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系列——压力和压强(课件 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系列——压力和压强(课件 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中考复习系列-压力与压强
浙教版科学
教学目标
01
03
05
02
04
基础概念
核心公式
实验探究
解题策略
模块训练
基础概念
压力
压力与重力
产生条件
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方向始终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垂直,例如书桌对地面的压力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
压力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挤压形变,如用手按压弹簧时,手与弹簧接触面因挤压变形而产生压力。
压力不一定由重力引起(如墙面受水平方向的力),只有当物体自由静止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F=G=mg)。
基础概念
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p=F/S),反映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的大小。
定义
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
单位
普遍适用性
01
02
03
压强
压强公式适用于所有物态(固体/液体/气体),如液压机利用液体传递压强,气体压强则与分子碰撞有关。
知识拓展
压力与重力
核心公式
压强定义式与变形式
压强公式
推导公式
适用条件
p=
此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计算。
F=PS 和S=可用于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核心公式
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压力
适用条件
p=ρgh
此公式适用于液体压强的计算,不限容器形状。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容器形状有关。
核心公式
大气压强
认识
大气压与液体沸点、气体流速关系
产生原因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于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
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标准大气压为1.01×105Pa
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又具有流动性。
气压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知识拓展
生活应用
吸盘挂钩原理
高压锅烹饪加速原理
吸管喝饮料的力学过程
吸盘通过挤压排出内部空气,形成负压,外界大气压强将吸盘紧压在光滑表面。其承重能力取决于吸盘面积和密封性,例如直径10cm的吸盘在标准大气压下可承受约78N的垂直拉力。
吸吮时口腔内气压降低,饮料液面受大气压作用被压入吸管。若饮料瓶完全密封(如未插吸管时),瓶内气压与外界平衡,液体无法流出,体现了帕斯卡原理的应用。
通过密闭加热使锅内蒸汽压达到1.5-2倍标准大气压(约150-200kPa),水的沸点升至110-120℃,食物熟化时间缩短30%-50%,同时能更好保持食材营养。
知识拓展
实验方法
压力作用效果验证
控制变量法应用
通过对比实验(如小桌分别正放/倒放在海绵上),保持压力不变时改变受力面积,观察海绵凹陷程度差异,验证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负相关性。需确保实验器材(如砝码质量、接触面材质)的一致性。
转换法观测指标
将抽象的压力作用效果转化为可测量的形变量(如海绵压缩深度或木板凹陷痕迹),使用刻度尺量化数据,增强结论的客观性。注意选择形变明显的材料以提高实验灵敏度。
误差控制要点
排除支撑面硬度差异的干扰(如避免海绵湿度变化),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同时需校准压力施加方向(垂直受力面)以避免分力影响。
实验方法
数据处理规范
多维度数据记录表
结论表述标准化
异常值处理原则
设计包含压力值(N)、受力面积(m )、形变量(mm)、压强计算值(Pa)的表格,标注实验条件(如环境温湿度),便于后续回溯分析。
若某次测量数据偏离均值超过10%,需检查是否因接触面倾斜或材料疲劳导致,剔除无效数据后补充实验,并在报告中说明修正依据。
采用“当XX一定时,YY与ZZ呈…关系”的句式(如“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结合数学表达式(p=F/S)和单位换算(1Pa=1N/m )强化科学性。
知识拓展
压强影响因素实验
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对压强影响最为显著,是实验探究中需重点关注的变量。
核心因素主导
材料硬度和接触形状对压强有一定影响,但作用相对有限,可作为辅助分析指标。
次要因素影响
温度变化和湿度影响对压强的作用极弱,在常规实验中可忽略不计。
环境因素微弱
解题策略
受力分析优先原则
受力面积S必须是实际接触的有效面积。例如长方体不同放置方式(侧放/竖放)会导致底面积变化,需通过题目条件或几何关系准确计算,避免直接使用表面积数据。
面积选取规范
单位统一要求
计算前需将压力单位统一为牛顿(N),面积单位统一为平方米(m )。常见错误包括未将cm 转换为m (1m =10 cm ),或未将kg转化为N(G=mg,g取9.8N/kg)。
解题时必须先明确研究对象(单个物体或多个叠加体),通过受力分析确定压力大小。特别注意当物体置于水平面时,压力F=G(重力),但若存在外力作用(如按压或斜向拉力),需通过力的合成重新计算。
固体压强计算通法
解题策略
深度基准判定
液体压强公式p=ρgh中的"h"指液面到研究点的竖直深度。对于不规则容器,需通过几何关系确定真实深度,特别注意连通器内同种液体同一水平面压强相等这一特性。
压力与重力关系
密度分层处理
非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底部的压力F≠G液。解题时需先通过p=ρgh计算压强,再用F=pS求压力。仅当直柱形容器(如圆柱、方形容器)时,F=G液可直接使用。
若液体分层(如油水混合),总压强需分层计算后叠加。每层压强增量Δp=ρ gh +ρ gh ,同时注意不同液体交界面处的压强突变现象。
1
2
3
液体压强特殊规律
解题策略
易混概念辨析技巧
通过"力与面积"类比记忆——压力(F)是"总量"(如全班同学总重量),压强(p)是"分布密度"(如每人分摊的座位面积)。任何情况下都需先明确压力来源再计算压强。
压力与压强本质区分
固体压强先求压力后除面积(p=F/S);液体压强先通过ρgh求压强再乘面积得压力(F=pS)。可通过"固体传力,液体传压"口诀强化区别。
固体VS液体压强逻辑
对于柱体切割问题,需判断切割后是否仍满足p=ρgh条件(如斜切后可能变为非柱体)。常用技巧是比较切割前后高度h与底面积S的变化比例,利用p=F/S和p=ρgh双公式验证。
切割模型临界分析
模块训练
考点 1
考向1 影响固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考向2 固体的压力与压强
压力和压强
考点 3
考向1 大气压的存在和测量
考向2 大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考向3 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大气压强
考点 2
考向1 液体压强的特点
考向2 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1 影响固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1.(2024杭州模拟)下列生活情境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 )
A.多孔砖代替实心砖 B.卡车增加车轮
C.铁轨下铺枕木 D.用细线切豆腐
2.(2024宁波模拟)高铁或动车是现在人们常选用的交通工具,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铁轨下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压强
