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第15课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革命理论的探索——列宁主义
Part 1 革命道路的探索
1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形成 条件 经济
政治
阶级
组织 思想
诞生标志 内容 意义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1)帝国主义理论:
(2)对俄国的认识:
(3)一国胜利理论:
(4)建立政权方式:
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为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革命实践的探索——十月革命
Part 1 革命道路的探索
2
十月革命的道路, 从根本上来说, 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毛泽东
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像旋风似的扫进了小城:“沙皇给打倒了!”……于是成千的居民穿过满地是雪的大街,涌向广场。人们贪婪地听着那些新鲜名词——自由、平等、博爱。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17年
二月革命
Q:是谁打倒了沙皇?
被革命者抓获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独自坐在树桩上
工兵代表苏维埃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保尔、克利姆卡和谢廖沙看来,什么也没有改变。主人仍是原来的那些人。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17年
二月革命后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九一八年春季有一天,这三个好朋友(保尔、克利姆卡和谢廖沙)在谢廖沙家里玩了一会儿“六十六点”,就跑了出来,顺路走进柯察金家的园子里,躺在草地上休息。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Q:二月革命后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保尔的心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1917年
十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
——《世界现代史》
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攻打冬宫
探究:结合材料探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地图上的世界
列宁清扫地球
视角一: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
视角一: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1848《共产党宣言》
1917十月革命
探究:结合教材及材料,探讨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材料:“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毛泽东选集》
视角三: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视角二:
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Part 2 建设道路的探索
3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共产党宣言》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现实问题:“生存斗争”,新生政权可能被颠覆
(小农占主体)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直接过渡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材料1: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处在反革命势力之下。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至1920年底,先后有14个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材料2:俄国此时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莫斯科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一两面包。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直接过渡
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使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内战时期。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祖国母亲在号召!
你参加红军了吗?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2.目的:
①直接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②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战时
共产主义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直接过渡
3.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管理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4.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直接过渡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价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际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5.评价:
材料2: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农民暴动:
安东诺夫叛乱
工人罢工:
彼得格勒工人罢工
水兵起义:
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材料1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直接过渡
5.评价:
积极:
①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为战争胜利和巩固新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学思之窗: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列宁的论述告诉我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
如果脱离了战争条件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就会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纠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
列宁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战后危机。
2.内容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思考:请指出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重心和特点?该政策的实质目的?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二)新经济政策(1922-1928)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间接过渡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3.实质
资本主义农业国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国
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市场、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飞跃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白俄罗斯
乌克兰
外高加索联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俄罗斯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
Part 2 建设道路的探索
4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列宁时代,国家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弹性;而斯大林则人如其名以强硬手段,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
(1928-1936-1991)
又称“苏联模式”
或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背景
材料一:1924年,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与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 1928 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的拖拉机,99% 的耕作要靠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同志们!决不能减速!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至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路程……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一切现代化的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选集》
(1)经济:工农业生产落后
(2)军事: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加强国防的需要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的威胁。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3)个人: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地终止了政策的执行
四、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
农业集体化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经济
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大搞个人崇拜,忽视民主与法制。
政治
秘密警察(NKVD)
直接听命于斯大林;
不受司法机关监督;
允许不经审判直接处决
排斥价值规律作用,实行指令性经济
四、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特征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评价: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进步性:
①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③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借鉴。
四、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评价:
局限性: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③后来的体制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坡脚的巨人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 肉类人均产量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15--20
1938—1940 420 25
非均衡的经济结构
四、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课堂小结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理论指导革命实践
革命胜利为建设实践提供前提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