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七下历史第9课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9课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嘿,远方来的朋友,欢迎穿越到咱们辽宋夏金元时期!这时候可热闹啦,既有繁华热闹的大宋街市,也有骁勇善战的辽和西夏。快随我来,一起去看看这时代的风云变幻,体验别样的烟火与纷争!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习目标
1. 唯物史观:探究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原因,认识政治格局受经济、军事、民族等多种因素影响,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政权兴衰作用,如北宋经济繁荣却军事积弱,辽、西夏军事强盛但经济发展有差异,背后是生产方式和资源分配等因素。
2. 时空观念:借助地图、时间轴,明确辽、西夏、北宋的地理位置与存在时间,了解其疆域变迁,如辽在北方崛起,控制草原与部分农耕区,北宋占据中原和南方,西夏据西北,直观把握政权并立时空特征。
3. 史料实证:研读盟约、贸易往来等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民族政权间交流碰撞,如澶渊之盟后宋辽互市,用史料论证民族融合推动历史发展。
4. 历史解释:分析三国和战,如宋夏和议影响,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能力。
5. 家国情怀:认识各政权是中华民族历史部分,增强民族认同与自豪感。
目录
mu
lu
探寻神秘民族
辽与西夏的建立
01
解锁百年纠葛
辽与北宋的和战
02
见证银夏凤云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03

探寻神秘民族
辽与西夏的建立


壹 探寻神秘民族---辽与西夏的建立
1.契丹族的兴起
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概括契丹族兴起的过程。
隋唐时期
唐朝末年
9世纪后期
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逐渐开始农耕生活,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
916年
契丹政权建立
2.辽的建立
壹 探寻神秘民族---辽与西夏的建立
政权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措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
辽(契丹)
契丹族
916年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
材料反映了辽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路?
材料研读: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因俗而治
阅读教材,概括辽建立的基本情况。
壹 探寻神秘民族---辽与西夏的建立
3.党项族族的兴起
阅读教材,概括党项族兴起的过程。
起源
发展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后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封为节度使,赐姓李。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元昊
西夏王陵遗址
政权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措施 西夏
1038年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①政治: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经济: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文化:创制西夏文字。
壹 探寻神秘民族---辽与西夏的建立
4.西夏的建立
党项族
元昊
西夏文契约
西夏符牌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阅读教材,概括西夏建立的基本情况。
归纳辽和西夏有哪些相同的统治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壹 探寻神秘民族---辽与西夏的建立
仿效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辽和西夏在政治制度上模仿唐宋政治制度,包括官制、法律等方面,以适应其统治的需要。
发展经济:辽和西夏都采取了发展生产,促进农牧业经济的措施。
创制文字:为了记录历史和便于行政管理,辽和西夏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起到了发展文化和巩固政权的作用。
壹 探寻神秘民族---辽与西夏的建立
政权 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临潢府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开封(东京)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党项族
兴庆府
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

解锁百年纠葛
辽与北宋的和战


识读地图和史料,并结合教材P50,指出辽与北宋矛盾的原因。
燕云十六州
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苦于力量不足,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长驱直入,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石敬瑭比辽太宗年长十岁,却称辽太宗为“父皇帝”,他自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辽太宗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实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贰 解锁百年纠葛---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梳理辽与北宋和战史实。
贰 解锁百年纠葛---辽与北宋的和战
2.和战
宋太祖晚期
保持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攻辽失败
对辽防御
宋真宗
1004 澶州之战
1005 宋辽议和





贰 见证银夏凤云---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3.澶渊之盟
和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澶渊之盟
1005年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阅读教材51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积极:①使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②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消极:①宋每年给辽钱物,增加了老百姓负担。 ②对北宋来说是屈辱。

见证银夏凤云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叁 见证银夏凤---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概况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战争中,西夏屡屡获胜,为何最终选择与北宋议和?
原因: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议和
时间
内容
影响
公元1044年,庆历和议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消极:增加北宋财政负担。
积极:宋夏关系较为稳定。
“宋夏合约”
1.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
2.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
3.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阅读教材51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的反映了其“妥协与怀柔”的政策,既反映了其在军事上的相对弱势,也体现了其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稳定的智慧。
叁 见证银夏凤---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民族关系?
辽建立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金灭辽
西夏归附北宋
西夏独立,
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
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和:78年
战:6年
战:45年
和:120年
916年
960年
1005年
1125年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叁 见证银夏凤---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课堂小结

北宋
西夏
民族: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辽太宗时,契丹占领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与辽保持 关系
宋太宗时期,两次攻辽失败,被迫采取 政策。
1004年,辽攻宋,打到 城下
力劝 亲征,打退辽军
1005年,宋辽议和,订
双方皇帝兄弟相称,宋给辽岁币
元昊称帝后攻宋
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
汉族
赵匡胤
960年
东京(开封)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916年
上京
党项族
元昊
1038年
兴庆府
燕云十六州
友好
防御
澶州
寇准
宋真宗
澶渊之盟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





课堂练习
1.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中的货币样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注重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D.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2. 《天龙八部》通过对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中所述的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经济格局变化 D.政权频繁更迭
D
B
课堂练习
3.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种现象( )
A.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辽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重文轻武,相对稳定 B.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C.战乱时有发生,民族交融不断 D.政权并立,以和为主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 年,40余年 100 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 年,不到10年 100 多年
B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