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1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1.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2.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 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3.唐代判案文书汇编《白居易判》载,甲妻因细故在公婆面前叱狗,甲认为此乃不敬之举,上诉至官府,要将妻子逐出家门。断案官员认为,甲妻仅属“小过”,甲休妻的理由不成立。这体现了唐代法律的执行()A.落实法家的法治理念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D.旨在保障妇女权益4.《宋史食货志》载,995-997年的赋税总额是70893000,102年则为64530000但赋税总额是由不同单位的数字相加而得“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蒿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这表明当时()A.赋税计算的精细 B.计量史学的产生C.征税形式的单一 D.官修正史的局限5.康熙年间开始实行雨泽粮价奏报制度,地方官员向皇帝呈送天气、雨水、收成、粮价等奏折。乾隆要求所有督抚必须按时呈报雨泽粮价奏折。这旨在()A.规范基层治理 B.关注地方稳定C.突出重农抑商 D.关心百姓疾苦6.下表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投入兵力情况(部分)战役名称 清军 英军 结果广州之战(1841年5月) 1万余名 战舰10艘,2395人 清军战败厦门之战(1841年8月) 5000余名 战舰10艘,2519人镇海之战(1841年10月) 约5000余名 战舰7艘,2293人表中反映了清军()A.建制落后 B.军费不足 C.驻防分散 D.纪律松懈7.下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的漫画。这反映了()A.革命派政治上的不成熟 B.辛亥革命的彻底性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8.有学者对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构成进行统计,其中地主占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这体现了当时我国()A.民族工业发展加快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多阶层推动近代化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A.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完善了工业体系C.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消除了国防压力10.如表为八十年代初期广为传唱的部分流行歌曲。这体现了()发行时间 歌名 歌词1980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1980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1981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A.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C.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D.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11.古埃及的奥西里斯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扩展。这一变化有利于()A.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B.强化社会等级观念C.维护国家秩序稳定 D.促进人文意识觉醒12.7至8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法律编纂强调司法实践经验,弱化罗马法传统原则,并将拉丁语法律术语转译为希腊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拜占庭()A.背离了自然法精神 B.统治理念发生转变C.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D.法律体系成熟完备13.16世纪末,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但拥有优质土地的种植园主并不种植谷物,所需粮食则从旧大陆高价购入。这一现象表明美洲()A.找到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 B.人口锐减降低了粮食需求C.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 D.经济秩序受价格革命冲击14.英国贵族妇女长期热衷于紧身胸衣和巨型裙撑(如图所示),但将其穿上犹如套上枷锁,以致被称为“时尚的奴隶”。19世纪后期,女性主义者、卫生健康专家及工艺美术家倡导改革,强调女性着装的舒适、健康与理性。这一改革源于()A.审美标准发生变化 B.经济社会快速发展C.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理性主义广泛传播15.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A.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滥觞 B.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C.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 D.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16.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上台后,美国政府推行“新睦邻政策”,缓和同拉美国家的经济矛盾,主动解决美拉间的宿怨,如将巴拿马运河区主权归还巴拿马政府。这()A.旨在维护自身霸权地位 B.放弃了门罗主义外交原则C.缘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D.遏制了苏联在美洲的扩张第11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文献记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来华弘法,被中国禅宗尊为初祖。关于菩提达摩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涉及到茶叶的起源: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该故事18世纪传至欧洲后,曾被英国学者塑造成茶叶起源于印度的依据。-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我们可以从各种维度考证“达摩眼皮变茶树”一事的真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1)完成以下提纲。(1)从人物的维度,考证菩提达摩及其生平的真实性。(2)(3)(4)(5)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山海经》载“闽在海中”。自古以来,闽人牧洋为田、与海共荣共存。(1)根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闽在海中”的涵义。(2)除上述材料之外,简述研究“闽在海中”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西周已有公开的人口调查,还有专司人口统计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级建立了严格登记户籍的“书社制度”、呈报户口及税收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唐朝政治家杜佑认为治国理政需要掌握详细的人口数字,曾尝试多种方法统计人口,如根据食盐消费量估算进行。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户贴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填写要求和规定,其调查项目之完备,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摘编自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材料二 1908年《预备立宪公会公报》介绍并讨论了日本东京的人口调查。1909年,清政府发布“宪政编查馆奏定统计表总例”,并公布民政和财政统计表式的详细解说。各地调查登记户口时,须核查登记外国人口、教民人口和每户的壮丁、学龄儿童。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区域调查亦同时进行。-摘编自李章鹏《清末中国的近代人口调查》材料三 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清末人口统计的目的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批判(一)以历史事实对“西方中心论”进行釜底抽薪。(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类为中心。(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四)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视角,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类的公平与正义。(五)承认近现代西方的优势,但不认可西方是所谓“中心”,更不认可它是永恒不变的“中心”。-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解析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A B A A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B C A17.(2)依据唯物史观,茶叶起源不应只归因于某个个体。(3)从常识上判断,眼皮不可能变成茶树。(4)从时间的维度,比对达摩生卒与茶叶起源的时间。(5)从故事溯源和演进的维度;考证该故事的起源及其演变。(6)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考证茶的驯化史。18.(1)涵义:福建受到海洋的影响较深。新石器时代的福建人可能从事海洋捕捞,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福建借助海洋之便广泛发展海外贸易,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逐渐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作为东南地区中国的门户,洋务运动时期在此地开办福州船政局,推动了中国近代海防和近代海军的发展。这些都数福建深受海洋影响的体现。(2)本类型:文献史料、口头史料。列举:《元史》中关于福建海外贸易的记载;当地人的传说。19.(1)特点:历史悠久;政府主导,专人负责;与财政税收密切相关;统计严格规范,有相关制度保障;统计方法和内容逐步完善、科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不同:服务于宪政改革;适应近代社会治理(兴办教育、征集民兵);行使国家主权,抵制外国侵略;为地方自治做准备。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的直接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3)意义: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有助于完善公共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转型。20.示例一选择第一种视角:论题:“西方中心论”不符合历史。事实:论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特征。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怛可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欧洲只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且起源时间明显晚于其他地区;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发展亦呈现多元面貌;在欧亚大陆内部,欧洲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同时彻的中国、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发展迅速,但直到工业革命之前、西欧务国的综合国力仍然不如中国。西方成为世界主导力量是工业革命的结果;20世纪中期以来,“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渐被打破。综上,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西方为中心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认为西方天然就先进、文明、是世界历史的动力、核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示例二选择第四种视角:论题“西方中心论”违背了公平与正义。论述:“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将发展程度一时的高低上升为文明性质的优劣,这显然是错误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古老的东方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同的文明应当平等对话、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西方近代以来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以剥削和掠夺世界其他地区为基础的;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非洲黑奴、剥削压迫亚非拉人民。将自己的发展和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西方中心论”的谬误就在于将这种剥削和压迫合理化了。总之,“西方中心论”错误地对待不同文明,为西方罪恶的殖民历史辩护、违背了人类基本的公平与正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