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易错题专练(60题44大考点)(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易错题专练(60题44大考点)(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题
2025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练
考点1 加热器皿-酒精灯(共1小题)
1.瓜摊老板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有经验的顾客也会通过看西瓜的颜色来挑选。“拍打西瓜”的挑选方式是通过不同声音的特点辨别瓜的成熟度,科学上称为转换法。如图所示,在探究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如图与其现象相符的是(  )
A.
B.
C.
D.
考点2 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共1小题)
2.小实在学习托盘天平相关内容后,使用天平测量了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还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自制了一款简易天平。
一、使用托盘天平
【实验过程】调节天平平衡,进行相关测量,得到部分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为使测量更精确,图甲中的实验顺序应为     。(填数字序号)
(2)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时,加入一定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发现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为     克。
二、自制简易天平
【材料准备】均匀木杆、支架、燕尾夹、细绳、小桶(桶上划有均匀刻度)、水等。
【结构设计】自制简易天平如图丁所示。细绳连接小桶,在木杆上的位置固定且到O点距离相同,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
(4)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     结构功能相同。
【天平测量】天平平衡后,在左边小桶内放置待测物体,在右边小桶内逐滴滴加水至天平平衡。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5)往右边小桶加水这一操作作用与托盘天平使用时     的操作作用相同。
考点3 密度的计算(共3小题)
3.元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象征,在喜庆吉祥的春节,小科的妈妈买了一个金元宝。小科看着很喜欢,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他测出金元宝的质量为38.6g,体积为4cm3,并查阅密度表,得到黄金的密度为19.3×103kg/m3。
(1)计算金元宝的密度。
(2)小观根据计算出来的金元宝的密度断定“金元宝一定不是纯黄金制作的”;小成根据计算出来的金元宝的密度断定“金元宝一定是纯黄金制作的,只是金元宝是空心的”。你赞同哪种观点?(只选一种观点作答)
如果赞同小观的观点,请阐述铜和银两种金属中,必须含有哪种金属?并说明理由。

如果赞同小成的观点,请你根据已有数据计算出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少?
4.在物理图象中不但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代表一定的物理意义,直线的斜率和面积也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对图中的两个图象所包含的信息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图a中的斜率越大,表示物质的密度越大
B.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质的密度大小
C.图b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图b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根据雪地上脚印深度进行粗略测量积雪密度的方法:利用一块平整地面上的积雪,用脚垂直向下踩在雪上,形成一个向下凹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已知冰密度为ρ冰。测出积雪原来厚度为H,用脚踩在雪上形成脚印深度为h。
(1)用此方法测出积雪密度的表达式ρ雪=  (用H、h、ρ冰表示)。
(2)从微观的角度(水分子)解释雪变成冰的原因是     。
考点4 密度的大小比较(共1小题)
6.如图所示,一块冰悬挂在支架上,冰的一部分浸没在浓盐水中,此时天平平衡。在冰块熔化为水的过程中(  )
A.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的平衡破坏,左侧下降
B.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的平衡破坏,右侧下降
C.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仍平衡不动
D.杯中的盐水密度保持不变,天平仍平衡不动
考点5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共1小题)
7.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已正式进行商业航班飞行。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20 B.O2 C.O D.O2﹣
考点6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共3小题)
8.化学上用符号“”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和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9.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A. B. C. D.
10.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2C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可能不同,是因为同种原子原子核中的     数可能不同。
(2)C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其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和,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和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
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
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
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考点7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共1小题)
11.西溪湿地以独特的风光和生态环境,形成了极富吸引力的湿地景观旅游资源。湿地空气质量优良率高,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主要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其中SO2、NO2、CO这三种分子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元素 C.氧原子 D.氧气
考点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共2小题)
12.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2)属于阴离子的是     ,A粒子所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3)B和E两种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3.人们常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来简明地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如图是钠原子及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D是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x=    。
(2)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字母)。
考点9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2小题)
14.已知氨水(即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现用装有浓氨水的矿泉水瓶和沾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探究分子的性质(装置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脱脂棉团变红
B.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C.图乙中脱脂棉团全部变色的时间短于图甲
D.该实验中酚酞分子没有运动
15.模型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如图所示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1)在甲、乙、丙三幅图中,能比较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的是     。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分子种类外,还有     。
考点10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共2小题)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
B.磷元素与氯元素属于同一族
C.氧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为
D.X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7.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中各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大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第三周期内的所有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B.钾元素与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钙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20
D.由于存在同位素原子,所以氮元素的核电荷数X可以是7,也可是8
考点11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共2小题)
18.如图是铁元素和氧元素常见化合价的坐标图,试判断b点上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Fe B.FeO C.Fe2O3 D.Fe3O4
