划开”之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壮丽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拓展延伸: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4、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5、人心齐,泰山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