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二)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淄博二模)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 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
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2.(2024·福建莆田二模)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投降。国王再咨询人民大会后,接受其主张,决定抵抗。这表明当时( )
A.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
B.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
C.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
D.文学艺术作品神权色彩浓厚
3.(2024·山东济宁三模)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先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孕育出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得益于( )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洲际交流活动的便利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
4.(2024·安徽蚌埠三模)下面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5.(2024·广东汕头调研)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6.(2024·山东聊城二模)“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
A.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C.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
7.(2024·福建泉州三模)赫梯王国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王、王后和王子等借节日活动之际“巡幸京畿”,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一做法( )
A.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 B.创造了民族特色文化
C.拓展了王国疆域版图 D.营造了宗教文化认同
8.(2024·吉林东北师大附中三模)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
B.阿卡德王国的兴盛
C.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
D.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9.(原创题)如图是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展出的波斯帝国奥克苏斯双轮战车模型,从造型上看,马匹经过精心培育,车轮又大又稳,非常适合远途出行。这辆马车只配有两位人员——一名车夫,一名地位尊贵的乘客,并不见随行的护卫。其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波斯帝国( )
A.最先发明马拉战车 B.拥有强大军事实力
C.国内秩序比较稳定 D.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10.(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屋大维宣称元首“权力来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却默认他赞助的诗人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频繁地利用诗人和演说家鼓吹“君权神授”。民间神化现世元首的公共艺术、崇拜仪式也纷纷涌现。这反映了罗马( )
A.共和传统的衰微 B.神权凌驾于王权
C.寡头政治的恢复 D.元老院权力加强
11.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12.(2024·辽宁名校联盟模拟)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5 000—3 000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经陆上和海上两条“青金石之路”,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
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
D.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福建三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二)
1.C [根据材料可得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秘鲁考古学家、埃及考古学家都发现了古代种植棉花的情景,这表明古代文明多源发展,故选C项;“物种出现全球交流”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B 3.A
4.A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文字和商代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这体现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特征,但三个地方的文明本身又是各具特色的,这体现出文明的多样性,故选A项;文字形成和发展的早期,三个文明之间尚未有直接的交流,更谈不上比较频繁的交流,排除B项;三个地区的文字是各自独立发明的,不具有同宗同源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5.A [根据“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等可知,材料中的诅咒都提到了碱土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这反映出当时古巴比伦的土地存在碱化的情况,由此可知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故选A项;材料侧重的是对背约者的“诅咒”,可以看出古巴比伦具有一定的契约精神,但无法得知其形成了完备的契约体系,且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排除B项;封建庄园经济是中古西欧经济模式,古巴比伦是奴隶制社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王“政教合一”的地位,排除D项。]
6.C 7.D 8.C
9.C [根据材料信息“马匹经过精心培育,车轮又大又稳,非常适合远途出行。这辆马车只配有两位人员——一名车夫,一名地位尊贵的乘客,并不见随行的护卫”可知,该战车模型反映出波斯帝国当时的国内秩序比较稳定,故C项正确;最先发明马拉战车的是赫梯人,排除A项;该战车是远途出行用的,并不是军事装备,排除B项;“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10.A 11.C 12.C
13.示例一
帝国:罗马帝国。(1分)
论题: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2分)
论述: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定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8分)
综上可知,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1分)
示例二
帝国:波斯帝国。(1分)
论题: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
论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实行行省制,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8分)
综上可知,“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1分)
4/4本单元涵盖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两部分内容,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走向文明时代,呈现出文明的多元特征。 (1)政治上 ①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先后崛起。 ②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强化,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逐渐崛起;亚洲出现中央集权国家;非洲和美洲先后兴起的一些国家,各自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2)经济上 ①早期文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农耕文明的优势及扩展;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汉朝和罗马间接进行交流。 ②中古时期: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西欧城市兴起;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经济繁荣;印第安人独立发明农业;西非居民培育棉花等农作物;东非沿海国家对外贸易发达。 (3)思想文化上 ①早期文明:古巴比伦的文字、史诗和传说;古埃及的文字、金字塔、莎草纸、太阳历;古印度的宗教、史诗和数学成就;古希腊的文学、历史和哲学成就。 ②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日本和朝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第22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3.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知识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人类文明的产生
(1)条件
农业、 畜牧业 产生 ①西亚的________作物 ②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________等 ③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社会 分工 ①________出现 ②商业发展 ③文化创造:一部分人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城市 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标志
阶级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被征服者沦为奴隶
国家 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文字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代表 古代西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文明 发展 (1)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 (2)基本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 (1)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 (2)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 (1)出现:公元前3千纪 (2)形成国家:公元前6世纪 (1)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诞生 (2)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国家 治理 汉谟拉比建立________,颁布《________》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________拥有至上权威 ________ (1)小国寡民的城邦 (2)斯巴达的________,雅典的民主政治