19.锆(Zr)的一种氧化物是耐高温的新型陶瓷材料,经测定,锆原子核内有51个中子,核外有40个电子,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若锆的氯化物和氧化物中锆的化合价相同.则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Zr2O B.ZrO C.Zr2O3 D.ZrO2
考点12 化学式的计算(共2小题)
20.现有一瓶未贴标签的常见金属R。为了测定R的相对原子质量,准确称取一定量该金属粉末,在坩埚内加热使其完全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由R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冷却后再称重。获得如表数据。已知R的化合价为+2价,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金属质量(g) 金属氧化物质量(g)
32.0 40.0
A.24 B.56 C.64 D.65
21.硫酸亚铁(FeSO4)可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患者每天需补充1.12克铁元素,则他服用的药物中含硫酸亚铁的质量至少为(  )
A.3.80克 B.6.95克 C.10克 D.3.04克
考点13 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共1小题)
22.下列数轴中描述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氮的化合价
B.相对分子质量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
D.铁的质量分数
考点14 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计算(共2小题)
23.已知FeSO4、Fe2(SO4)3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a% B. C. D.无法计算
24.在FeO、Fe2O3和CaCO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CaCO3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8% B.25% C.30% D.32%
考点15 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共1小题)
25.关于科学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N2:表示氮气分子的个数为2
B.O: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2Al:表示铝原子的个数为2
D.S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考点16 分子间的作用力(共1小题)
26.小科将一根细线松弛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上,把框架进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所示:
(1)若将肥皂膜的a部分用热针刺破,棉线的形状是以下的     。
(2)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第(1)题原理一致的是     。
A.气体扩散 B.压缩空气
C.酒精与水混合 D.铅柱黏合
考点17 分子间存在空隙(共1小题)
27.小明用浅绿色的洗洁精、红墨水、黄色的食用油调制了一杯“彩虹液体”,用盖子密封好,过几天,发现不同颜色液体的界面变模糊,液面下降了一点,如图所示。对“界面变模糊”现象的合理推测是     ,对“液面下降”现象的合理推测是     。
考点18 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共1小题)
28.氕、氖、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甲、乙、丙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中子
B.图中“”表示电子
C.图中“”表示质子
D.三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相同
考点19 沸腾及沸腾条件(共1小题)
29.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将另一个同样盛适量水的敞口空玻璃瓶沸腾的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1个标准大气条件压下,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100℃
B.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考点20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1小题)
30.某同学冲泡了一杯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热饮降温的是(  )
A.向杯口不断吹气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
C.向杯中加入冰块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
考点21 水的三态变化(共1小题)
31.把冰箱冷冻层的冰袋拿出一段时间后发现冰袋外面有一些小水珠和霜。在把冰袋从冰箱中拿出后的这段时间内,冰袋外面有哪些物态变化(  )
A.凝固,液化 B.凝华,液化 C.熔化,液化 D.熔化,汽化
考点22 电解水实验(共1小题)
32.太空电解水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技术将飞船废水中的水分和氧气分离出来,装置如图,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导管a、b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考点2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共1小题)
33.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脱离空间站 B.自由下落
C.外壳烧蚀 D.打开降落伞
考点24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共1小题)
34.如图所示生物分别是草履虫(左)和小球藻(右),这两种生物正确的是(  )
A.均为单细胞动物
B.均不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D.在环境恶劣时,草履虫可以进行有性生殖
考点25 细胞的分裂(共1小题)
35.精准分析细胞分裂机制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关键。下列示意图中,能表示细胞分裂的是(  )
A. B.
C. D.
考点26 组织形成器官(共1小题)
36.实验是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班级开展了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活动,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过程。小明解剖并用放大镜观察如图的洋葱后,判断它属于器官,他的证据是(  )
A.它的外表皮呈紫色 B.它由多个细胞组成
C.它由多种组织组成 D.它能发出刺鼻气味
考点27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共1小题)
37.石榴的花属于器官,下列与之属于同一个结构层次的是(  )
A.鲫鱼的心脏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番茄植株 D.莲藕中的“丝”
考点28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共1小题)
38.绿豆芽是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据《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B.绿豆植株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
C.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D.“以水洒湿”提示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
考点29 花的结构和分类(共2小题)
39.如图剥开的毛豆荚里有三粒种子。发育成该豆荚的花中有(  )
A.一个子房、一个胚珠 B.一个子房、三个胚珠
C.三个子房、一个胚珠 D.三个子房、三个胚珠
40.玉米花为雌雄同株,其雄花、雌花如图所示,可以推断玉米的须属于花的哪部分结构(  )
A.雄蕊 B.花瓣 C.花萼 D.雌蕊
考点30 顶端优势(共1小题)
41.如图是杨树枝条结构示意图,若要使图中的侧芽更快发育成枝条,应对枝条进行的操作是(  )
A.去掉顶芽 B.去掉最上面的叶片
C.去掉中间的叶片 D.去掉下面的叶片
考点31 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共1小题)
42.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从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最后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如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A.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
B.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
C.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外界溶液
D.根毛细胞>内皮层细胞>皮层细胞>外界溶液
考点32 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共1小题)
43.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
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
考点33 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共3小题)
44.一位农民种植番薯的产量总是比邻近地低,怀疑地里可能缺乏某种肥料,他将地分成等面积的四块,仅施肥不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判断该种植地最可能缺乏的是(  )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施肥情况 不施肥 磷、钾肥 磷、氮肥 钾、氮肥
番薯产量 30 kg 45 kg 31 kg 46 kg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无法确定
45.2023年3月某团队在我国云南发现新物种龙陵秋海棠,某校项目学习小组对秋海棠进行系列观察与实验,请回答问题。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钾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而设计了下列四组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46.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苗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之比如图所示(实验前各种离子浓度均为100%)。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镁元素大
