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导入新课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的社会主义——
理论指导
革命实践
建设实践
时空坐标
一战中参战的俄国士兵
上流社会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勉强果腹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俄国的社会矛盾
日益尖锐
社会条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进入20世纪后,工业集中的过程加快了。1910年,53.4%的工人集中在拥有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垄断资本在俄国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赵晓雷《外国经济史》
阶级基础
第一代产业工人形成,工人运动发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火星报》
思想组织基础
社会民主工党
主观
条件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对俄国 的认识
“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 的方式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多国胜利论”
发展
继承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经济基础最薄弱,缺少资金、市场狭小、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弱,工业生产总值排在资本主义世界末尾。
俄国依然保持着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民主化程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突出。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理论创新
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实践意义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鼓舞并引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理论
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历史意义
1.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制度之下,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环境: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主观条件: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地主、沙皇专制
农民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列强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
俄国
VS
VS
VS
(一)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
3月
4月
7月
11月
材料: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从此覆灭。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封建)
概念解释: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
3月
4月
7月
11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材料: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概况: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内容:
提出用和平的方式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
3月
4月
7月
11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材料: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临时政府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党人,和平夺取无法成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必须结束
1917.7.17,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
3月
4月
7月
11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攻打冬宫
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我们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城里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士兵、水兵、赤卫队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各个机关”
——《托洛茨基自传》
概念解释: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了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拓展提高:苏俄的政权建设
(三)结果
政治—掌握政权(最核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经济—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外交—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愿望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小结】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推翻封建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亲爱的哥哥:
……我现在已经是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一个战士了……
你的弟弟保尔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苏俄红军凯旋
适应战时需要,取得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喀琅施塔得兵变
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所以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市场、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Q:什么是新经济政策?(P93-4)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九二四年这历史上特别冷的一年来到了。他(报务员)核对了三次,看来看去还是那句话: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高尔克逝世。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电报纸上只有简单几个字:
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又怦怦地跳起来了。他日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他拿起新的武器,回到战斗的队伍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4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俄罗斯
外高加索联邦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又称苏联模式。具体特征为: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斯大林模式
Q:转型后的苏联实行什么经济体制?(P95-1)
计划经济体制
Q:这一经济体制下的苏联是怎样的?
苏联工业化的宣传海报
《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哪个国家的工人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实惠呢—苏联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
在当时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教材95页简析其形成原因。
受访者1:
生活情况:精神富足,生活充满希望
原因:
斯大林时期苏联在较短的时间
内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卫国
战争的胜利。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
环境。
受访者2:
状态:饥饿与死亡威胁,生活困苦。
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人们生活;
农业集体化采用强制手段,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指令性计划经
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执
行僵化,脱离实际,影响苏联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小结: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成就: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
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
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不协调,影响人们生活;
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究:据所学,从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获得了哪些启示和教训?
启示:
1.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
2.国家发展要以生产力为基础;
3.国家决策者要有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
4.重视人民利益;
教训:
1.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2.农工商要协调发展;
3.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
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大国崛起的启示
从革命到建设,从理想到现实,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苏联用二十几年完成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路,成为一个钢铁强国,显示了钢铁一样坚韧的国家意志。苏联的崛起之路并不完美,但是千万个保尔凝结而成的钢铁一般的国家意志,和钢铁国家开辟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为人类现代化多了一种选择,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课堂小结
理论的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艰难的探索——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革命的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标志:1903年
主要内容
意义
背景:
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追随理想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925—1991)
面对现实的退却: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漫画《列宁清扫地球》
请对该漫画进行解读
“是什么”: 提取图中有效信息,初步解读。
“为什么”:依据基本信息,分析背景。
“怎么样”:辩证、发展、全面分析。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