文化 成就 (1)________ (2)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3)洪水和方舟传说 (4)60进制、战车 (1)象形文字 (2)莎草纸 (3)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4)________ (1)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2)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1)神话、悲剧、喜剧 (2)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 (3)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4)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知识点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古代文明的扩展
条件 (1)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2)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3)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概况 埃及 文明 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________
西亚 文明 ________首次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________一度征服埃及
希腊 文明 以________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影响 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2.古代世界的帝国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时间 公元前6—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晚期 公元前1世纪—4世纪
征服 扩张 征服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亚历山大灭亡________,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
帝国 统治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地方实行行省制,推广________ 1世纪,基督教产生,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3.文明的交流
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文学 艺术 (1)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2)希腊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多模仿埃及
文字 “腓尼基字母”→东方阿拉马字母→西方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经贸 (1)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________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 (3)东汉班超派________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沿岸,密切了与西亚的联系 (4)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汉谟拉比法典》
又名“石柱法”,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它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且世代相袭。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1.观察教材P2插图“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思考:从人类文明产生的角度,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阅读教材P6“史料阅读”,思考:两种政体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哪两个城邦?
古代文明的产生
希腊字母
源于腓尼基字母,是希腊语所使用的字母,也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天文等学科。希腊字母是世界上最早拥有表示元音音位的字母的书写系统,对希腊文明乃至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铁器时代
指以铁金属代替青铜制造用具和武器的时期,公元前2千纪末,冶铁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金属工具得到较广泛的使用,人类文明向更广大的地区进军。
3.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思考:史料的核心主旨是什么?
4.阅读教材P10“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思考: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
5.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思考:这反映了罗马帝国当时的什么历史现象?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多元共生”是世界文明产生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中古时期继续发展,奠定了当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经济特色是产生多元文明的原因,说明人类文明的产生“既遵循着相似的规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农业的出现
材料 在3 000年或4 000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25万年的变化还大。在农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觅下一顿的食物,除非他们在狩猎成功后能饱餐一顿。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渔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许多新的工作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迁移知识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出现的意义。
人类文明社会产生的物质条件
(1)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着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产生,人类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
(2)人类由迁徙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3)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4)私有制逐渐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个体劳动代替了集体劳动,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
②随着贫富分化的发展,血缘关系松弛,氏族贵族侵占公共利益。阶级分化加剧,氏族贫民破产,沦为奴隶,战俘也变为奴隶。原始社会解体,国家逐渐形成。
早期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材料 不同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特点,这是形成文明多元性的一个必要基础。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发源地有三个,分别是西亚北非、中国和美洲的墨西哥到安第斯山地区。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发生地,主要以麦类作物为代表,因此孕育了小麦文明;在中国则孕育了稻米文明,有以水稻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和以粟和黍(俗称小米)为代表的黄河沿岸两条农业源流;美洲农业多发于高峡盆谷一带,这里生活的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多种农作物,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
——摘编自张德强《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初探》
迁移知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思考] 材料体现了农业起源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因素。
世界文明多样的原因
从世界文明产生开始,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就开始了交流,世界性帝国的诞生既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产物,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贸易往来也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且时间更加持久,影响更加深远。
罗马帝国的兴衰
材料 罗马帝国吸取、发展了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建立了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的坚实政治制度,因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久强盛不衰。帝国在3世纪陷入危机,帝王们大多残暴腐败又孱弱无能,近卫军操纵权柄,军事败坏,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的胜利窒息了罗马民族的民主、自由精神和文化活力,尖锐的宗教斗争和基督教内部的教派斗争更使罗马社会分裂,形成新的暴政压迫;在民族大迁移中多种蛮族乘机入侵,野蛮人的洪流淹没了整个罗马世界。
——摘编自[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迁移知识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爱德华·吉本对罗马帝国盛衰原因的分析。
古代四大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1)波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从文明的交往和传播来看,波斯帝国既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者,也开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先河。
(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各文明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
(3)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东方的中国共同构成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4)中国汉朝:在整合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佛教开启了与南亚文明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同时,中国文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古代字母文字在欧洲的传播与演进示意图