B.高铁车厢内的破窗锤的锤头做成锥形,便于增大压强
C.和谐号动车组车头采用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小空气阻力
D.动车组车厢座椅用软质材料包裹,是为了增大压强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1 影响固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1.(2024杭州模拟)下列生活情境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 D )
A.多孔砖代替实心砖 B.卡车增加车轮
C.铁轨下铺枕木 D.用细线切豆腐
2.(2024宁波模拟)高铁或动车是现在人们常选用的交通工具,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 )
A.铁轨下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压强
B.高铁车厢内的破窗锤的锤头做成锥形,便于增大压强
C.和谐号动车组车头采用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小空气阻力
D.动车组车厢座椅用软质材料包裹,是为了增大压强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1 影响固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3.(2023杭州模拟)小文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用铜块、大注射器、小注射器、塑料软管、直玻璃管等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支活塞横截面积为2.5cm2的小注射器,用塑料软管将其与直玻璃管相连,组成一个U形管装置。在装置中倒入适量的水(染成红色),此时U形管两边液面相平。
②将一个重为G的铜块放在小注射器活塞上,活塞下降直至静止(如图所示),测出此时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③分别将重为2G、3G的铜块放在小注射器活塞上,重复上述实验,测出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活塞均不触底) 。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1 影响固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3.(2023杭州模拟)小文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用铜块、大注射器、小注射器、塑料软管、直玻璃管等进行了如下实验。
④换活塞横截面积为7.5cm2的大注射器按照上述方法再做3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内。
(1)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文发现班级有些同学使用大注射器做实验时,所测出的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不成比例,可能的原因是 。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答案 (1)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且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 效果越明显
(3)大注射器接口处封闭不严,气密性不好
解析 (1)根据转换法,本实验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且U形管两边液面
的高度差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由表格数据1、2、3或4、5、6可知,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由表格数据1、4或2、5或3、6知,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大注射器接口处封闭不严,气密性不好,压力变化不明显,就会导致所测出的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不成比例。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2 固体的压力与压强
4.(2023绍兴)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小敏用拇指和食指分别以如图两种方式压在铅笔两端。
(1)小金提出质疑,认为图 的方式不合理,因为该方式没有控制 。
(2)若笔尾横截面积约为0.5厘米2,整个截面都和食指充分接触,当食指用0.5牛的力压铅笔时,食指受到的压强约为 帕。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答案 (1)乙 压力相同
(2)10000
解析 (1)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压力需保持不变。图乙中铅笔的重力对拇指产生了额外的压力。
(2)P==10000Pa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2 固体的压力与压强
5.(2022绍兴改编)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滑雪板底做得越宽大,对雪地的压强
(2)若滑雪板与雪地总接触面积为0.4米2,运动员和滑雪板的总质量为72千克,当运动员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强为帕(g取10N/kg)。
(3)图甲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完美飞行轨迹,AB是飞跃跳台的上升阶段,BC是下落阶段,请在图乙中画出他在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图。(v为A点的速度,不计空气阻力)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答案 (1)越小
(2)1800
(3)如图
解析 (1)由p=可知,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滑雪板底面积越大,对雪地压强越小。
(2)整体对雪地的压力
F=G=mg=72 kg×10 N/kg=720 N,
压强p===1800Pa。
(3)AB段上升,做减速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最小,但不为零;BC段下落,做加速运动,C点位置比 A点低,所以C点速度大于A点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
考向2 固体的压力与压强
6.(2024杭州模拟改编)某电动三轮车的总质量为450kg。如图所示为其简化结构示意图,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该三轮车整车的重力集中于C点,前轮、两后轮的中心分别为A和B,且AB连线恰好水平,D为重力作用线与AB的交点。已知AB长1.5m,BD长0.6m,若此时,每个车轮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均为100cm2,两后轮对地面的压力相同。则该三轮车的前轮、两后轮对地面的压强各为多少?(g取10N/kg)
考点1 压力和压强
答案 (1)1.8×105Pa 1.35×105Pa
解析 (1)探三轮车的总重力
G=mg=450kgx10N/kg=4500N,
地面对前轮的支持力为FA,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AAB=GBD,则 FA=
即前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小F1=FA=1800N,
前轮对地面的压强P1==1.8 Pa
地面对两后轮的支持力为FB,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B×AB=G×AD,
则FB=
两后轮对地面的压强
P2==1.35Pa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1 液体压强的特点
