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42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42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1)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关于“法”字的由来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文》
法制和法治
①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②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知识链接】
两者联系:
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知识链接】
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治和人治
(民主制国家)
(专制国家)
议题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议题二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上古时期
(黄帝时代)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
——《国语 鲁语上》
皋陶的五刑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唯刑之恤哉。”
——《尧典》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法是什么时侯产生的,法的起源条件是什么
原始社会没有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如尊重氏族首领,婚姻礼、兵礼、祭祀礼…… 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夏已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夏朝的法律是一种神权政治法律观——"天讨"、"天罚"。
商朝有不成文习惯法和命誓。罪名多于夏,严惩巫、淫、乱三风。出现了炮烙、脯等酷刑。流刑、徒刑的雏形也出现了。婚姻明确一夫一妻制。
上古时期法的雏形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社会的进步等。
产生
本质
作用
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
古代社会的法律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法律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法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法律的发展历程
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铸刑鼎”事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 形式公布成文法。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之常法。”
郑国开了公布成文法之先河,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春秋战国:成文法典
郑国最早制定了成文法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秦朝:厉行法治
秦朝奉行法家的思想,注重法律,至商鞅变法以来,废井田、重农商、奖军功,逐步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为秦朝加强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确定了“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等刑罚适用原则。
汉朝:引礼入法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唐代:礼法并用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的朝代,在法制方面也有光辉的成就。它所创立的法规,特别是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宋元明清:更加成熟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法制在唐朝以及五代法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立法更加成熟,先后出现了《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等著名法典。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两晋六朝时期
唐朝时期
宋代时期
明清时期
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
和发展。
3.我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特征:源远流长
(3)地位: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发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华法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启示:法治建设,
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5.我国近代法律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地位
(1)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
(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国家(统治工具)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阶级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社会的发展,决定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法的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
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法的类型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汉穆拉比法典
唐律疏议
美国1787年宪法
新中国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此语出自《荀子·君道篇》。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针对荀子的这个观点,东汉王符作了进一步引申:“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思考: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什么特征?
“法者,治之端也。”
——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体现
在我国的体现
(1)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名词点击
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
注意: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而非其它类型国家。
②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但立法上不平等,不能认为公民的权利都一样!【公民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制定
认可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列入修改法律条文中。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①一切行为规则、社会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最强的
②国家强制力的物质形态:即一系列的国家执法组织: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警察等。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家强制力
普遍约束力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军队追捕犯罪嫌疑人
法庭审判犯罪嫌疑人
古代社会
法律的
阶段特点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例如规范交通,解决民事纠纷,
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法的政治职能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法的社会职能
法的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两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探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1、法治的决定因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成就1
01
02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成就2
01
02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03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简政放权:
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
知识拓展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成就3
01
02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
《饥饿的苏丹》.
《叙利亚难民》
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人权
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表达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
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错误的
知识拓展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2)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成就4
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的启示
1.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
2.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3.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历史类型
法律的本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的产生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法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决定因素
原因
成就
法的特征
法律的作用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