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明清
时期
统编七下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课堂导入
这幅图描绘的是明清时期的苏州,从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那么在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这种繁荣背后是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奥秘。
(清)徐杨 《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约1759年),反映了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CONTENTS
目录
CONTENTS
垦荒引种兴农基
工坊商帮拓市兴
繁庶生息变局生



THE PART ONE
垦荒引种兴农基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第壹部分 —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1: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明太祖朱元璋
(一)明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元末困境:战乱导致土地荒芜,民生凋敝。
统治者认知:出身贫寒,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体会,重视经济恢复与社会稳定。
材料2: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兵兴以来,所在人民抛下产业逃避他方,天下既定,乃归乡里,中间若有丁力少而旧田多者不许依前占护……若有去时丁少,归则丁多而旧产少者,许于附近荒田”
——摘编自陈梧桐《朱元璋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阅读材料,说说明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的背景。
《明太祖实录》:“今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洪武丈量鱼鳞图
(一)明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阅读课本,归纳概括明朝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材料:“各处荒闲田地,许令诸人开垦,永为己业,免杂役三年”。针对全国荒地太多,朱元璋令迁徙内蒙和山西北部的“沙漠遗民”三万二千余户往北平屯种等。
——摘编自陈梧桐《朱元璋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①明太祖允许垦荒,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核查全国土地,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玉蜀黍,种出西土……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成书)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徐光启《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
落花生,藤蔓生,花开落地,结实土中,形似豆荚,子如莲子。——兰茂《滇南本草》(1476年成书)
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遏制豪强隐田,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谷五倍
影响: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升,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世祖实录》顺治元年(1644年)诏书:"明季失政,盗贼蜂起,百姓流离,田土荒芜……各该抚按严饬有司,招徕流民,给予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乾隆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规定:
"新垦地亩水田六年起科,旱田十年起科。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
1.措施及影响
清代开荒执照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这个字漫漶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较明万历六年(1578年)耕地7亿亩,清初耕地仅5.8亿亩,人口不足明末半数,凸显恢复农业的急迫性。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万顷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万顷
1724年(雍正二年) 683万顷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万顷
(1812)嘉庆十七年 790万顷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康熙十七年开始治黄河,历经三十年,黄淮水患终于得以根治,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二)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措施及影响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
清朝治水图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海塘录》载:"雍正至乾隆间,筑石塘五百余里,斥卤之地尽成膏腴。"
②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组 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措施及影响
《清顺治六年休宁县鱼鳞册月字二都四图》
《清世宗实录》雍正二年(1724年)诏令:
"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庶无地贫民不致鬻子输丁。"
废除人头税,丁银摊入田亩,减轻无地农民负担,刺激人口增长。
③继承明朝土地核查制度,多次加以修订。
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材料: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措施及影响
"乾隆十四年,世元携薯种至河南朱仙镇教种,次年传种直隶……数省赖之。"——《金薯传习录》(陈世元辑,乾隆三十三年)
"玉麦,山氓持此为命,高山海子皆种之。"——《陕西通志》(道光版)
④推广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各朝粮食产量(单位:亿斤)
问题: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促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长;有利于人口增长;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除传统的作物外,棉、烟、茶、甘蔗等作物的种植也极为广泛,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
“湖广(湖南和湖北)熟,天下足”——清朝前期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原因及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明太祖实录》载:“今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推行“额外垦荒永不起科”。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粪多力勤”精耕法,宋应星《天工开物》详述农具改良。
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改进农业技术和工具
原料
商品
商品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THE PART TOW
工坊商帮拓市兴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第贰部分 —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
1.表现
明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局部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被拍出1.3亿天价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
妆花绸单蟒袍
明代青花扁壶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①传统手工业继续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畅销海内外
明代白棉布袍裙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材料1: "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天工开物·乃服》1637年
材料2:"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松江府志》(明武宗正德年间)
棉纺织业: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
(一)手工业发展
1.表现
材料3:《苏州府志》(万历版)"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明代苏州:全城半数人口从事丝织,官府设"织染局"督办。
材料4:"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景德镇)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天工开物·陶埏》
材料5:"1604-1657年,公司从中国运回瓷器超300万件,其中80%为景德镇青花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