7.(2024宁波模拟)2023年3月,“探索一号”考船完成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搭载的“奋斗者”号多次完成了深度超过万米的下潜。不考虑海水密度与潜水器体积的变化,潜水器在海面下下潜的过程中( )
A.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B.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C.浮力变大,压强不变
D.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1 液体压强的特点
7.(2024宁波模拟)2023年3月,“探索一号”考船完成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搭载的“奋斗者”号多次完成了深度超过万米的下潜。不考虑海水密度与潜水器体积的变化,潜水器在海面下下潜的过程中( A )
A.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B.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C.浮力变大,压强不变
D.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1 液体压强的特点
8.(2024杭州模拟)如图所示,容器重为G1,放在水平桌面上,其内盛有重为G2的液体。若用N1表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N2表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则N1和N2应满足()
A.N,=G,+G,N2=G2
B.N,>G,+G2,N>G2
C.N,D.N,=G,+G,N,>G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1 液体压强的特点
8.(2024杭州模拟)如图所示,容器重为G1,放在水平桌面上,其内盛有重为G2的液体。若用N1表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N2表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则N1和N2应满足( D )
A.N,=G,+G,N2=G2
B.N,>G,+G2,N>G2
C.N,D.N,=G,+G,N,>G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1 液体压强的特点
9.(2024湖州模拟)某综艺中,主持人向观众展示了汽车意外落水后迅速逃生的技巧。已知某汽车总重为1.5t,体积为10m3,车窗钢化玻璃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2×108Pa。
(1)汽车落水后,在水未充满车内空间前,车门往往打不开,原因是什么?
(2)成年男子肘击力量可达600N,手肘与车窗的接触面积约为5cm2,通过计算说明用肘击方式击打车窗逃生是否可行。
答案 (1)在水未充满车内空间前,车门外的水的压强大于车门内的压强,同时车门的面积也较大,由F=pS知,水对车门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向车内的压力,使车门打开困难。
(2)成年男子肘击时手肘对车窗的最大压强
P==1.2Pa
已知车窗钢化玻璃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2×108Pa,则肘击方式击打车窗逃生不可行。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2 液体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10.(2023金华)研究小组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压强计、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玻璃杯、圆柱形容器等。
【实验过程】小金用手指按压橡皮膜,如图1所示,无论轻压还是重压,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后,小金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①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10厘米处观察并记录;
②将金属盒放入酒精中深度10厘米处观察并记录;
③比较两次实验U形管左右两边液面高度差;
④换用密度不同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
(2)该实验通过U形管左右两边液面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这种科学方法是。
【实验结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向2 液体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10.(2023金华)研究小组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迁移应用】小金将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进行改装,用橡皮膜将其下端封住,往玻璃管内倒入一定量的酒精,观察到橡皮膜向下凸起,然后将玻璃管置于一空玻璃杯内,如图2所示(固定仪器省略),再沿着玻璃杯内壁缓慢注水。
(3)当玻璃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的形变情况为
(选填“向下凸起”“向上凸起”或“相平”)。
【拓展提升】图3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
别装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在距离容器底同一高
度处分别有M、Ⅳ两点。
(4)若PM=PN,则两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是P甲 P乙(选填“>”“=”或“<”)。
答案 (1)装置漏气(合理即可)
(2)转换法
(3)向上凸起
(4)>
解析 (1)手指按压橡皮膜,无论轻压还是重压,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可能是因为装置漏气或U形管破损。
(2)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通过U形管左右两边液面高度差来判断,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3)当玻璃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内外深度相同,但玻璃杯中水的密度大于玻璃管内酒精密度,即橡皮膜下方压强大于上方,所以橡皮膜向上凸起。
(4)设M、N距液面的高度分别H1、H2,由图可知H1P乙。设M、N距容器底部的深度分别H3、H4,H3=H4,而P甲>P乙,所以M下方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更大,而PM=PN,所以,两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甲>P乙o
考点2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1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11.(2023杭州模拟)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的重力已是吸盘在如图方法下所能提起的最大重力(不计吸盘的重力)。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的二分之一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1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11.(2023杭州模拟)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的重力已是吸盘在如图方法下所能提起的最大重力(不计吸盘的重力)。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的二分之一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1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12.(2023绍兴模拟)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把两个橡胶皮碗对在一起,用力挤出中间的空气,如图所示,把皮碗悬吊起来,在皮碗下挂重物,逐渐增加所挂的重物,测出最多能挂的物重G,再测出此时皮碗的直径d(皮碗的重力忽略不计)则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大气压p的公式( )
