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课件(共22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课件(共22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感受宋代的经济繁盛之景。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发展表现,理解生产技术的进步、各族间的交流等因素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知道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匠艺精进绽华光:手工业的兴盛

农田拓新促丰饶:农业的发展


商衢熙攘显昌盛:商业的繁荣
南迁经济新画卷:经济重心南移
农田拓新促丰饶--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材料二:从西汉到北宋时期的人口变化图
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④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宋代《耕获图》
牛耕
灌溉
插秧
收获
扬场
入仓
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壹·农田拓新促丰饶--农业的发展
1.背景
农业 粮食作物
技术
经济作物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
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秧马、复种
宋元时期,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
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壹·农田拓新促丰饶--农业的发展
结合教材64-65页内容,完成宋元时农业发展表现。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具有成熟早、耐旱、适应性强等特点,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秧马是一种用于水稻种植的传统农具,主要用于插秧和拔秧,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供一人骑坐,北宋时期大量使用。
2.表现
“苏湖(常)熟,天下足”
变化:①截弯取直 ,航程缩短。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的航程, 元朝对运河进行了截弯取直, 不再通过洛阳。
②功能变化 :隋朝大运河除了运输外,还满足皇帝旅游需求。元朝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运输,尤其是将南方粮食运到北方。
隋朝运河示意图
元朝运河示意图
时间
目的
河运
海运
忽必烈统治时期
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会通河和通惠河
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
壹·农田拓新促丰饶--农业的发展
2.表现
想一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有哪些变化?
匠艺精进绽华光
--手工业的兴盛

结合教材66页内容,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纺织业发展的表现
北宋 丝织业
南宋 棉纺织业
元朝
南方的丝织业发展速度超过 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
海南岛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 江。
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将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改进棉纺织工具,提高了棉布的质量和印染工艺水平。她对棉纺织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松江从事棉布生产的有1000多户,织出的“乌泥泾被”远近畅销。
贰·匠艺精进绽华光--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手工业 制瓷业 宋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鸡冠壶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
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
青花瓷代表了元朝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2.制瓷业
贰·匠艺精进绽华光--手工业的兴盛
结合教材66页内容,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制瓷业发展的表现
宋 代 五 大 官 窑
(汝哥定军(钧)官)
宋代瓷器以五大名窑所产瓷器质量最优。其中,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制白瓷为 主,产品装饰有印花、刻花等;汝窑在河南宝丰,主要烧制宫廷用瓷,瓷胎薄而坚细, 釉多呈天青色,而且青中带蓝;哥窑主要烧制青瓷,釉面上分布着大小纹片;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浙江杭州,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釉色青中带红称“钧红”,有的釉色呈紫色“钧紫”。
手工业 矿治业 北 宋


西夏
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
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剑锋利无比。
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
瓜州榆林窟第3窟风箱与冶铁图
北宋煤开采
贰·匠艺精进绽华光--手工业的兴盛
3.冶铁业
结合教材67页内容,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北宋大晟编钟
辽朝鎏金马镫
西夏宝剑
手工业 造船业 宋 代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宋朝时,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贰·匠艺精进绽华光--手工业的兴盛
4.造船业
结合教材67页内容,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造船业发展的表现
开封
广州
泉州
明州
这艘南宋海船于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 出土时,海船残存长24.2米、宽9.15米。宋代海船设置水密隔舱,增加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一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楼船战船(复原模型)
商衢熙攘显昌盛--商业的繁荣

1.商业城市
2.商业活动
3.纸币的出现
4.文化生活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
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
小组合作:归纳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完善表格。
①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②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③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草市),城市和乡村交通要道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市镇)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④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叁·商衢熙攘显昌盛--商业的繁荣
宋元时期东西方 人口对比(人) 城市 人口
伦敦 2万
巴黎 4万
威尼斯 10万
开封 140万
临安 124万
大都 110万
1.商业城市
2.商业活动
3.纸币的出现
4.市民生活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
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
①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②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③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草市),城市和乡村交通要道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市镇)
④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瓦子、勾栏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叁·商衢熙攘显昌盛--商业的繁荣
小组合作:归纳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完善表格。
南迁经济新画卷
--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重心在北方
唐中后:开始南移
南宋:完成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范祖禹传》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肆·南迁经济新画卷--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③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技进步。
⑤要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积极政策,坚持对外开放。
⑥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拓展延伸
辽宋夏金元时
期经济的繁荣
农业
的发展
原因:
表现:
运河:
生产技术革新和推广;北方人民南迁,带去
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水稻等粮食作物增产;经济作物推广
手工业
的兴盛
纺织业:制瓷中心
造船业:
商业
的繁荣
城市
发展: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打破坊市制,早市、夜市
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元代纸币
货币发展:
南宋时南移完成
粮食运输与海运航线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最早的船坞;配备指南针
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
经济重心南移:
课堂小结
1.北宋时,苏轼曾写道:“余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佝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由此可见,“秧马”的使用有利于( )
A.普及小麦种植 B.形成养马习俗
C.增强垦荒能力 D.提高劳动效率
D
课堂练习
2.《全球通史》谈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
C
3.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
A.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
C.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
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