B.与番茄比,水稻对硅元素需要量大,对钙元素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能力不同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考点34 人体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共1小题)
47.为响应国家生育政策,小明妈妈希望迎接新生命,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怀孕。经诊断,原因是输卵管堵塞。输卵管堵塞造成的后果是(  )
A.不能产生卵细胞
B.胚胎的发育得不到营养
C.不能产生雌性激素
D.精子与卵细胞无法相遇结合
考点35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共1小题)
48.如图是男女一部分性器官的发育趋势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女性约10岁之前,性器官已经发育成熟
B.若图中a和b代表睾丸和卵巢,那么a是睾丸,b是卵巢,理由是女性比男性提前进入青春期,其性器官发育早
C.计划生育中,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将失去生殖能力,同时第二性征也将逐渐消失
D.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大脑兴奋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强
考点36 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共1小题)
49.雌雄麻雀交配后,雄鸟衔回树枝,雌鸟在树杈处反复编织,最终构成碗状巢穴。之后雌鸟在巢中产下数枚卵,并开始长时间静伏巢内。判断麻雀的受精方式及上述描述中未提及的繁殖行为是(  )
A.体外受精 筑巢 B.体外受精 育雏
C.体内受精 筑巢 D.体内受精 育雏
考点37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共1小题)
50.如图甲为昆虫的发育模式图,图乙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据图回答:
(1)如图甲中,蝗虫的发育过程可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为     。
(2)为提高蚕丝的产量,则应设法延长图甲中的     期(填字母)。
(3)如图乙中若“Ⅱ”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Ⅱ”是     (“体内”或“体外”)受精。
(4)如图乙中若“Ⅳ”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Ⅳ”是     (写出一点)。
考点38 植物的无性生殖(共2小题)
51.《齐民要术》记载了桑树的繁殖方法:“以钩弋压下枝,令著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土湿则烂。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将桑树枝条埋进土壤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作(  )
A.扦插 B.压条 C.嫁接 D.组织培养
52.小滨同学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繁育出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下列不属于此类繁殖方式的是(  )
A.利用番茄种子进行繁殖
B.扦插月季的茎进行繁殖
C.利用叶片繁殖多肉植物
D.草莓匍匐茎上长出幼苗
考点39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共1小题)
53.下列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克隆技术 B.试管婴儿
C.酵母菌出芽 D.孢子繁殖
考点40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共1小题)
54.幽门螺杆菌能损伤胃黏膜造成胃溃疡。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叶绿体
B.有成形的细胞核
C.属于多细胞生物体
D.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考点41 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共1小题)
55.腐烂的橘子上绿色、粗糙的“霉状物质”(如图),属于真菌。从细胞结构上看,真菌比细菌高等,主要是因为真菌细胞内具有(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成形的细胞核
考点42 等高线地形图(共1小题)
56.如图所示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山峰的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
B.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坡度较缓的是②
C.③所处的地形为鞍部
D.③④两个露营地点中,相对安全的是④
考点43 土壤的成分(共2小题)
57.如图是教材中4个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  )
A. B.
C. D.
58.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
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考点44 地形形成的原因(共2小题)
59.浙江地形一山七水二分田,西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有天目山、四明山、雁荡山等著名山脉;中部主要是金衢盆地和丘陵;东部主要是冲积平原和沿海岛屿,如杭嘉湖平原、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形成的舟山群岛。其中主要受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天目山 B.金衢盆地
C.杭嘉湖平原 D.舟山群岛
60.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生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题
2025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练
考点1 加热器皿-酒精灯(共1小题)
1.瓜摊老板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有经验的顾客也会通过看西瓜的颜色来挑选。“拍打西瓜”的挑选方式是通过不同声音的特点辨别瓜的成熟度,科学上称为转换法。如图所示,在探究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如图与其现象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拍打西瓜”通过声音变化判断成熟度,是利用声音特性转换为信息;在探究酒精灯火焰温度实验中,小木棒的炭化情况也利用了“转换法”,通过炭化程度(现象)判断火焰温度高低。酒精灯外焰温度高、木棒炭化程度高;内焰温度低、炭化程度低,对应图示中,A选项的图片显示了炭化情况最符合该实验现象。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2 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共1小题)
2.小实在学习托盘天平相关内容后,使用天平测量了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还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自制了一款简易天平。
一、使用托盘天平
【实验过程】调节天平平衡,进行相关测量,得到部分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为使测量更精确,图甲中的实验顺序应为     。(填数字序号)
(2)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时,加入一定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发现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为     克。
二、自制简易天平
【材料准备】均匀木杆、支架、燕尾夹、细绳、小桶(桶上划有均匀刻度)、水等。
【结构设计】自制简易天平如图丁所示。细绳连接小桶,在木杆上的位置固定且到O点距离相同,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
(4)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     结构功能相同。
【天平测量】天平平衡后,在左边小桶内放置待测物体,在右边小桶内逐滴滴加水至天平平衡。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5)往右边小桶加水这一操作作用与托盘天平使用时     的操作作用相同。
【答案】(1)②①;(2)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平衡;(3)18.2;(4)平衡螺母;(5)向右盘添加砝码.
【解答】解:(1)为使测量更精确,应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然后测量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即图甲中的实验顺序应为②①;
(2)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后,由图丙知天平的右端下沉,说明砝码质量大,此时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3)由图甲②可知,空烧杯的质量m空=10g+4g=14g,由图甲①可知,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总=20g+10g+2.2g=32.2g,
水的质量m水=m总﹣m空=32.2g﹣14g=18.2g;
(4)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平衡螺母功能相似,虽然它们的应用场景不同,但都涉及到平衡和固定的作用;
(5)在托盘天平的使用过程中,右盘通常用于放置砝码,而左盘用于放置待称量的物品,通过向右盘添加砝码,可以增加右盘的重量,从而达到平衡天平的目的,同样地,往右边小桶加水也会增加右边小桶的质量,起到与添加砝码类似的效果。
故答案为:(1)②①;(2)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平衡;(3)18.2;(4)平衡螺母;(5)向右盘添加砝码。
考点3 密度的计算(共3小题)
3.元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象征,在喜庆吉祥的春节,小科的妈妈买了一个金元宝。小科看着很喜欢,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他测出金元宝的质量为38.6g,体积为4cm3,并查阅密度表,得到黄金的密度为19.3×103kg/m3。
(1)计算金元宝的密度。
(2)小观根据计算出来的金元宝的密度断定“金元宝一定不是纯黄金制作的”;小成根据计算出来的金元宝的密度断定“金元宝一定是纯黄金制作的,只是金元宝是空心的”。你赞同哪种观点?(只选一种观点作答)
如果赞同小观的观点,请阐述铜和银两种金属中,必须含有哪种金属?并说明理由。

如果赞同小成的观点,请你根据已有数据计算出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少?