——摘编自鲍丽倩、许斌等《普通高中
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迁移知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考情 微观 两河流域文明 2024·北京卷·T11 2024·河北卷·T12
古代埃及文明:2024·江西卷·T11
古希腊文明:2024·海南卷·T10
古代文明的特征:2024·广东卷·T12
波斯帝国:2024·全国新课标卷·T30
古罗马帝国的政治 2024·湖北卷·T11 2024·甘肃卷·T11
[示例] (2024·广东卷·T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价值引领:本题以世界古代帝国为学习情境,考查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
[尝试解答] ________
1.命题点: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的模式
(2024·河北卷·T12)下面为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主要模式示意图。据图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居民法律意识浓厚 B.君权神授观念强烈
C.君主专制特征显著 D.纠纷解决机制多元
2.命题点:波斯帝国
(2024·全国新课标卷·T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3.命题点:古罗马的禁卫军
(2024·湖北卷·T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一、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3学习聚焦:“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 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棉布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棉织物。这反映了( )
A.技术传播突破地理障碍
B.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C.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
D.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现
教材情境2 教材P5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2.古代西亚“两河”流程短、水量不稳,易于成灾,且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泽。约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排除沼泽的水,奠定了灌溉农业的基础。到了公元前5千纪中期,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
C.自然条件制约劳作方式
D.文明最早起源于农业发达地区
二、活用教材课后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7问题探究:“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
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下列属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相通的地方”的是( )
A.探讨社会伦理 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理性思维方式 D.注重宇宙自然研究
【学什么】 自主诊断
知识点一 1.(1)大麦、小麦和豆类 玉米和南瓜 手工业 2.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法老 种姓制度 寡头政治 楔形文字 金字塔
知识点二 1.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 移民方式 2.波斯帝国 希腊文化 3.丝绸之路 甘英
第22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学什么
深挖教材
1.提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提示:雅典和斯巴达。
3.提示:突出了波斯国王作为专制君主的地位。
4.提示: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5.提示: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研什么
共研主题1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从人类生活由收集食物到生产食物、由迁徙到定居、专门的工艺发展等方面说明农业出现的意义。
迁移知识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提示:人类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加了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发展出相关的生存技术;促进了专门的农业工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分析历史问题
导读:材料从西亚、中国和美洲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农作物和农业特点,说明了农业起源多元性的特点。
迁移知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提示:特点:多元性。
因素: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生产力水平低下,文明交流受到阻碍。
共研主题2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从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说明了罗马的强盛,从帝王腐弱、军事败坏、教派斗争和外族入侵等方面说明了罗马的衰亡。
迁移知识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提示:兴盛:自由精神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衰亡:政治昏暗,军事败坏,宗教斗争,蛮族入侵。
分析历史问题
导读:图中腓尼基字母文字向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的传播与演进说明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迁移知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提示:论题: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各地区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阐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见证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具有书写简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和每个字母都有固定读音等优点,逐渐流行开来。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这些字母文字成为思想表达的基本媒介,为希腊历史文化的繁荣乃至欧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总之,古代世界各地区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练什么
深研高考 C
真题体验
1.D 2.B 3.A
再研教材
1.B 2.A 3.A
1/14(共9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本单元涵盖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两部分内容,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走向文明时代,呈现出文明的多元特征。
(1)政治上
①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先后崛起。
②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强化,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逐渐崛起;亚洲出现中央集权国家;非洲和美洲先后兴起的一些国家,各自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2)经济上
①早期文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农耕文明的优势及扩展;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汉朝和罗马间接进行交流。
②中古时期: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西欧城市兴起;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经济繁荣;印第安人独立发明农业;西非居民培育棉花等农作物;东非沿海国家对外贸易发达。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3)思想文化上
①早期文明:古巴比伦的文字、史诗和传说;古埃及的文字、金字塔、莎草纸、太阳历;古印度的宗教、史诗和数学成就;古希腊的文学、历史和哲学成就。
②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日本和朝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22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3.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人类文明的产生
(1)条件
农业、 畜牧业 产生 ①西亚的________________作物
②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__________
等
③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大麦、小麦和豆类
玉米和南瓜
社会 分工 ①______出现
②商业发展
③文化创造:一部分人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城市 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手工业
(2)标志
阶级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被征服者沦为奴隶
国家 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文字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代表 古代西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文明 发展 (1)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 (2)基本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 (1)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 (2)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 (1)出现:公元前3千纪 (2)形成国家:公元前6世纪 (1)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诞生
(2)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代表 古代西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国家 治理 汉谟拉比建立____ __________,颁布《____________》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____拥有至上权威 ________ (1)小国寡民的城邦
(2)斯巴达的________,雅典的民主政治
君主
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法老
