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10.2保护人身权 (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10.2保护人身权 (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0.2《保护人身权》
课题 保护人身权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保护人身权》。从人身权介绍民法典对人身权的保护,属于本课的分论。人身权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本框主要探讨了人身权利的范围和网络自媒体时代容易被侵犯的肖像权、隐私权的保护。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维护自身的人身权,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初步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初步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并具备主动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和能力,知道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但因为生理和心理仍不成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奇、爱逞强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网络信息和他人唆使产生不良行为等特点,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要内容。 法治意识:能够结合具体案例,明确人身权的主要类型,阐明保护人身权的意义。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互联网活动中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责任意识: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民法典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理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增强法治意识。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
重点 人身权利的分类及内容
难点 辨别不同的人身权利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展示学生自编短剧《篮球场上的冲突》 七年级的小明和小辉是同班同学,原本关系不错,却因为一次篮球比赛产生了矛盾......(还原案例前半部分) 教师提问: 1.如果你是小明,此时会怎么做? 引出课题:“冲动可能违法,冷静才能维权”—今天我们从法律视角分析校园风波中来看如何守护人身权利。 学生回答:报告给老师;不是故意的,因为他是不小心。 通过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议题一: 生命的不可侵犯之生命健康权 【案例剖析】 呈现案例后半部分:放学后,小明因体育课上与小辉的冲突心怀不满,叫朋友拦住小辉,双方动手。混乱中,小辉头部撞石受伤。双方就赔偿金额协商未果,小辉父母将小明及其父母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小明侵犯小辉生命权和健康权,担主责赔1.5万元,小辉因有过错自担5000元。小组讨论 1.“小明的行为为何从‘争吵’升级为‘侵权’?” 2.如果你是小辉,此时会怎么做? 【知识拆解】 侵权类型: 小辉的“过失碰撞”→侵犯身体权; 小明的“故意殴打”→侵犯生命权和健康权。 责任承担: 未成年人侵权,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被侵权人有过错可减轻责任(小辉争吵激化矛盾,法院认定5000元自担)。 议题二:从冲突到和解:正确的维权路径 (1)流程图梳理 通过PPT展示“校园侵权处理三步曲”: 第一步:发生冲突 → 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家长(固定证据:伤情照片、证人证言) 第二步:协商赔偿(如医疗费、营养费)→ 进行调解(学校/社区介入) 第三步:分歧较大 → 诉讼(向法院提起侵权责任之诉) (2)错误VS正确对比 (3)情景模拟 学生分组模拟“小明家长与小辉家长协商赔偿”。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依法维权≠冷漠追责,需兼顾情理”。 议题三:延伸思考:肖像权与隐私权的校园场景 (1)案例联想 提问:“如果小辉受伤的照片被同学发至朋友圈,可能侵犯什么权利?” 肖像权: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未经同意公开他人肖像,若配文调侃则涉嫌“丑化”; 隐私权:泄露他人受伤细节(如病历、家庭地址)侵犯私密信息。 (2)小组讨论 校园侵权大搜查: 列举班级中可能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如偷拍、起外号、偷看日记、泄露密码等),分析属于哪类侵权。 (3)知识卡片 《人身权保护小贴士》,总结三大权利要点: 人身权的内容: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生命健康权 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的原因与做法? 原因: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做法: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肖像权 含义: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隐私权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拒绝过度追问。(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三、隐私权 含义: 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①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②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因为小明在校外围堵小辉,致使小辉受伤,侵犯生命健康权。 教师强调正确做法 背诵肖像权含义。 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意识到依法维权的重要性! 了解国家依法保护肖像权和隐私权。
课堂 小结 “法律的框架内,每一个违法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每一个受害者的权益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守护解放西》
作业 设计 1.基础性作业:练习册习题 2.创意项目式作业:创作“人身权保护”主题漫画或手抄报; 编写“人身权保护”微剧本并拍摄微视频: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共22张PPT)
第十课 走进民法典
10.2 校园风波中的成长
—保护人身权
招募令
招募令
Recruitment order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议题一
课后作业




1、法律保护人身权的意义,人身权的种类
2、生命健康权的地位、如何保护生命健康权
3、肖像权的内容、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有哪些
4、隐私权的内涵、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议题一:生命的不可侵犯之生命健康权
议题二:从冲突到和解,正确的维权路径议题三:校园场景中的肖像权与隐私权
议题一:
生命的不可侵犯之生命健康权
七年级的小明和小辉是同班同学,原本关系不错,却因为一次篮球比赛产生了矛盾。
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篮球比赛。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小明和小辉分属不同队伍。在一次争抢篮板球时,小辉不小心撞到了小明,导致小明摔倒在地,膝盖和手掌擦破了皮。小明顿时火冒三丈,觉得小辉是故意的,起身就和小辉争吵起来,两人互不相让,场面一度十分紧张。幸好老师及时制止,才没有让冲突进一步升级。
1.如果你是小明,此时会怎么做?