【答案】(1)金元宝的密度为9.65×103kg/m3;
(2)必定含有铜;由于元宝的密度比银的密度小,若是金、银混合,其密度一定大于银,故不可能是银、金的混合,只能是金、铜混合;
如果金元宝就是黄金制作的,金元宝空心部分的体积为2cm3。
【解答】解:(1)金元宝的密度:ρ9.65g/cm3=9.65×103kg/m3;
(2)黄金的密度为19.3×103kg/m3,金元宝的密度不等于黄金的密度,原因可能是:①金元宝不是由黄金制成,而是由黄金和其它金属混合制成;②金元宝是由黄金制成,但金元宝是空心的。
由于元宝的密度比银的密度小,若是金、银混合,其密度一定大于银,故不可能是银、金的混合,只能是金、铜混合;
若用黄金和铜混合制作一个质量与外形大小完全相同的实心金元宝,设含有黄金的质量为m黄金,则含有铜的质量m铜=m﹣m黄金,
若金元宝是由黄金制成的,实心部分的体积:
V实2cm3,
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V实=4cm3﹣2cm3=2cm3;
答:(1)金元宝的密度为9.65×103kg/m3;
(2)必定含有铜;由于元宝的密度比银的密度小,若是金、银混合,其密度一定大于银,故不可能是银、金的混合,只能是金、铜混合;
如果金元宝就是黄金制作的,金元宝空心部分的体积为2cm3。
4.在物理图象中不但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代表一定的物理意义,直线的斜率和面积也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对图中的两个图象所包含的信息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图a中的斜率越大,表示物质的密度越大
B.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质的密度大小
C.图b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图b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答案】B
【解答】解:A、图a中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质量m,横坐标表示物体的体积V,则图象的斜率表示物质的密度,
斜率越大,表示物质的密度越大,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是物体的质量与物体体积乘积的一半,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因此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不表示该物质的密度大小,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图b是v﹣t图象,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乘积,即vt,s=vt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故D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根据雪地上脚印深度进行粗略测量积雪密度的方法:利用一块平整地面上的积雪,用脚垂直向下踩在雪上,形成一个向下凹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已知冰密度为ρ冰。测出积雪原来厚度为H,用脚踩在雪上形成脚印深度为h。
(1)用此方法测出积雪密度的表达式ρ雪=  (用H、h、ρ冰表示)。
(2)从微观的角度(水分子)解释雪变成冰的原因是     。
【答案】(1); (2)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解答】解:(1)雪挤压后,质量不变;
设脚印面积为S,
雪的体积:
V雪=SH,
冰的体积:
V冰=(H﹣h)S,
雪压成冰质量不变,
所以m雪=m冰,
即:ρ雪SH=ρ冰S(H﹣h),
雪的密度:
ρ。
(2)从微观的角度(水分子)解释雪变成冰的原因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故答案为:(1); (2)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考点4 密度的大小比较(共1小题)
6.如图所示,一块冰悬挂在支架上,冰的一部分浸没在浓盐水中,此时天平平衡。在冰块熔化为水的过程中(  )
A.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的平衡破坏,左侧下降
B.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的平衡破坏,右侧下降
C.杯中的盐水密度逐渐减小,天平仍平衡不动
D.杯中的盐水密度保持不变,天平仍平衡不动
【答案】C
【解答】解:
冰化水质量不变,左盘的总质量不变,天平仍平衡;
而冰化成水,进入容器中,使盐水的密度减小。
故选:C。
考点5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共1小题)
7.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已正式进行商业航班飞行。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20 B.O2 C.O D.O2﹣
【答案】B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
故选:B。
考点6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共3小题)
8.化学上用符号“”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和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答案】C
【解答】解:阳离子是由原子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形成的,阳离子中:电子数=质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阴离子是由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阴离子中:电子数=质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已知和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故核外电子数相等,即a﹣n=c+m。
故选:C。
9.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A.
B.
C.
D.
【答案】(1)原子核;(2)A;(3)D。
【解答】解:(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原子中的原子核。在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原子核带正电,位于原子中心,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实验中,α 粒子受原子核的排斥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在这个演示模型中,中央磁体产生的磁场对“α 粒子”产生排斥力,使“α 粒子”在接近时发生偏转。
(2)α 粒子带正电,质量相对电子大很多,但在原子尺度上仍然较小。在该模型中,“α 粒子”应选择质量相对较小、能被中央磁体排斥且同性相斥的磁体。选项 A 中直径 2cm、重 5g 的辐射环磁体质量较小,便于被“发射”且能较好地模拟 α 粒子在力作用下运动;其内环 N 极、外环 S 极与中央磁体的外环 N 极、内环 S 极相互排斥,能模拟 α 粒子受到原子核正电荷的排斥力。而 B 和 D 选项中直径 5cm、重 40g 的磁体质量过大,不符合 α 粒子质量小的特点;C 选项中内环 S 极、外环 N 极的磁极分布会导致其与中央磁体相互吸引,无法模拟 α 粒子散射时的排斥情况。
(3)在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 而被反弹回来。在这个模拟实验中,“α 粒子”受中央磁体排斥,大部分会沿靠近直线的轨迹运动到环形金属板的边缘,少数会因靠近中央磁体而发生较大偏转,只有极个别可能会接近中央磁体然后被反弹到靠近缺口的位置。所以将环形金属板展平后,金属板上的点(代表“α 粒子”)应该是大部分均匀分布在边缘,少数在中间部分,靠近缺口处也有极个别。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故答案为:(1)原子核;(2)A;(3)D。
10.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2C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可能不同,是因为同种原子原子核中的     数可能不同。
(2)C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其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和,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和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
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
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
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答案】(1)中子;
(2)3:1;
(3)CD。
【解答】解:(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因为同种原子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可能不同;
(2)设和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a:b,则35a+37b=35.5(a+b),故a:b=3:1,即和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3:1;
(3)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对科学的发展有价值,故A错误;
B、误差是不可避免,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的说法错误,故B错误;
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故C正确;
D、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则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中子;
(2)3:1;
(3)CD。
考点7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共1小题)
11.西溪湿地以独特的风光和生态环境,形成了极富吸引力的湿地景观旅游资源。湿地空气质量优良率高,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主要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其中SO2、NO2、CO这三种分子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元素 C.氧原子 D.氧气
【答案】C
【解答】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SO2、NO2、CO这三种分子中均不含氧分子,故A不合题意;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SO2、NO2、CO这三种分子中均含氧原子,而不是氧元素,故B不合题意;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SO2、NO2、CO这三种分子中均含氧原子,故C符合题意;
D、SO2、NO2、CO这三种分子中均含氧原子,不含氧气,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考点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共2小题)
12.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2)属于阴离子的是     ,A粒子所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3)B和E两种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请写出仅由BC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填化学式)。
