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神童诗》宋 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退将诗》宋 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崇文抑武问题:这两首诗歌描绘了宋朝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读书而不愿意从军?这跟宋朝的统治有什么关系??新课导入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习目标唯物史观: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理解政治制度变革和当时经济、社会状况的关联,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利用史籍、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提取北宋政治相关信息,论证北宋统治特点,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北宋政治措施的利弊,从多视角分析历史现象,客观表达观点。 家国情怀:通过讲述北宋时期有志之士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如范仲淹等改革派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时 间:·建立者:·都 城:·事 件:朝代知识小卡片(北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观看《陈桥兵变》视频,归纳北宋的建立情况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观察地图,你认为宋太祖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北方南方辽国、北汉割据政权阅读教材44页内容,思考北宋在统一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方针。影响: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的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北宋的统一比较唐朝、五代十国以及北宋时期的疆域图,从中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疆域相较于唐朝时期大大缩小了,同时周边民族政权并立,仅是局部的统一。贰·中央集权的加强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贰·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1.背景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010203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将领士兵驻地1驻地2驻地3将3将1将3皇帝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措施有何影响?贰·中央集权的加强2.军事措施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积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消极:削弱军队战斗力。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课文和材料,谈谈赵匡胤采用什么办法削弱宰相权利?其目的是?材料一: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①增设多个副宰相②设立多重机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贰·中央集权的加强3.政治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作用:宋太祖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何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影响地方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贰·中央集权的加强3.政治措施涉及地方的一切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能生效。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01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02这些措施有何影响?宋太祖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贰·中央集权的加强4.经济措施积极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1.目的2.表现01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0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贰·中央集权的加强5.文化教育措施宋朝时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结合材料和教材46页内容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带来的影响?材料二: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材料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文集》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积极:②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积极:①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①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消极②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增加财政支出。贰·中央集权的加强5.文化教育措施主要措施 积极影响军事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统兵权与发兵权分离;③定期换防。政治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相权。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 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文教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加强了君权。③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④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归纳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什么影响 ⑤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贰·中央集权的加强6.影响叁·王安石变法北宋初期,四川地区的土地多被官僚、豪强霸占,百姓生活艰难。政府在这里设置专管茶、盐、布帛的机构,垄断经营,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宋太宗即位后,四川地区天灾频仍,民不聊生。993年,茶农王小波发动起义,宣告“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后来,王小波战死,他的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995年,起义军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后来,起义军被镇压。相关史事阅读相关史事,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北宋改革的原因。叁·王安石变法1.背景内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民起义不断。外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阅读学史崇德,了解范仲淹的事迹,感受他的高尚情怀。学史崇德范仲淹为官兴国利民,颇有政绩。他在泰州西溪任职时,率众筑数百里捍海长堤,人称“范公堤”。在江淮大旱时,他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宋夏开战后,他负责防御西夏,边防得以巩固。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又在宋仁宗支持下,积极推行新政。范仲淹晚年所著《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影响深远。江苏苏州天平山先忧后乐牌坊叁·王安石变法人物扫描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宋仁宗朝中进士,后历任知县、知州等官职,政绩显著。面对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力主改革政治,曾上万言书。在变法推行过程中,王安石遭到种种非议,他说:“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新法推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相,后辞官隐居,病卒。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1021—1086)阅读人物扫描,了解王安石生平。叁·王安石变法目的时间、人物涉及领域主要措施成效结果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加强叁·王安石变法阅读课本第47页第一自然段,归纳王安石变法的概况。2.概况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经济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方田 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王安石变法措施举例阅读王安石变法措施举例,结合措施举例说说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叁·王安石变法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变法过程中执行存在问题,一些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加重农民负担。梳理中国古代史的改革变法,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北魏北宋王安石变法叁·王安石变法①改革要讲究策略,协调好与守旧势力的关系;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充满曲折与艰辛。③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北宋的政治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方针:崇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控制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政治:在中央,加强君权,分割相权在地方,分散和削弱地方官的权力文教: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影响北宋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稳定政权,但埋下若干隐患,出现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变法失败建立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措施课堂小结2.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D1.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提高了文官的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D课堂练习3.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方针是( )A.休养生息方针 B.文化专制方针C.崇文抑武方针 D.闭关自守方针4.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CB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