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2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从生活实践和哲学研究认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认同唯物主义的观点。2.科学精神: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观点。3.公共参与: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知识概览自主预习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划出来。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有哪些?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4、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5、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导入新课心动与幡动、风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心动: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意识\思维)幡动、风动: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物质\存在)(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和物质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如:理论、理念、计划、经验 思想、 观点、感觉、方针政策、目标等主观性的东西。(思维/意识)思维以外的一切事物、客观实在的事物。如太阳、地球、月亮、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事物。(存在/物质)思维存在意识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严肃的班主任2.张三制定的期末复习计划3.成功发射的神州十四号飞船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6.李四同学在生气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存在(物质)请判断哪些属于思维(意识)或存在(物质)?思维(意识)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1)谁先谁后;(2)谁决定谁;(3)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4)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注意:对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7.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8.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辨一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同一性:认为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没有同一性: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辨一辨:可知论VS不可知论1.神舟十二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逐步掌握空间站建设技术,空间站建设又迈出一大步。2.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5.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可知论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思维能认识存在思维不能认识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小结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得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看:无法回避)生活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学生教师企业医生自身学习情况学习计划教学实际情况教学计划经营状况经营战略病人病情处方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注意: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派别 根本观点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④代表观点:中国古代的气理说、五行说、阴阳说、形神说③局限性:3、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中国: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古希腊: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①基本观点:把近代自然科学中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②进步性: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③局限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子物质,是基本元素。拉美特利:人就是机器 。费尔巴哈: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形而上学性: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们的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或优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 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3、小结: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练一练:请判断以上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1.水是万物的始基。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7.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8.气者,理之依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 评价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者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人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壹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王守仁:心外无物 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 ⑥慧能:仁者心动 ⑦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⑧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⑨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①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②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④老子:道生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小结阵营 观点 基本形态 主要区别 代表人物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的色彩。 中国“五行”学说,泰勒斯、范缜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的运动归结为物质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狄德罗、约翰道尔顿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马克思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柏拉图、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 将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整个世界 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王阳明、惠能、贝克莱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无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或多或少有着借鉴意义。注意几种错误认识: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两个对子”的关系: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分歧不同地位不同从属关系各自观点不同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有没有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派别1、是什么:2、为什么:是生活实践和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3、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形而上学对立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课堂小结1.唯物主义就是追求物质利益,唯心主义就是追求精神利益。2.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 第一方面何为本原具有根本性意义,有无同一性处于从属地位×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指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对子”× 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唯物主义也有局限性,唯心主义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有借鉴意义× 划分依据:何者为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追求物质和精神。易错易混1、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A.科学的揭示了世界的本源B.属于辩证唯物主义C.认为意识能正确的反映物质D.认为物质是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D课 堂 练 习2. 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C.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A课 堂 练 习3.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 “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C课 堂 练 习4、2020年6月21日,我国迎来了一场壮观的日环食天象。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对此次天文现象进行了精准的预报。这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中的________的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问题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统一的问题B课 堂 练 习5. 叔本华认为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下列观点与叔本华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②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③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④畏天命,无所祷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课 堂 练 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