种姓制度
寡头政治
代表 古代西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文化 成就 (1)________ (2)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3)洪水和方舟传说 (4)60进制、战车 (1)象形文字 (2)莎草纸 (3)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4)______ (1)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2)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1)神话、悲剧、喜剧
(2)希罗多德首创“历
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
(3)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4)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楔形文字
金字塔
知识点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古代文明的扩展
条件 (1)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2)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3)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概况 埃及 文明 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________
西亚 文明 ____________首次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____一度征服埃及
希腊 文明 以________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影响 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
移民方式
2.古代世界的帝国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时间 公元前6—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晚期 公元前1世纪—4世纪
征服 扩张 征服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亚历山大灭亡_____ _____,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
波斯
帝国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帝国 统治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地方实行行省制,推广____ ____ 1世纪,基督教产生,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希腊
文化
3.文明的交流
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文学 艺术 (1)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2)希腊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多模仿埃及
文字 “腓尼基字母”→东方阿拉马字母→西方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经贸 (1)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________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
(3)东汉班超派____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沿岸,密切了与西亚的联系
(4)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丝绸之路
甘英
《汉谟拉比法典》
又名“石柱法”,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它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且世代相袭。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1.观察教材P2插图“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思考:从人类文明产生的角度,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提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阅读教材P6“史料阅读”,思考:两种政体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哪两个城邦?
提示:雅典和斯巴达。
古代文明的产生
希腊字母
源于腓尼基字母,是希腊语所使用的字母,也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天文等学科。希腊字母是世界上最早拥有表示元音音位的字母的书写系统,对希腊文明乃至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铁器时代
指以铁金属代替青铜制造用具和武器的时期,公元前2千纪末,冶铁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金属工具得到较广泛的使用,人类文明向更广大的地区进军。
3.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思考:史料的核心主旨是什么?
提示:突出了波斯国王作为专制君主的地位。
4.阅读教材P10“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思考: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
提示: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5.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思考:这反映了罗马帝国当时的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元共生”是世界文明产生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中古时期继续发展,奠定了当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经济特色是产生多元文明的原因,说明人类文明的产生“既遵循着相似的规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农业的出现
材料 在3 000年或4 000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25万年的变化还大。在农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觅下一顿的食物,除非他们在狩猎成功后能饱餐一顿。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渔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许多新的工作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迁移知识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导读:材料从人类生活由收集食物到生产食物、由迁徙到定居、专门的工艺发展等方面说明农业出现的意义。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出现的意义。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类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加了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发展出相关的生存技术;促进了专门的农业工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史论形成 人类文明社会产生的物质条件
(1)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着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产生,人类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
(2)人类由迁徙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3)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4)私有制逐渐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个体劳动代替了集体劳动,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
②随着贫富分化的发展,血缘关系松弛,氏族贵族侵占公共利益。阶级分化加剧,氏族贫民破产,沦为奴隶,战俘也变为奴隶。原始社会解体,国家逐渐形成。
早期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材料 不同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特点,这是形成文明多元性的一个必要基础。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发源地有三个,分别是西亚北非、中国和美洲的墨西哥到安第斯山地区。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发生地,主要以麦类作物为代表,因此孕育了小麦文明;在中国则孕育了稻米文明,有以水稻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和以粟和黍(俗称小米)为代表的黄河沿岸两条农业源流;美洲农业多发于高峡盆谷一带,这里生活的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多种农作物,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
——摘编自张德强《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初探》
迁移知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思考] 材料体现了农业起源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因素。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从西亚、中国和美洲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农作物和农业特点,说明了农业起源多元性的特点。
提示:特点:多元性。
因素: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生产力水平低下,文明交流受到阻碍。
史论拓展 世界文明多样的原因
从世界文明产生开始,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就开始了交流,世界性帝国的诞生既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产物,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贸易往来也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且时间更加持久,影响更加深远。
罗马帝国的兴衰
材料 罗马帝国吸取、发展了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建立了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的坚实政治制度,因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久强盛不衰。帝国在3世纪陷入危机,帝王们大多残暴腐败又孱弱无能,近卫军操纵权柄,军事败坏,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的胜利窒息了罗马民族的民主、自由精神和文化活力,尖锐的宗教斗争和基督教内部的教派斗争更使罗马社会分裂,形成新的暴政压迫;在民族大迁移中多种蛮族乘机入侵,野蛮人的洪流淹没了整个罗马世界。