【答案】(1)BD;
(2)D;三;
(3)最外层电子数;
(4)MgF2。
【解答】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BD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2)D的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A粒子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和E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B的质子数为9,为氟元素,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在化合物中显﹣1价;C的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在化合物中显+2价,则B、C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F2。
故答案为:
(1)BD;
(2)D;三;
(3)最外层电子数;
(4)MgF2。
13.人们常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来简明地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如图是钠原子及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D是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x=    。
(2)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字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x=19﹣2﹣8﹣1=8。
(2)在A中,质子数=3>电子数=2,属于阳离子。
故答案为:(1)8。
(2)A。
考点9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2小题)
14.已知氨水(即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现用装有浓氨水的矿泉水瓶和沾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探究分子的性质(装置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脱脂棉团变红
B.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C.图乙中脱脂棉团全部变色的时间短于图甲
D.该实验中酚酞分子没有运动
【答案】D
【解答】解:A、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与沾有酚酞试液的棉团接触,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A说法正确;
B、图乙中棉团变红的速度快于图甲中棉团变红的速度,说明了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故B说法正确;
C、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图乙中棉团变红的速度快于图甲中棉团变红的速度,故C说法正确;
D、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5.模型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如图所示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1)在甲、乙、丙三幅图中,能比较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的是     。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分子种类外,还有     。
【答案】(1)甲和乙。
(2)温度。
【解答】解:(1)在甲、乙、丙三幅图中,甲图和乙图都是在27℃下,但分子种类不同(甲图为氢气分子,乙图为氧气分子),且它们的平均速率也不同(甲图平均速率为1900m/s,乙图平均速率为480m/s),因此可以比较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故答案为:甲和乙。
(2)从图中可见,乙图和丙图都是氧气分子,但温度不同(乙图为27℃,丙图为127℃),丙图的氧气分子运动速率(560m/s)明显快于乙图(480m/s),说明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另一个因素。故答案为:温度。
考点10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共2小题)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
B.磷元素与氯元素属于同一族
C.氧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为
D.X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C
【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则磷元素与氯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表示原子序数为8;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是2、6,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得到两个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元素和氯元素是位于同一周期的相邻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X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7.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中各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大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第三周期内的所有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B.钾元素与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钙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20
D.由于存在同位素原子,所以氮元素的核电荷数X可以是7,也可是8
【答案】B
【解答】解:A、第三周期中的元素有钠(Na)、镁(Mg)、铝(Al)、磷(P)、硫(S)、氯(Cl)等,其中磷、硫、氯属于非金属元素,并非所有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故A错误。
B、钾元素(K)与钠元素(Na)位于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所以钾元素与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B正确。
C、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所以钙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0,但中子数不为0,钙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约为40(钙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0,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故C错误。
D、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氮元素的原子序数是7,所以氮元素的核电荷数固定为7,不会是8,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11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共2小题)
18.如图是铁元素和氧元素常见化合价的坐标图,试判断b点上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Fe B.FeO C.Fe2O3 D.Fe3O4
【答案】C
【解答】解:b点上物质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显﹣2价,则b点上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Fe2O3。
故选:C。
19.锆(Zr)的一种氧化物是耐高温的新型陶瓷材料,经测定,锆原子核内有51个中子,核外有40个电子,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若锆的氯化物和氧化物中锆的化合价相同.则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Zr2O B.ZrO C.Zr2O3 D.ZrO2
【答案】D
【解答】解:就原子来说,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锆原子核内有51个中子,核外有40个电子,所以质子有40个,相对原子质量=51+40=91。
设锆元素的化合价为+X,其氯化物的化学式为:ZrClx,
∵锆的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
∴91+35.5X=233
得:X=4
∵在锆的氧化物中锆的化合价是+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氧化物的化学式为:ZrO2,故选D。
考点12 化学式的计算(共2小题)
20.现有一瓶未贴标签的常见金属R。为了测定R的相对原子质量,准确称取一定量该金属粉末,在坩埚内加热使其完全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由R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冷却后再称重。获得如表数据。已知R的化合价为+2价,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金属质量(g) 金属氧化物质量(g)
32.0 40.0
A.24 B.56 C.64 D.65
【答案】C
【解答】解: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根据R元素的化合价可知,R与氧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R与O元素的质量比为x:16=32.0g:(40.0g﹣32.0g),解得x=64。
故选:C。
21.硫酸亚铁(FeSO4)可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患者每天需补充1.12克铁元素,则他服用的药物中含硫酸亚铁的质量至少为(  )
A.3.80克 B.6.95克 C.10克 D.3.04克
【答案】D
【解答】解:先计算硫酸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然后用铁的质量除以其质量分数即可。
硫酸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100%=36.8%
需硫酸亚铁的质量是 1.12g÷36.8%=3.04g
故选:D。
考点13 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共1小题)
22.下列数轴中描述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氮的化合价
B.相对分子质量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
D.铁的质量分数
【答案】A
【解答】解:A、NH3中氢元素显+1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N2属于单质,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NO2中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HN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氧气、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2、32、28,故选项错误。
