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社会主义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我 披主fe
盒ommmififcben Sartei.
Berbffcattidt im acbrnr 1848.
Prolrtarier aler fānor bereinigt cud.
2o on.
6.Lit se.Bu T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nb
rh n Crux u.6i. 6feltfeketi w2eiter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理论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目录
材料2: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 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 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 .经济基础(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环境: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 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材料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 人总人数为1500万,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了俄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 几个大城市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一江流等《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Q1:结合材料和教材P91, 从经济、政治、阶 级、组织、思想方面,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 背景
一、理论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 一)背景
材料4: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 ,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 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 《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 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0)
6.个 人 因 素 :列 宁个人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联络各地党组织等…… )
材料3:1870年4月22,列宁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1892年,22岁的 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1895 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
Q1:结合材料和教材P91, 从经济、政治、阶 级、思想、组织方面,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 背景
一、理论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 一)背景
( 三 ) 内 容 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③一战带来的危机更为严重 ④革命力量相对强大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对俄国的认识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 国胜利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权的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
志着布尔什维克党(俄语“多数派”的音译)的建立,
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代表大会
一、理论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Q2: 列宁主义诞生标志及内容是什么
列宁主义 关系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 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 的定义
对俄国 的认识
一国 胜利论
建立政 权方式
Q3: 对照马克思主义,思考列宁是否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一、理论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 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 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①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 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 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 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① 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 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
宁主义。
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实际
(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学习聚焦】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 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四 )意义 Q4: 根据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学习聚焦】归纳其历史意义。
一、理论引领——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 经济:19c末20c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发展造就第一代产业工人,无产阶级壮大。
4.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成熟,领导展开工人运动。
5.思想:列宁创办《火星报》,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发展
6.导火线:一战接连失利,激化社会矛盾。
材料5: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 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 多万人伤残。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 本家的革命。” ——列宁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3)
Q5:P92 阅读历史纵横,结合所学,人民
的愿望是什么 指出二月革命结果如何 为何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愿望:和平、面包和土地。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末代皇帝尼古拉
二世全家
(1918年被苏维
埃政权处决)
知乎@锡子淡定十一世
临时政府总理、
社会革命党领导
人克伦斯基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推沙皇
工兵代表 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材料1: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
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 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 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 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
虫。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
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 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
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
— 列 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四月提纲》)
内容: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向社
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变化: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
材料2:在《四月提纲》中,列
宁提出和平夺取政权的主张,8 月份的党代会指出:现在只有 彻底消灭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专 政。
阅读材料1概括四月提纲的内容
阅读材料2分析夺权方式发生了什么
变化
(二)革命过程
2、《四月提纲》指方向(1917.4)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Q6:
概况 : 俄军在前线惨败,
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 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 腥镇压,造成600余人伤亡。
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全部权利都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和平过渡已不可行,暴力斗争势在必行
二 、革命号角 — — 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3、七月事件抛幻想(1917.7)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 月革命现曙光
领导者: 列宁
地 点 : 冬宫
结 果 :
推翻了资阶临时政府;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布尔
什维克党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党总部,准 备起义。11月6日,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指挥, 7日上午,整个首都几乎全部落在起义者手中。 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炮声中, 工人和士兵占领冬宫,临时政府的部长们除1人 逃跑,其余全部就擒,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 利。由于11月7日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 人们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
(二)革命过程
4、十月革命现曙光(1917.11俄历10.25)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攻克冬宫(1917.11.7)
二、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
(和平夺权)
2.《四月提纲》
(1917.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七月流血
(1917.7)
4.十月起义
(1917.11)
和平→武装
社会主义国
1.二月革命
(1917.3)
《四月提纲》明方向
七月流血破幻想
二月革命倒沙皇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革命过程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 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革命过程
问题探究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Q7: 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三)建立政权: 标 志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Q8: 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
(四)历史意义 ——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Q8: 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
(四)历史意义 ——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 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 开辟出社会 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 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 辟 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 、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对俄国
2、打击+鼓励+并存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②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 局。
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 内 容 。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 家 ,打破了资本主
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
路的新纪元。
“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 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 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孙中山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 介绍的。” ——毛泽东
学习聚焦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
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1、地位+意义+理论
二、革命号角——十月革命的胜利
Q8: 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
(四)历史意义
《列宁同志扫清地球》
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列宁: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 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三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9: 革命成功后的苏联根据实践
开展了哪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
学习聚焦 ……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
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 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斯 大 林 模 式 ”
材料1: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 围,红旗只在1/4 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 的人处在反革命势力之下。1919年开始, 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至1920 年底,先后有14个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 干 涉 。
材料2:俄国此时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 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莫斯科工人每 人每天只能得到一两面包。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
情况下实施的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0:
1 .背景 结合地图和材料,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管理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①直接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②主观目的: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 内 容 :
Q1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是什么 核心内容是什么
(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 目 的 :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4、实 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 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苏] 列 宁 论 粮 合 税 》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
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作用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三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2: 结合学思之窗思考:如何评价 这一政策 对这一政策有何认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意义
农业 余粮收集制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 立工农联盟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矛盾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 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 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 通和商品交换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 给制度 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特点: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Q13: 主要内容是什么 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的主要特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 — 1928)
点是什么
2、内容
Q14: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什么 作用 对这一政策有什么认识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 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 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 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 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 拐杖走动了!”
—— 《大国崛起 · 苏联》
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 探索了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 探索与创新,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被许多社 会主义国家借鉴。
亿普特
50
44.24
40-39.39
30 23.13
20-
10-
0
1913 1921 19231925 年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认识: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 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 — 1928)
34.55
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1922-1991)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 — 1928)
,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 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 立 无 援,国内工 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 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 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 力和人力完成。”
—— 《大国崛起 · 苏联》
●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 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 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 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 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 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外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与包围
Q15: 斯大林模式在什么情况下实
施的
三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内部:苏联工农业基础落后
(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 — 1953)
1、 背 景 :
1928-1932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产值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1)“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
斯大林:意为“钢铁 般的人”1924年列 宁逝世后,斯大林 开始领导苏联的社 会主义建设。
三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6: 斯大林(苏联)模式如何建立
(2) “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 (1927)
(3)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 — 1953)
2、措施:
三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7: 斯大林模式有什么特点
(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 — 1953)
4、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5、特征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思想上: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盛行。
“慈父”、"伟大领袖”、“伟大统帅”、“全人类的解放者”、"全球被 迫压者的救星”、"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伟大舵手“”.……
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材料3: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 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材料4: ——斯塔夫里阿诺斯 15 59 材料5: 中 丁 业 业 T k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 斤 )
肉类人均产量(公
斤 )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材料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 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 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1953)
6、影响
材料1: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8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
影响
②为取得卫国战胜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
际声誉。
消 极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
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6、 影响
◎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
积极:①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三 、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
(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 — 1953)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 余粮收集制
全盘集体化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 一律收归国有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
直接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 商品买卖
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 调拨、计划供应
分配 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资制(平均主义)
特点 用行政手段控制 社会经济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归纳比较】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 苏 联 模 式 ”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 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 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 化 了 。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学习拓展P96
Q19:
2、 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关注农轻重比例。
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 — 1953)
1、 经验
三、探索实践——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Q1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
经济: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
政治:社会矛 盾日益尖锐
阶级:工人阶级 壮大并建立政党
理论:列宁 主义形成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苏联模式
十月革命:最终胜利
四月提纲: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实践
知识小结
二 月 革 命 : 推 翻 沙 皇
1848《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到科学
1871年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的第一 次伟大实践
理论到实践
1917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指导的第一 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理想到现实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国到多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