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 课件(25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 课件(25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新课导入: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学习目标
破茧重生
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材料一: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
材料二: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摘自部编版八下历史·相关史事
②人民公社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材料三: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这个村处在半山腰,土地荒薄,老百姓“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元,每天平均收入只有七分九厘钱,而且这还是实物折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全年没有一分钱现金收入。家产在30元以下的有13户,这些家庭除去一张木床、一张破席、一床烂被和锅碗筷,便一无所有了。
③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难。
1.背景:
2.目的: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那时的凤阳县小岗村,是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条件十分艰苦。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契约
小岗村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名词释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问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问题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问题三:什么是农民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承包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责任
利益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4.形式: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名词释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问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问题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问题三:什么是农民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权:土地的使用权
(而没有所有权)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4.形式: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成果如何?
结果: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1980年产粮 5.02亿
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
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
公斤
小岗村第一个丰收年
第一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还首次交上了公粮,还清了20多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1983年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材料一: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1980年产粮 5.02 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 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 亿公斤
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影响: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材料三: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从1957年到1978年21年增长的粮食。
——摘自杨继绳《邓小平时代》
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影响: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知名的乡镇企业?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壹 破茧重生---农村生产关系的解放之路
时间
内容形式
土地 归属
影响
启示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0---1952
1953---1956
1958---1978
1978年开始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大二公”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户使用(包干到户)
农民所有
(私)
集体所有
(公)
集体所有
(公)
集体所有
(公)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利)
提高生产力(利)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弊)
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利)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合作探究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有过哪几次调整?
ADD YOUR TITLE HERE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去。”
激活细胞
企业自主权与城市经济转型
困境1:农民A,今年大丰收。富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想要拿到市场交易。卖给国有企业,价格太低;当街售卖被城管抓;想去租店,政府官员回复不租铺面给私人;
困境2:1984年上海天气非常热,企业B申请增加风扇、鼓风机的产量,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最后盖完章,夏天已经过去了。
困境3:国有钢铁公司C有100名员工,却发现一季度产量只有预期的30%中,第二季度增加50名员工,产量依然只有35%。
思考:以下困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单一公有制,禁止私有交易
原因: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性
原因:大锅饭,平均分配,挫伤积极性
贰 激活细胞---企业自主权与城市经济转型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84年10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时间:
2.内容:
所有制形式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贰 激活细胞---企业自主权与城市经济转型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
国家
企业
工人
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
给企业松绑
按劳分配
4.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6.结果:
我国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贰 激活细胞---企业自主权与城市经济转型
破立并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构建
1.背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界的争锋也从未停止……
包产到户姓“社”VS 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姓“社”VS 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VS 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VS 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姓“社”还

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
邓小平南方谈话指明方向
叁 破立并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构建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1992年
1993年
21世纪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
(有形的手)
市场调节
(无形的手)
特点: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提出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叁 破立并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构建
3.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琳琅满目的商品
全国通用肉票
全国通用布票
票证时代退出历史舞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叁 破立并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构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农村生产力大解放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农村改革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城市改革开始
单一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
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吃“大锅饭”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78
1984
1993
1983
1992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1950年以来,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从根本上是为了( )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下图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构成变化的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C
3.下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4.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的变化,该变化( )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50年代 老黄牛 努力工作、踏实肯干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A.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B.始终以基层工人或农民为主
C.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A
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