C、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低到高的排序为铁、铝、硅、氧,故选项错误。
D、在Fe2O3、FeO、Fe3O4三种物质中,将化学式变形得FeO1.5、FeO、FeO1.3,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越小的,在该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则铁的质量分数:Fe2O3<Fe3O4<FeO,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考点14 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计算(共2小题)
23.已知FeSO4、Fe2(SO4)3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a% B. C. D.无法计算
【答案】B
【解答】解:已知FeSO4、Fe2(SO4)3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硫氧元素质量和为1﹣a%.而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4)=1:2,所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24.在FeO、Fe2O3和CaCO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CaCO3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8% B.25% C.30% D.32%
【答案】B
【解答】解:在FeO、Fe2O3和CaCO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若只含FeO,FeO的质量分数为56%÷(100%)=72%;若只含Fe2O3,Fe2O3的质量分数为56%÷(100%)=80%,则混合物中FeO、Fe2O3的质量分数在72%~80%之间,CaCO3的质量分数在20%~28%之间,CaCO3的质量分数可能为25%。
故选:B。
考点15 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共1小题)
25.关于科学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N2:表示氮气分子的个数为2
B.O: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2Al:表示铝原子的个数为2
D.S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答案】A
【解答】解:A、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N2中的“2”表示1个氮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O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Al中的“2”表示铝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S2﹣中的“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考点16 分子间的作用力(共1小题)
26.小科将一根细线松弛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上,把框架进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所示:
(1)若将肥皂膜的a部分用热针刺破,棉线的形状是以下的     。
(2)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第(1)题原理一致的是     。
A.气体扩散
B.压缩空气
C.酒精与水混合
D.铅柱黏合
【答案】(1)B;(2)D
【解答】解:(1)当用热针刺破a部分肥皂膜时,由于表面张力,b侧会收缩、a侧会变大,因此肥皂膜形状应为B图;
(2)第(1)题原理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A、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压缩空气,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B错误;
C、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B;(2)D。
考点17 分子间存在空隙(共1小题)
27.小明用浅绿色的洗洁精、红墨水、黄色的食用油调制了一杯“彩虹液体”,用盖子密封好,过几天,发现不同颜色液体的界面变模糊,液面下降了一点,如图所示。对“界面变模糊”现象的合理推测是     ,对“液面下降”现象的合理推测是     。
【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解答】解:界面变得模糊,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液面下降,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考点18 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共1小题)
28.氕、氖、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甲、乙、丙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中子
B.图中“”表示电子
C.图中“”表示质子
D.三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相同
【答案】B
【解答】解:A、在原子结构模型中,氕原子没有中子,观察甲图为氕原子结构模型,图中“●”存在于氕原子中,所以“●”表示质子,不表示中子,故A错误;
B、原子呈电中性,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氢原子质子数为1,观察原子结构模型,核外只有1个电子,图中“°”在核外,所以“°”表示电子,故B正确;
C、氕原子质子数为1,观察甲图为氕原子结构模型,图中“●”只有1个在核内,所以“●”表示质子,图中“”表示中子,故C错误;
D、三种同位素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由于中子数不同,所以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19 沸腾及沸腾条件(共1小题)
29.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将另一个同样盛适量水的敞口空玻璃瓶沸腾的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1个标准大气条件压下,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100℃
B.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答案】D
【解答】解:因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所以槽中水沸腾时温度是100℃,并保持不变。甲瓶中水从槽内水中吸热,温度升高直到100℃,这样甲瓶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不过甲瓶中的水一旦与槽内的水温度相等,甲瓶中的水就无法吸热,不能沸腾;
虽然乙瓶中水温同样可达到100℃,但乙瓶上端封闭,瓶内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乙瓶中水的沸点高于100℃.这样乙瓶中水温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故选:D。
考点20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1小题)
30.某同学冲泡了一杯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热饮降温的是(  )
A.向杯口不断吹气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
C.向杯中加入冰块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
【答案】D
【解答】解:A、向杯口不断吹气,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加快,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的,加快热饮降温,故A不符合题意;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加快液面上空气流动、增大液体表面积,从而加快蒸发,加快热饮降温,故B不符合题意;
C、向杯中加入冰块是通过热传递来加快热饮降温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减慢,不能加快热饮降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21 水的三态变化(共1小题)
31.把冰箱冷冻层的冰袋拿出一段时间后发现冰袋外面有一些小水珠和霜。在把冰袋从冰箱中拿出后的这段时间内,冰袋外面有哪些物态变化(  )
A.凝固,液化 B.凝华,液化 C.熔化,液化 D.熔化,汽化
【答案】B
【解答】解:把冰箱冷冻层的冰袋拿出一段时间后发现冰袋外面有一些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霜是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22 电解水实验(共1小题)
32.太空电解水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技术将飞船废水中的水分和氧气分离出来,装置如图,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导管a、b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答案】D
【解答】解: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是因为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故选项正确。
B、水的导电性很差,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C、气体b较少,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正确。
D、导管a、b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之比约为2:1,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D。
考点2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共1小题)
33.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脱离空间站 B.自由下落
C.外壳烧蚀 D.打开降落伞
【答案】C
【解答】解:A、脱离空间站的过程中只是物体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外壳烧蚀的过程中涉及燃烧,而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打开降落伞的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考点24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共1小题)
34.如图所示生物分别是草履虫(左)和小球藻(右),这两种生物正确的是(  )
A.均为单细胞动物
B.均不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D.在环境恶劣时,草履虫可以进行有性生殖
【答案】D
【解答】解: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小球藻属于单细胞植物,A错误。
B、草履虫和小球藻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
C、草履虫没有叶绿体,小球藻有叶绿体,C错误。
D、在环境恶劣时,草履虫的接合生殖属于有性生殖,D正确。
故选:D。
考点25 细胞的分裂(共1小题)
35.精准分析细胞分裂机制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关键。下列示意图中,能表示细胞分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A、图中细胞数量增加,属于细胞分裂,A符合题意。