数据实证:仅崇祯十六年(1643年),荷兰一次性订购景德镇瓷器35万件。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②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
1.表现
思考手工工场有哪些特点?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吴江盛泽镇“以棉绫为业,商贾贩缯(丝织品),远近幅集(聚集)。”
人数多规模大
分工合作
面向市场
雇佣关系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早期资本家
早期雇佣工人
机工
机户
被雇佣
雇佣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③新现象: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实质: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发展
《盛世滋生图》(局部)
陆路
水路
《清朝文献通考》:"各省商贾,或专贩布匹、粮食,或转鬻丝茶、药材,舟车络绎,相属于道。"
《南都繁会景物图》(局部)
《南都繁会景物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描绘了明代陪都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简称“南都繁会图”,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
①(国内贸易)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络。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前往日本贸易的宁波船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美国学者弗兰克
◎明代流通的西班牙银元
(二)商业发展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②(国际贸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材料:“无徽不成镇”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二)商业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乔家大院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③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商帮:以地域为中心,以乡缘为纽带,以“互助”为宗旨,以会馆为其在异乡联络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会馆是商帮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 《地部二》
1 山西商帮:以信义为先,追求义中取利,注重诚信和道德。
2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以儒商精神为指导,追求财自道生。
3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共赢。
4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善于观察市场变化,稳中求胜。
5 江右商帮:从业广泛,擅长小本经营,灵活多变。
6 山东商帮:乐土思安,诚实守信,注重稳定发展。
7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敢于领先。
8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勇于挑战。
9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善于开拓创新,追求新机遇。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善于包容与协作。
特点:
盐业起家
经营广泛
涉足金融
资本雄厚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徽州·徽商
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
山西·晋商: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票号等。
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商业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北京
《广阳杂记》(刘献廷,清初)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汉口
佛山
苏州
“百货云集,四方辐辏”《帝京景物略》
“列市二十里,客商云集”《姑苏志》
“九省通衢,六行独大”《汉口丛谈》
“冶遍天下,甲于岭南”《广东新语》
④工商业市镇兴起
THE PART THREE
繁庶生息变局生
人口的增长
— 第叁部分 —
人口的增长
(一)表现
结合教材完善明清人口统计简表,并分析特点
明清人口统计简表 时期 人口总数
明朝鼎盛
清初
康熙
雍正
乾隆末年(1794年)
1亿
人口锐减
1.5亿
隐匿人口重现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示意图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
3亿
人口增加幅度大
人口总量大
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 政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雍正时期的“摊丁入地”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传统农业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土地的劳动力,人口增加便成为提高产量的主要生产力来源。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简析明清时期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二)原因
社会相对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
轻徭薄赋,政府鼓励;
统治疆域的扩大;
政府赋税政策的调整;
农业生产的需要;
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人口的增长
(三)影响
消极①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材料三“围田日广,蓄水日少……水无所容,故横决为害”
——魏源《湖广水利论》
材料二:北疆自乾隆时招垦,土脉膏腴,收获倍于内地。
——《新疆图志》
材料一
积极②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促进边疆社会繁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从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闯荡到关东谋求生存的这一规模巨大的移民现象”的历史。“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地域。
消极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四: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消极④衍生社会问题与危机,造成社会压力。
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
【合作探究】思考明清经济发展的进步和局限表现在哪里?
农业不断发展
手工业不断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出现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白银货币化;形成商帮;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引进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
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没有重大变革(分散经营)
集中在传统手工业领域;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始终不占主导(农业主导);
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专制统治的制约
【合作探究】结合视频思考明清经济发展的进步和局限表现在哪里?
农业不断发展
手工业不断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出现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白银货币化;形成商帮;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引进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
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没有重大变革(分散经营)
集中在传统手工业领域;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始终不占主导(农业主导);
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专制统治的制约
课堂小结
统治者
重视农业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
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
康乾盛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真题链接
1.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A
D
谢谢
聆听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历来历往微信公众号
2025.0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