放学后,小明因体育课上与小辉的冲突心怀不满,叫朋友拦住小辉,双方动手。混乱中,小辉头部撞石受伤。双方就赔偿金额协商未果,小辉父母将小明及其父母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小明侵犯小辉生命权和健康权,担主责赔1.5万元,小辉因有过错自担5000元。小组讨论。
1.“小明的行为为何从‘争吵’升级为‘侵权’?”
2.如果你是小辉,此时会怎么做?
侵权类型:
小辉的“过失碰撞”→侵犯身体权(《民法典》第1003条);
小明的“故意殴打”→侵犯生命权和健康权(《民法典》第1179条)。
责任承担:
未成年人侵权,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民法典》第1188条);
被侵权人有过错可减轻责任(小辉争吵激化矛盾,法院认定5000元自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化身‘少年法官’,审理一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跨境电诈案’。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的具体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婚姻自主权等。
议题二:
从冲突到和解:正确的维权路径
校园侵权处理三步曲
第一步:发生冲突→ 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家长(固定证据:伤情照片、证人证言)
第二步:协商赔偿(如医疗费、营养费)→ 进行调解(学校/社区介入)
第三步:分歧较大→ 诉讼(向法院提起侵权责任之诉)
错误做法VS正确做法
遵循“依法依规、逐级解决”原则,化解矛盾,避免激化冲突;法律途径是保障权益的最后防线,引导学生用理性方式应对侵权,避免极端行为。
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的做法?
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议题三:
校园场景中的肖像权与隐私权
肖像权
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隐私权
泄露他人受伤细节(如病历、家庭地址)侵犯私密信息。
情境:如果“小辉受伤的照片被发至朋友圈,并配文‘看谁受伤了’”
这一行为侵犯了小辉什么权利?为什么?
校园侵权大搜查
生命健康权:校园欺凌事件、故意在楼道设置障碍物导致他人摔伤。
隐私权:私自翻看同学日记、信件;将同学家庭情况、身体缺陷、情感经历等隐私内容公开传播。
肖像权:将同学照片恶意P图后发至网络;未经同意用他人照片制作讽刺漫画张贴校园。
名誉权:恶意谣言中伤同学、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如带有歧视性、攻击性的称呼。
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①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②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判断以下行为是否侵犯肖像权
生命健康权 运动遵守规则,危险及时避险
肖像权 拍照发圈先问“可不可以”
隐私权 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拒绝过度追问
人身权保护小贴士
1. 张某因病住院,医生手术时误将一肾脏摘除。张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医院赔偿治疗费用和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审理期间,张某术后感染医治无效死亡。关于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医院侵犯了张某的身体权和生命权
②张某作为自然人去世后,医院可以不必赔偿治疗费
③张某已经去世,医院不必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④张某的家人有权另行起诉,请求医院赔偿丧葬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2. 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期间,公职人员杜某某利用职务之便,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购买、违规查询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进行出售,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两万元人民币。这体现了( )
①隐私就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信息
②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法律的保护
③尊重隐私是道德约束,侵犯隐私是不道德的
④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保护亟待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3.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颁布新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均避开了“见义勇为”的字眼,改成了“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护自救”。这一修订表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重视和保护。( )
A.隐私权 B.名誉权 C.生命健康权 D.受教育权
C
招募令
招募令
Recruitment order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议题一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保护人身权
人身权的内容
一、生命健康权:侵权:过失/故意
维权:协商→调解→诉讼
二、其他人身权
1.肖像权
2.隐私权
“法律的框架内,每一个违法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每一个受害者的权益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守护解放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