B、图中细胞体积由小变大,属于细胞生长,B不符合题意。
C、图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属于细胞分化,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显示的是病毒侵染细菌,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26 组织形成器官(共1小题)
36.实验是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班级开展了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活动,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过程。小明解剖并用放大镜观察如图的洋葱后,判断它属于器官,他的证据是(  )
A.它的外表皮呈紫色 B.它由多个细胞组成
C.它由多种组织组成 D.它能发出刺鼻气味
【答案】C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生物体的器官都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洋葱表皮属于器官是因为它由多种组织组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27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共1小题)
37.石榴的花属于器官,下列与之属于同一个结构层次的是(  )
A.鲫鱼的心脏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番茄植株 D.莲藕中的“丝”
【答案】A
【解答】解:A.鲫鱼的心脏是由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等多种组织构成,并共同执行泵血的功能。因此,鲫鱼的心脏是一个器官,与石榴的花在结构层次上是相同的,故A正确。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与器官不同,故B错误。
C.番茄植株属于植物体,包含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多个器官,因此在结构层次上高于器官,故C错误。
D.莲藕中的“丝”属于输导组织,不是器官,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28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共1小题)
38.绿豆芽是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据《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B.绿豆植株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
C.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D.“以水洒湿”提示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
【答案】B
【解答】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候芽长”的过程看到的是胚根首先突破种皮,A正确。
B、在绿豆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B错误。
C、绿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绿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C正确。
D、“以水洒湿”能使绿豆获取适量的水分,D正确。
故选:B。
考点29 花的结构和分类(共2小题)
39.如图剥开的毛豆荚里有三粒种子。发育成该豆荚的花中有(  )
A.一个子房、一个胚珠 B.一个子房、三个胚珠
C.三个子房、一个胚珠 D.三个子房、三个胚珠
【答案】B
【解答】解: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毛豆荚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毛豆荚里面有三粒种子,说明一个子房里面有三个胚珠,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0.玉米花为雌雄同株,其雄花、雌花如图所示,可以推断玉米的须属于花的哪部分结构(  )
A.雄蕊 B.花瓣 C.花萼 D.雌蕊
【答案】D
【解答】解:玉米顶端开雄花,中部开雌花,因此玉米的花为单性花。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玉米的须是雌蕊的柱头和花柱,玉米的须细长,能够接受花粉,属于雌蕊的一部分。
故选:D。
考点30 顶端优势(共1小题)
41.如图是杨树枝条结构示意图,若要使图中的侧芽更快发育成枝条,应对枝条进行的操作是(  )
A.去掉顶芽 B.去掉最上面的叶片
C.去掉中间的叶片 D.去掉下面的叶片
【答案】A
【解答】解:A、去掉顶芽属于解除优势的措施,能促进侧芽的生长,使侧芽更快发育成枝条,A符合题意。
BCD、去掉最上面的叶片、去掉中间的叶片和去掉下面的叶片都不属于解除顶端优势,不能使侧芽更快发育成枝条,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31 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共1小题)
42.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从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最后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如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A.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
B.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
C.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外界溶液
D.根毛细胞>内皮层细胞>皮层细胞>外界溶液
【答案】B
【解答】解: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可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方向是:由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移动。所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
故选:B。
考点32 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共1小题)
43.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
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
【答案】B
【解答】解:AB、图中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长大;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生长,A错误、B正确。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错误。
D、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还在,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D错误。
故选:B。
考点33 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共3小题)
44.一位农民种植番薯的产量总是比邻近地低,怀疑地里可能缺乏某种肥料,他将地分成等面积的四块,仅施肥不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判断该种植地最可能缺乏的是(  )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施肥情况 不施肥 磷、钾肥 磷、氮肥 钾、氮肥
番薯产量 30 kg 45 kg 31 kg 46 kg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答】解: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由表中施肥情况可以看出,乙和丁都含有钾肥,番薯产量较高,甲和丙不含钾肥,番薯产量较低,所以该种植地最可能缺乏的是钾肥。
故选:C。
45.2023年3月某团队在我国云南发现新物种龙陵秋海棠,某校项目学习小组对秋海棠进行系列观察与实验,请回答问题。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钾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而设计了下列四组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钾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得出钾是变量,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含钾无机盐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培养液不能含有土壤,因为土壤中含有包括钾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会干扰实验结果。
故选:C。
46.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苗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之比如图所示(实验前各种离子浓度均为100%)。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镁元素大
B.与番茄比,水稻对硅元素需要量大,对钙元素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能力不同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答案】D
【解答】解:A、水稻培养液中钙和镁浓度比实验前高,说明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和镁的大,A正确。
B、水稻培养液中硅浓度下降得最多,说明吸收量最多,而番茄吸收硅少,B正确。
C、水稻吸收的硅多,对钙和镁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钙和镁较多,对硅吸收量少,体现了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能力不同,C正确。
D、图中并不能看出植物体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错误。
故选:D。
考点34 人体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共1小题)
47.为响应国家生育政策,小明妈妈希望迎接新生命,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怀孕。经诊断,原因是输卵管堵塞。输卵管堵塞造成的后果是(  )
A.不能产生卵细胞
B.胚胎的发育得不到营养
C.不能产生雌性激素
D.精子与卵细胞无法相遇结合
【答案】D
【解答】解:AC、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堵塞不会影响卵细胞和雌性激素的产生,AC错误。
B、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得不到营养,不是输卵管的堵塞造成的,B错误。
D、输卵管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场所,输卵管堵塞,会导致精子与卵细胞不能结合,D正确。
故选:D。
考点35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共1小题)
48.如图是男女一部分性器官的发育趋势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女性约10岁之前,性器官已经发育成熟
B.若图中a和b代表睾丸和卵巢,那么a是睾丸,b是卵巢,理由是女性比男性提前进入青春期,其性器官发育早
C.计划生育中,被结扎了输精管的男子将失去生殖能力,同时第二性征也将逐渐消失