——摘编自[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导读:材料从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说明了罗马的强盛,从帝王腐弱、军事败坏、教派斗争和外族入侵等方面说明了罗马的衰亡。
迁移知识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爱德华·吉本对罗马帝国盛衰原因的分析。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兴盛:自由精神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衰亡:政治昏暗,军事败坏,宗教斗争,蛮族入侵。
史论形成 古代四大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1)波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从文明的交往和传播来看,波斯帝国既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者,也开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先河。
(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各文明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
(3)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东方的中国共同构成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4)中国汉朝:在整合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佛教开启了与南亚文明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同时,中国文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古代字母文字在欧洲的传播与演进示意图
——摘编自鲍丽倩、许斌等《普通高中
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迁移知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导读:图中腓尼基字母文字向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的传播与演进说明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论题: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各地区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阐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见证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具有书写简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和每个字母都有固定读音等优点,逐渐流行开来。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
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这些字母文字成为思想表达的基本媒介,为希腊历史文化的繁荣乃至欧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总之,古代世界各地区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拓展深化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 微观 两河流域文明
2024·北京卷·T11 2024·河北卷·T12
古代埃及文明:2024·江西卷·T11
古希腊文明:2024·海南卷·T10
古代文明的特征:2024·广东卷·T12
波斯帝国:2024·全国新课标卷·T30
古罗马帝国的政治
2024·湖北卷·T11 2024·甘肃卷·T11
[示例] (2024·广东卷·T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
价值引领:本题以世界古代帝国为学习情境,考查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
1.命题点: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的模式
(2024·河北卷·T12)下面为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主要模式示意图。据图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居民法律意识浓厚
B.君权神授观念强烈
C.君主专制特征显著
D.纠纷解决机制多元
√
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的主要模式有司法审判、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等,涉及国家、民间和神明等,这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纠纷解决机制多元,故选D项;材料中只有司法审判涉及法律,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都与法律关系不大,且材料未涉及民众的选择,不能得出“居民法律意识浓厚”的结论,排除A项;“君权神授观念强烈”与神明裁判相关,与司法审判和调解仲裁无关,排除B项;古代西亚君主专制特征显著,实行了一系列加强王权的措施,但材料还涉及神明裁判等,与君主专制特征无关,排除C项。]
2.命题点:波斯帝国
(2024·全国新课标卷·T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
B [根据材料“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可知,当时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故A项错误;“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波斯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古罗马的禁卫军
(2024·湖北卷·T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
A [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罗马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排除D项。]
一、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3学习聚焦:“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 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棉布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棉织物。这反映了( )
A.技术传播突破地理障碍 B.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C.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 D.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现
√
B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南美、印度河流域、中国分别发现了棉布残片,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在新航路开辟前相对独立于其他地区,其棉纺织业是独立发展的,排除A项;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并不相同,不能体现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研究,但历史研究并非完全依赖考古发现,排除D项。]
教材情境2 教材P5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2.古代西亚“两河”流程短、水量不稳,易于成灾,且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泽。约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排除沼泽的水,奠定了灌溉农业的基础。到了公元前5千纪中期,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
C.自然条件制约劳作方式 D.文明最早起源于农业发达地区
√
A [根据材料可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苏美尔人开始修建较大规模的灌溉网和排水系统,促进了农业发展,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苏美尔人重视精耕细作,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文明起源,排除D项。]
二、活用教材课后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7问题探究:“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
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下列属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相通的地方”的是( )
A.探讨社会伦理 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理性思维方式 D.注重宇宙自然研究
√
A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强调人本身的价值,要求思想解放,并且对社会伦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克己复礼”,恢复旧的社会秩序,制定的一套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两者的相通之处是探讨社会伦理,故选A项;孔子并没有主张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理性思维方式在欧洲主要出现在启蒙运动后,且孔子的思想无法体现理性思维方式,排除C项;孔子并不注重宇宙自然研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二)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淄博二模)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 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
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可得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秘鲁考古学家、埃及考古学家都发现了古代种植棉花的情景,这表明古代文明多源发展,故选C项;“物种出现全球交流”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2.(2024·福建莆田二模)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投降。国王再咨询人民大会后,接受其主张,决定抵抗。这表明当时( )
A.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
B.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
C.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
