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材料,说一说明清初期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材料一: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皇清奏议》
材料二: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世祖实录》
材料三: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明清史料》
状况:明清初期,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萧条;
1.明清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原因:社会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明清时期,为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
材料二:鱼鳞图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
有土地兼并、隐匿现
象,下令在全国丈量
土地,编制土地清册。
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
的方圆四至,状若鱼
鳞,故称“鱼鳞图册”
明朝时期:
①允许民众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组织移民屯田;
③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
——朱元璋
2、明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增。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数据来源: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玉米
甘薯
双季稻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湖广熟,天下足”
“苏湖熟,天下足”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代继续改良】。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3、影响: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
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
品种增加
面积扩大
农业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珐琅彩、粉彩)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运用珐琅彩、仿哥釉、青花、窑变釉、斗彩等十几种施釉方法,集高低温釉、彩于一身,有“瓷母”之称。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丝绸中最高贵的。
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是皇家独有的御用丧葬物品,用藏羚羊绒、香樟绒、金线等,采用双面缂丝织就而成,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2013年被拍出1.3亿天价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问世,雍正时粉彩瓷器技术已达登峰造极。
1、明清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初(政府)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志》
规模大、人数多
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纺织图
手工业工场分工细致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的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并概括其特点
2.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①国内商业贸易: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②国际商业贸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影响:①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
②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商帮的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意义: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皇都积胜图》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
天下四聚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
【知识拓展】天下四聚——北京、苏州、汉口、佛山
姑苏繁华图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很大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想一想:清朝前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快速增长。
人口的增长

1、表现:
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一:康熙二十年……到嘉庆元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2、原因:
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环境破坏,带来社会压力
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垦荒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材料一:迪化州(乌鲁木齐)民屯垦地,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垦地二十万三千三百四亩有奇。
——《新疆图志》
材料二:北疆自乾隆时招垦,土脉膏腴,收获倍于内地。 ——《新疆图志》
3、影响:
内因:
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③商品经济活跃;
外因:④全球性经济互动(如引进推广美洲高产农作物)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思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达到了顶峰,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启示?
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注重民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课堂小结
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 ;②大力兴修水利;③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现: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雇佣关系)。
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
商业
表现:①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海外贸易繁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②大型商帮兴起:山西晋商、徽州徽商。
影响: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口增长,另一方面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手工业
人地矛盾突出
边疆开发
基础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课堂练习
D
D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A
D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