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课程标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材料: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这一举措实际上肯定了村社作为基层政治实体的地位!
(一)古希腊时期(奴隶社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公民身份识别牌(现存于雅典古集市博物馆)
古希腊一种以地域来划分的生产组织。在古雅典民主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村社改革的措施来打破血缘而确定地域关系,期中克里斯提尼统治时期的雅典曾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受到克里斯提尼行政区域管理改革的影响,村民的部落血缘观念渐渐淡薄,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部落逐渐被村社行政区划代替。
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一)古希腊时期(奴隶社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封建社会):
(1)庄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1、实质:
2、表现:
(2)城市:10-11世纪,西欧城市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发挥重要作用。
基层组织:庄园
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
管理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1)庄园: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封建社会):
特点: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作为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买。
(2)城 市:
背景: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经过与国王、领主的斗争(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基层组织:行会与商会; 管理者:行会与商会的上层分子
管理职责: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行会和商会】
为了对付封建主的侵扰,保护辛苦学得的手艺免遭逃亡农奴的竞争,捍卫同行业者的共同利益,也为了垄断本行业生产和经营,避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组成特殊的团体——行会
为了确保商业贸易的独占权和其他权益,城市商人也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团体——商人公会,简称商会,商会在规范城市商品交易、防止无序的恶性竞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特许状——城市自治的权力来源
在西欧封建社会,城市不是脱离于政治制度之外独立的异己力量。特许状的授予是一种法律行为,国王或领主的特许状不是无偿的,大多需要城市以金钱赎买。通过特许状,城市获得了小到人身和财产自由、赋税限制和减免权力,大到城市行政、司法和财政自治权。国王或领主则相应得到城市承担军事义务、财政帮助以及宣誓效忠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特许状又被称为“封建权利的转让书”。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瓦解作用。
阶级:市民阶层兴起与壮大(资产阶级前身),冲击封建贵族。
思想文化:世俗文化与教育兴起,兴办大学,培养人才,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政治:城市与国王结盟,有利于王权加强,国家统一。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封建制度解体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的影响: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①基督教伦理教化;
②教区制度(地区教会);
③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⑤兴办学校,保存文化。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封建社会
出 生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临 终
由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以求灵魂能够升入天堂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
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2)城 市
基层组织:庄园
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
管理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背景: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经过与国王、领主的斗争(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基层组织:行会与商会
管理者:行会与商会的上层分子
管理职责:把持城市政权;行驶城市治理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①基督教伦理教化;
②教区制度(地区教会);
③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⑤兴办学校,保存文化。
1、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1)庄 园
教 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2、表现:
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资本主义社会):
1、背景:
(1)政治:
②教会权力被排除,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模式的逐渐建立,国家把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2)经济:
②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不断增多,行会治理模式被打破;
(3)历史因素:
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产生,中央集权加强;
①工业革命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庄园逐渐解体,工业城市的出现,城市自治权扩大;
③传统的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时期 表现 特点
英国 1835年 确立:继承地方自治传统基础上,英国颁布法律《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基层单位:自治市镇 自治权力: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自治传统浓厚
美国 建国后 传统: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基层单位: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自治权力: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自治传统浓厚
法国 大革命后 建立:法国大革命后;基层单位: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自治权力: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中央集权影响大
(1)工业革命前,各国自治市镇或乡镇: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资本主义社会):
2、表现:
2、近代工业革命后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表现: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成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
1、原因:
①各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
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增多。
③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3、发展历程:
(1)二战后,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2)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的同时,社区承担了更多政府的功能,更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
①政府不再直接干涉社区事务,居民的自我管理;
②提供公共服务;
③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事务的决策
3、社区功能:
生活服务
社区游乐园
社区图书馆
社区医院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社区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
4、特点:
①背景:基层治理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体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②主体: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组织、公众、志愿者等),各国人民、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在实现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③实质:基层治理以基层自治为主要特点,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基层自主权逐渐扩大;
④历程: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社区职能扩大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⑤方式: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区逐渐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⑥趋势:引进企业管理方法,立法规范和保障基层自治。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5、作用:①提高生活品质与质量;
②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③缓和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
据统计,宗教改革前至少有110座养育院和2000多家施物所归教会所有,在这些场所接受救济的贫民有近9万人,费用占教会收入的1/3。
——彭迪先《世界经济史纲》
材料2:林里吉斯圣三一行会规定:当会员陷于贫困时,有权利从行会的收益中获取生活救济。获取的多少则要视情况而定。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
材料3:中世纪的庄园对贫困佃农的救济,包括为寡妇和幼子谋生,对孤儿提供监护和救助。另社会举办的慈善活动,其善款多用来修建医院,修缮道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此外也会为穷人提供食物,帮助少女完婚或进入宗教,帮助儿童上学或学工。英国王室、贵族和富商也经常通过宴会、酒会的形式来资助贫民,帮助其维持生计。 ——《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生活》
中世纪时期西方社会救助机构:教会救助、行会救助、封建庄园救助等。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世纪时期——西方社会救济保障的起源
特点:救济的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等。
(二)现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时间 原因 发展历程
二 战 前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劳工和资本家的矛盾突显; ②社会救济制度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建立。
二 战 后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③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和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力图避免因贫困引发社会危机;④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需要。 ⑤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和借鉴。 ①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②北欧瑞典、挪威及法国、加拿大等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圈地运动的发展,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农民在丧失土地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农民流入城市,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在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济贫法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1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英国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影响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特点:
①立法保障;②政府是主要推动者;③政府设置救济机构,以教区为济贫单位;④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⑤济贫办法因人而异,多样化;⑥带有强制及惩戒色彩,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 ⑦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相结合。
2、影响:
(1)进步性:①新济贫法把救济和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和贫民的生活困难,缓和社会矛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②确立济贫法的基本原则,为后世提供借鉴;
(2)局限性:①新济贫法其中部分内容是“残忍”的,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②救济范围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英国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影响
1945-1948年,政府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补助金和儿童教育补助金,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给补助金,对寡妇和老年人予以养老金和丧葬补助金,当时,按规定领取上述补助金的投保人数达2300多万人。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提高了中学毕业年龄,对满11岁的儿童实施免费中等教育,并享受补助或免费午餐;增加了大学奖学金,并营造公寓住宅,以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以“福利国家”为特征的社会改革在北欧五国内各具特色,其中瑞典最具代表性。1946年,瑞典议会通过基本退休金法案,规定凡67岁(后改为65岁)以上公民均可按月领取退休金,数额为退休前15个最高收入年份平均数的60%……全民医保开始于1955年,内容主要有医药保证和病休津贴、婴孩、病孩家长津贴等……高等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并提供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无息)……此外,国家还兴办养老院、提供家庭服务等各项社会服务。瑞典的福利国家政策比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系统完备,福利水平高,受益面广,社会效果显著,被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立法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2、普遍性:面向符合规定的全体社会成员;
3、福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4、社会公平性:不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
5、基本保障性: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互济性。社保基金向全社会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救助被保障对象。
积极作用:①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容易助长懒惰行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建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苏联:
1977年,苏联实行全民保险制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规。
(2)发展:
①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制度,且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②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③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2014年2月,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6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作用:日趋健全的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现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现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五保”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的社会意义
内容:意义: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弘扬爱老敬老扶残助孤的社会主义风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