D.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大脑兴奋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强
【答案】B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在1﹣10岁之前性器官的发育都比较缓慢,几乎处于静止状态,A不符合题意。
B、在性器官的发育上男孩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图中a是睾丸、b是卵巢,B符合题意。
C、结扎输精管或输卵管的男女将无法输送精子或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不能受精,所以将失去生殖能力,但是不影响第二性征,C不符合题意。
D、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却发育得更加复杂和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基本完成,但是自制能力较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考点36 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共1小题)
49.雌雄麻雀交配后,雄鸟衔回树枝,雌鸟在树杈处反复编织,最终构成碗状巢穴。之后雌鸟在巢中产下数枚卵,并开始长时间静伏巢内。判断麻雀的受精方式及上述描述中未提及的繁殖行为是(  )
A.体外受精 筑巢 B.体外受精 育雏
C.体内受精 筑巢 D.体内受精 育雏
【答案】D
【解答】解: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过程。麻雀属于鸟类,雌雄麻雀交配后,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当雌鸟产下受精卵后,雄鸟衔回树枝,雌鸟在树杈处反复编织,最终构成碗状巢穴,描述的是鸟类的交配和筑巢的行为,之后雌鸟在巢中产下数枚卵,并开始长时间静伏巢内,描述的是鸟类的产卵、孵卵过程。可见麻雀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没有提及的繁殖行为是育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37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共1小题)
50.如图甲为昆虫的发育模式图,图乙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据图回答:
(1)如图甲中,蝗虫的发育过程可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为     。
(2)为提高蚕丝的产量,则应设法延长图甲中的     期(填字母)。
(3)如图乙中若“Ⅱ”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Ⅱ”是     (“体内”或“体外”)受精。
(4)如图乙中若“Ⅳ”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Ⅳ”是     (写出一点)。
【答案】(1)B→C→A;
(2)C;
(3)体内;
(4)卵生(有性生殖)。
【解答】解:(1)蝗虫的发育经过:B受精卵、C幼虫、A成虫三个时期,即 B→C→A,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2)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取食桑叶,经过4次蜕皮,停止取食桑叶,吐丝结茧,因此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图中C幼虫期。
(3)若“Ⅱ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Ⅱ”是体内受精。
(4)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爬行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所以昆虫、两栖动物和爬行类在生殖发育上的共同点是卵生(有性生殖)。
故答案为:(1)B→C→A;
(2)C;
(3)体内;
(4)卵生(有性生殖)。
考点38 植物的无性生殖(共2小题)
51.《齐民要术》记载了桑树的繁殖方法:“以钩弋压下枝,令著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土湿则烂。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将桑树枝条埋进土壤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作(  )
A.扦插 B.压条 C.嫁接 D.组织培养
【答案】B
【解答】解:A.扦插是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能保持扦插植物体的优良性状,A不符合题意。
B.压条是指将植物的枝、蔓压埋于湿润的基质中,待其生根后与母株割离,形成新植株的方法;由题干“以钩弋压下枝,令著地……”的描述可知,将桑树枝条埋进土壤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作压条,B符合题意。
C.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C不符合题意。
D.将植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叫组织培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小滨同学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繁育出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下列不属于此类繁殖方式的是(  )
A.利用番茄种子进行繁殖
B.扦插月季的茎进行繁殖
C.利用叶片繁殖多肉植物
D.草莓匍匐茎上长出幼苗
【答案】A
【解答】解: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繁育出新植株,属于无性生殖。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所以种子的形成过程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所以利用番茄种子进行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扦插月季的茎进行繁殖、利用叶片繁殖多肉植物、草莓匍匐茎上长出幼苗,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繁殖。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39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共1小题)
53.下列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克隆技术 B.试管婴儿
C.酵母菌出芽 D.孢子繁殖
【答案】B
【解答】解:ACD、克隆技术、酵母菌出芽、孢子繁殖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ACD不符合题意。
B、试管婴儿技术,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B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40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共1小题)
54.幽门螺杆菌能损伤胃黏膜造成胃溃疡。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叶绿体
B.有成形的细胞核
C.属于多细胞生物体
D.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答案】D
【解答】解: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绝大多数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所以ABC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考点41 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共1小题)
55.腐烂的橘子上绿色、粗糙的“霉状物质”(如图),属于真菌。从细胞结构上看,真菌比细菌高等,主要是因为真菌细胞内具有(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D
【解答】解: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细菌与真菌的最大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细胞内具有成形的细胞核,二者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42 等高线地形图(共1小题)
56.如图所示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山峰的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
B.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坡度较缓的是②
C.③所处的地形为鞍部
D.③④两个露营地点中,相对安全的是④
【答案】D
【解答】解:读图可得,图中的等高距是100米,山峰的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①处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③所处的地形为山谷;③④两个露营地点中,相对安全的是④,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
故选:D。
考点43 土壤的成分(共2小题)
57.如图是教材中4个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检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可以把土壤样品放在试管底部,试管口朝下。灼烧底部的土壤,观察是否有水滴产生并从试管口里流出。C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8.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
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答案】A
【解答】解: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A错误。
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B正确。
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C正确。
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考点44 地形形成的原因(共2小题)
59.浙江地形一山七水二分田,西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有天目山、四明山、雁荡山等著名山脉;中部主要是金衢盆地和丘陵;东部主要是冲积平原和沿海岛屿,如杭嘉湖平原、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形成的舟山群岛。其中主要受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天目山 B.金衢盆地
C.杭嘉湖平原 D.舟山群岛
【答案】C
【解答】解: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有流水冲积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其他选项地理事物都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0.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生物
【答案】B
【解答】解: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为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故B对。
冰川作用多分布在寒冷的地区,故A错。
风力作用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故C错。
材料没有表现出生物作用,故D错。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