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民族: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民族关系: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指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国家关系: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1971年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礼宾图》,画面反映其迁葬典礼上鸿胪寺官员接待国内少数民族使者和外国使节的场景。此画对人物神韵及心理表现极其生动、准确,三位唐朝官员,雍容儒雅,气宇轩昂,充满自信。唐朝鸿胪寺官员东罗马帝国使节新罗(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使者西方使者身体前倾,眉头微蹙,内心的焦急不安流露于脸部。东亚使者虽也着急,但举止沉稳表情含蓄。华夏族: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改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认识下我们这个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汉族:汉朝建立后,汉朝国人都称为“汉人”。到了五胡十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这些汉人仍为“汉人”。唐朝改称“唐人”。元朝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来又把“南人”并入“汉人”,“汉”就慢慢成为汉民族的族称了公元前221年220年581年907年960年1368年1840年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外交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时空坐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氐乌桓夫余(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1.少数民族的分布:2.政策:(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等(3)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汉初和亲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除保证了和平的边疆关系外,也大大推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血缘的融会。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之战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裂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破北匈奴之战刻铭燕然山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二)汉朝: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2.地方:《燕然山铭》(1)北方:匈奴 和平和亲政策、武力打击分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西北②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监领东北乌桓、鲜卑各部护乌桓校尉①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③推行屯戍政策:设屯田官,分移民民屯和军屯,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3)东北:汉武帝设“护乌桓校尉”(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入侵,巩固边防;②有利于促进边疆开发;③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④有利于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用【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思考: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1) 汉朝边疆政策的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2) 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 民族迁徙匈奴、羯、氐、羌、鲜卑(2)少数民族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民族融合北民南迁 共同开发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推动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1、北方:2、南方:(三)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思考:根据图片和P63的【历史纵横】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汉化政策共同开发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四)隋朝1、中央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名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地方管理:(1)发动战争:北部西部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2)行册封:册封岭南地区百越女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3)加强交流: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台湾)。(4)设机构: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出生于:南北朝时代岭南一个俚人大首领的家庭。结婚:公元535年,大约20岁的冼夫人嫁给汉族高凉太守冯宝。征战海南:南朝梁武帝时,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与丈夫冯宝统率大军下海南,建置崖州,使海南重新隶属中央政权直接管辖。晚年:隋朝建立后,(七十多岁)率兵护卫隋朝派来安抚岭南的官员裴矩巡抚各州,使俚人地区归附隋朝。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准许开幕府,设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开封建社会女子统领地方军政的先河。南越女神:冼夫人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五)唐朝的边疆管理▲ 唐朝前期边疆各族政权分布形势图回纥突厥吐蕃南诏渤海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唐南诏北西北东北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加封南诏诸王,遣子弟入唐学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多次会盟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怀仁可汗”1、开明的民族政策: 和亲、册封、会盟吐蕃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南方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护府与都督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2、管理——设置机构(1)中央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2)地方机构:①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②大都护府下设都督府,羁縻府州,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因俗而治)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分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羁縻州的长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朝廷则颁发印信予以确认。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统领原先的部众,自理内部事务,依照本族习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预。特点:①因俗而治: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置州县,分级管理;②以夷制夷: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作用:①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②有利于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3)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六)宋朝(960-1127-1279)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六)宋朝(960-1127-1279)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长期并立。2、吸收: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南北面官仿宋建制澶渊之盟榷场贸易绍兴和议庆历和议沿袭唐宋制度3、交融:战争、和议、贸易(榷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七)元朝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八思巴与忽必烈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西藏:设宣政院,代中央管佛教和藏族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2、边疆治理: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八)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材料: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明史·职官志》提督四夷馆隶属于太常寺,与礼部、鸿胪寺均靠近正阳门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修筑长城:在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3.互市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明朝修筑长城并设置“九边”军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破坏,但同时又在“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因此,长城内外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隔断,各民族同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4)西藏:①敕封西藏僧俗领袖“王”“法王”②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③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4.边疆管辖:东北: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1)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2)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设土司(3)西南:设土司世袭任职,统领部属,进贡土物,接受调兵。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长城作用材料: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1)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2)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2.地方:(1)西北: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乾隆称赞满蒙联姻(三)清朝1.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疆域的奠定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册封达赖班禅设立办事大臣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乾隆称赞满蒙联姻(2)西南西藏:①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②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加强管理藏区事务。③金瓶掣签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3)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册封达赖班禅设立办事大臣改土归流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乾隆称赞满蒙联姻2.地方:(4)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清世宗实录》,卷86 雍正七年九月癸未材料三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材料二思考:明清时期对于历代边疆治理的办法有何“继承”,又有何“创新”?因俗而治注重儒学教化消除“华夷中外”之分,重视“华夷一体”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明太祖实录》卷2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壬申材料一古代民族交往方式1、政治隶属:①进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②设置机构(郡县或者羁縻性质):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2、经济往来:宋代榷场,明朝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3、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4、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5、和亲、会盟、和议:①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②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6、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知识拓展】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诠释中国古代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先秦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材料1:《左传》中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材料2:《史记·赵世家》记载了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的传说:“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二)秦汉时期1.陆路:甘英出使大秦张骞通使西域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①西汉开辟了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凿空西域。②97年东汉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三)隋唐时期:1、背景:(1)隋朝:①造纸术等技术西传到阿拉伯地区。②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把唐朝文化带到日本。2、概况:①国家统一②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③文化繁荣,科技先进④开放的对外政策⑤交通发达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王子来到中国(2)唐朝:(3)唐朝外交的特点:范围广、领域全,同亚洲国家交往最为密切;形式多样;影响巨大,形成中华文化圈。③(四)宋朝:1、背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1)特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四)宋朝时期【历史解释】结合地图并结合教材,分析宋代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其原因。1.特点(1)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2)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原因:(1)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3)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4)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5)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材料: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他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意]雅各《光明之城》(五)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1、特点: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大清王朝的天下秩序(六)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封闭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2、朝贡体系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③政府垄断、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④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⑤崇尚睦邻友好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瓦解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一处对外通商(2)原因①根本:自然经济的封闭性②直接:防范沿海人民和外夷勾结,维护封建统治③思想: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的盲目自大(3)评价:①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隔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②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最终无法阻挡侵略(4)认识:一个国家要向富强就必须顺应潮流,对外开放3、闭关政策:4、明朝对外关系:①郑和下西洋;②海禁;③倭寇骚扰东南,戚继光抗倭取胜;④西方殖民者入侵(明朝中后期):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门的居住权,荷兰和西班牙侵占台湾。5、清朝对外:(1)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第一个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朝乾隆皇帝认为天朝地大物博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2.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汉隋唐宋元明清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陆海①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东汉时期,倭国(日本)派使臣来朝。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③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①隋朝: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②唐朝:日本频繁向唐朝派遣唐使,交流频繁北方陆路交通阻隔①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实行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慢慢转型。①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②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代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表现 影响先秦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郑和下西洋;海禁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海陆都很通畅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海路渐趋发达秦 汉隋 唐宋元明清近代以来奠基发展巩固延续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一、汇聚二、辐射力:政治之汇聚——制度一体源:经济之汇聚——经济互利形:文化之汇聚——胡汉互鉴势:疆域之汇聚——民心聚合多元民族汇聚一体陆上丝绸之路:和睦四邻海上丝绸之路:接轨世界多元文明辐射发展互动交织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