D.文学艺术作品神权色彩浓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根据材料可知,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在咨询长老会和人民大会后,再做出决定,这表明当时乌鲁克国仍具有原始民主因素,故选B项;“民权意识觉醒”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一个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做决策的事件,并未与其他事件作比较,不能得出“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乌鲁克国国王做决策的过程,并未体现出神权色彩,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2024·山东济宁三模)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先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孕育出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得益于( )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洲际交流活动的便利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在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已有文字,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发展,故选A项;地域及部落间战争频仍不利于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早期文明产生时期洲际交流活动并不便利,排除C项;早期文明产生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并不频繁,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2024·安徽蚌埠三模)下面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文字和商代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这体现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特征,但三个地方的文明本身又是各具特色的,这体现出文明的多样性,故选A项;文字形成和发展的早期,三个文明之间尚未有直接的交流,更谈不上比较频繁的交流,排除B项;三个地区的文字是各自独立发明的,不具有同宗同源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5.(2024·广东汕头调研)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等可知,材料中的诅咒都提到了碱土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这反映出当时古巴比伦的土地存在碱化的情况,由此可知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故选A项;材料侧重的是对背约者的“诅咒”,可以看出古巴比伦具有一定的契约精神,但无法得知其形成了完备的契约体系,且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排除B项;封建庄园经济是中古西欧经济模式,古巴比伦是奴隶制社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王“政教合一”的地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6.(2024·山东聊城二模)“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
A.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C.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人用芦苇秆作为笔,用泥版作为书写材料,表明为了有效管理土地、牧群、资源分配等复杂事务,人们发明和使用了一套书写系统,即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故选C项;材料除了记载收取地租外,还包括牧群的头数、饲料数量等内容,且从一则材料中并不能得出“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的结论,排除A项;“走向成熟”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文字产生的原因,与文明稳定无关,不能得出“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7.(2024·福建泉州三模)赫梯王国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王、王后和王子等借节日活动之际“巡幸京畿”,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一做法( )
A.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 B.创造了民族特色文化
C.拓展了王国疆域版图 D.营造了宗教文化认同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赫梯王国举办节日庆典将原本在各地区独立举行的节日和神灵“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有利于王国内部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交流,从而营造了宗教文化认同,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8.(2024·吉林东北师大附中三模)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
B.阿卡德王国的兴盛
C.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
D.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演化出……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推动了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国家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中进一步推动了阿卡德语的使用,说明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推动阿卡德语使用范围扩大,成为区域通用语言,故选C项;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方式既有战争也有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和平方式,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只是方式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阿卡德语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继续使用,并非在阿卡德王国兴盛时期,排除B项;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与军事扩张、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区域性市场的发展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不能完整概括其原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9.(原创题)如图是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展出的波斯帝国奥克苏斯双轮战车模型,从造型上看,马匹经过精心培育,车轮又大又稳,非常适合远途出行。这辆马车只配有两位人员——一名车夫,一名地位尊贵的乘客,并不见随行的护卫。其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波斯帝国( )
A.最先发明马拉战车
B.拥有强大军事实力
C.国内秩序比较稳定
D.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信息“马匹经过精心培育,车轮又大又稳,非常适合远途出行。这辆马车只配有两位人员——一名车夫,一名地位尊贵的乘客,并不见随行的护卫”可知,该战车模型反映出波斯帝国当时的国内秩序比较稳定,故C项正确;最先发明马拉战车的是赫梯人,排除A项;该战车是远途出行用的,并不是军事装备,排除B项;“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屋大维宣称元首“权力来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却默认他赞助的诗人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频繁地利用诗人和演说家鼓吹“君权神授”。民间神化现世元首的公共艺术、崇拜仪式也纷纷涌现。这反映了罗马( )
A.共和传统的衰微 B.神权凌驾于王权
C.寡头政治的恢复 D.元老院权力加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1.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故选C项;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希腊文化外传,排除B项;“传承东方政治体制”只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2.(2024·辽宁名校联盟模拟)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5 000—3 000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经陆上和海上两条“青金石之路”,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
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
D.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产自中亚的青金石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得以交换和使用,说明各地区经济联系有所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往来,未涉及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青金石的使用,而不是百姓日常生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某个帝国的扩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福建三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解析] 示例一:帝国: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可拟定论题为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论述可结合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到2世纪,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示例二:帝国:波斯帝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根据材料“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可拟定论题为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论述可结合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答案] 示例一
帝国:罗马帝国。(1分)
论题: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2分)
论述: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定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综上可知,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1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示例二
帝国:波斯帝国。(1分)
论题: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
论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实行行省制,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综上可知,“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1分)
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