A. B.P=
C. D.P=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1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12.(2023绍兴模拟)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把两个橡胶皮碗对在一起,用力挤出中间的空气,如图所示,把皮碗悬吊起来,在皮碗下挂重物,逐渐增加所挂的重物,测出最多能挂的物重G,再测出此时皮碗的直径d(皮碗的重力忽略不计)则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大气压p的公式( C )
A. B.P=
C. D.P=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1 大气压的存在与测量
13.(2024嘉兴模拟)小嘉在家中倒牛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若开口在下倒牛奶,一开始可以顺畅倒出,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牛奶却不能顺畅倒出,牛奶落点时远时近,导致牛奶飞溅,如图乙所示;而开口在上倒牛奶,可以平稳倒出,如图丙所示。请利用相关科学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
考点3 大气压强
答案 图甲中,牛奶流出较少,由于重力能顺畅倒出。图乙中,牛奶流出较多时,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当大气压大于瓶内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总和时,牛奶停止流动,此时有空气从瓶口进入,使瓶内压强突然大于大气压,牛奶会快速喷出,如此反复,导致牛奶飞溅。而图丙瓶中的牛奶没有完全封住瓶口,空气可以进入,瓶中牛奶能够平稳倒出。装置漏气(合理即可)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2 大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14.(2024杭州模拟)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其中电源电压不变,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自由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符合要求的是( )
考点3 大气压强
答案 A
解析 对A、B两装置,闭合开关,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当风速增大时,探头上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下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空气对探头有向下的压力,弹簧被压缩,滑片下移,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增大,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减小,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对C、D两装置,当风速增大时,探头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空气对探头有向上的压力,弹簧被拉伸,滑片上移,故C、D不符合题意。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2 大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15.(2024省联考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当他将手指移开时,乒乓球没有下落,这是因为向下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上方的空气 ,乒乓球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不会下落。该同学未选择漏斗朝上做实验,可以排除 的干扰。
考点3 大气压强
答案 流速大,压强小乒乓球重力
解析 当向下用力吹气时,空气流动,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几乎不流动,乒乓球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不会下落。由于重力竖直向下,该同学未选择漏斗朝上做实验,可以排除乒乓球重力的干扰。图乙中铅笔的重力对拇指产生了额外的压力。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3 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16.(2023杭州模拟)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1)高山或高原地区,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我们可以用高压锅来煮饭,那么高压锅运用了实验
(“甲”或“乙”)的原理。
(2)天宫课堂上,西藏分会场的同学提问:我们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容易把水烧开,空间站中是否容易把水烧开呢?王亚平答:因为在失重条件下,水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对流,所以不容易烧开。
考点3 大气压强
答案 甲 不能
解析 (1)高压锅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水的沸点升高,从而使食物容易煮熟,与实验甲的原理相同。
(2)失重条件下,水不能对流,故不容易烧开。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3 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17.(2024宁波模拟)“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3 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17.(2024宁波模拟)“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降低 (“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3 大气压强
考向3 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18.(2023温州模拟)压力锅是一种常见的烹饪工具,压力锅顶部有一限压阀,限压阀相关结构简图如图。压力锅在加热时,里面的水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且较高的温度,请你解释其原因。
考点3 大气压强
答案 给压力锅加热时,通过热传递,压力锅中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水汽化产生水蒸气,使得锅内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使锅内的温度更高,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锅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差超过限压阀重力时,限压阀被顶起放出一些水蒸气,压力锅内的气压下降,限压阀关闭,锅内气压再次升高,如此循环,压力锅里面的水就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且较高的温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