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22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共报名298450人,其中中共郑州市委政法委员会,计划招2人,实际报考2378人,竞争比达1189:1。第二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文官的选拔与管理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选官制度输送人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官员01020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目录CONTENTS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选拔标准:血缘影响:(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积极: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保证了贵族世代效忠王朝,稳定了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2.春秋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或依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史记·商君列传》思考: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途径:荐举、军功;标准:才能、军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1)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地主阶级兴起;(2)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3)诸侯争霸图强,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尚贤思想兴起。荐举制功劳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是一种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以法为教”是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以吏为师”是指向官吏学习法律而为官的制度影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造成文化专制。◎韩非◎李斯①目的:控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③实质: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④结果:选官标准:法律选官途径: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朝(1)标准:①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2)方式: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3)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察举制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汉:察举制与士大夫群体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1、如何理解从文法吏到察举制的发展趋势?选拔标准从看重才干到德才兼备,标准更为全面;标志着主流意识形态从法家向儒家转变。2、结合导言,在当时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察举制仍然存在哪些局限性?选拔缺乏客观标准,容易被地方官员或大族利用。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评价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三: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局限: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局限: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4.汉朝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5.魏晋南北朝材料一: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魏志·陈群传》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材料二: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通典》魏晋南北朝时成了主要的选官制度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平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知识拓展】:春秋战国以来,贵族制度逐渐崩溃,以致到西汉初期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但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士族逐渐成为新的贵族势力,一直到唐朝末年,士族贵族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6.隋唐——明清科举制(1)背景:①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创立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②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崛起,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积极要求参政。(2)方式: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①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③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王家范《大学中国史》吏部选官标准: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书(书法遒美)判(文字表达)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宋朝隋唐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1313年,元朝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仍时断时续,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明清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实现南北卷制度;1905年废除(4) 发展历程: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武则天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6.隋唐-明清——科举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宋朝完善材料1: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材料2: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史·宋代卷上》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 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 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10%和 35%。材料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看待:①南北分卷制度出现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社会现实②南北分卷制度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调动北方士人读书积极性,巩固统治,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为后世借鉴(沿用)。③违背公平公正原则,限制南方士人及第机会。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材料四: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五:(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六:“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5) 影响:【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6.隋唐-明清——科举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官员选拔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特点 演变趋势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荐举功劳制 才能、军功 军功大小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汉代 察举制 品德、才学 举荐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明清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门第趋势:①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④选官基础: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考满与考察考满:依年限分为“初考”“再考”和“通考”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流于形式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接受考核巡察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四善二十七最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明朝清朝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县郡中央上计制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府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也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1.秦汉考核内容:土地人口,财政收支,社会治安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2.魏晋南北朝尚书、侍中考课、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曰进视唯允;以考谠言;四曰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曰刑法,以考典刑。——《王昶考课事》评价: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3.隋唐考核部门 尚书省的吏部考核方式 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考核标准 品德、才能考核结果 分九等,确定官员升降四善德慎公勤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儒林传》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4.宋代: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宋代定期勘验官员已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5.明清升迁降调依据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四格:守、才、政、年四个方面 (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八法: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考满考察明朝考核清朝:考课制度京察大计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罢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考核标准:四格八法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 , 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材料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辩证积极一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局限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启示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发展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发展趋势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2、考核重德尚能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4、监察官员介入考核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御史大夫 监御史汉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两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元朝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清朝 都察院、科道合一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特点:逐渐制度化 、专职化、体系化、约下不约上。1.秦汉⑴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秦朝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⑵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影响 前期 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 后期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刺史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监察官“位卑权重”;代表中央,定期巡视;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3.隋唐(1)中央:(2)地方: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台巡御史中央:监察区(道):州:监御史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4.宋代中央监察谏院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中央: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中央 监察通判四监司评价:提高了监察权的地位,完善了中国古代权力制约的体系。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5.元朝①中央设有御史台,②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两级地方监察机关肃政廉访司从宋朝提点刑狱司[宪司]发展而来, 名称改变意味着监察范围扩大,相当于宋朝四监司整体监察职责,常驻地方高于路—府—州—县的一级政府,同时受御史台及其外派行御史台的领导。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元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6.明清明朝:督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仍有监察百官职能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位卑权重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朝代 中央 地方秦 监御史汉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朝清朝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台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御史巡按各省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2.服务皇权。3.体系严密,垂直监察。4.以轻制重。5.监督方式多样。作用:①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②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认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尽管它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课小结】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秦汉——御史大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秦汉——上计制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四善二十七明清——考满、考察宋代——台谏合一明清——科道合一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