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我的姓名牌(湘美版2024年美术一年级上册)课时 1课时(40分钟) 课型 造型·表现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美版一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的基础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姓名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设计、制作,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姓名牌。教材通过呈现不同材质、造型、装饰风格的姓名牌范例,帮助学生感知姓名牌的功能与形式美,同时渗透"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本课既是学生接触立体造型的启蒙课,也为后续"我的小制作"等课程奠定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意表达,体现美术课程"以美育人"的核心价值。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6-7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但精细动作(如剪、贴)需教师指导。学生已能书写自己的姓名,但对姓名牌的设计要素(造型、色彩、装饰)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可能因担心制作不完美产生畏难情绪,需通过鼓励性评价与分层指导激发信心。此外,学生对"姓名"的文化意义(如长辈的期望)有初步感知,但需教师引导其联系生活经验,深化情感体验。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1. 审美感知:观察生活中不同造型、色彩、材质的姓名牌,能描述其"好看"的特点(如形状有趣、颜色鲜艳、有图案装饰),感知美术作品与生活用途的联系。 2. 艺术表现:能用剪、贴、画等方法,在卡纸上完成姓名牌的基础制作(包括书写姓名、装饰图案、添加挂绳),掌握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的方法。 3. 创意实践:结合个人喜好(如喜欢的动物、颜色、玩具),设计1-2个独特的装饰细节(如添加贴纸、绘制简笔画、剪出特殊形状),表达对"我的姓名牌"的个性化理解。 4. 文化理解:通过分享姓名背后的故事(如名字的由来、长辈的期望),感受姓名作为"身份标识"的文化意义,体会美术作品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作用。 1. 审美感知:通过"找一找"活动(从图片中找出3个喜欢的姓名牌并说出理由),观察学生能否用"圆的""红色""有星星"等简单词汇描述视觉特征,评价其对形式美的初步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通过"制作评价单"(包含"姓名清晰""装饰完整""工具使用安全"3项),统计学生达标情况(达标率≥85%为合格),重点关注剪、贴动作的规范性。 3. 创意实践:在展示环节,以"最有创意奖"评选(标准:有1个以上独特设计),统计学生个性化设计的数量与质量,评价其创意表达水平。 4. 文化理解:通过"姓名故事分享"环节,观察学生能否用1-2句话描述名字的由来(如"妈妈希望我快乐,所以叫乐乐"),评价其对姓名文化的初步理解。重点 掌握姓名牌的基本制作方法(书写姓名、装饰图案、添加挂绳),感知造型、色彩、装饰与功能的联系。难点 结合个人特点设计独特的装饰细节,安全、有序地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主问题 怎样让你的姓名牌既好看(美)又好用(能挂、名字清楚)?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实物:不同风格的姓名牌范例(卡通造型、几何造型、自然元素造型各2个)、学生姓名卡片(写有班级学生姓名)。 2. 教具:PPT(包含生活中的姓名牌图片、制作步骤分解图、安全提示图)、视频(30秒快速演示剪弧线方法)。 3. 材料:A4彩色卡纸(红、黄、蓝、绿)、安全剪刀、白胶、棉线(30cm/根)、贴纸(动物、水果、星星等图案)、抹布(每组2块)。 学生准备: 1. 工具:铅笔(削好)、橡皮。 2. 材料:水彩笔(6色以上)、自带1-2张喜欢的小贴纸(可选)。学习过程一、趣味导入(5分钟)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 1. 教师出示5张学生姓名卡片(遮盖照片),随机抽取1张朗读姓名,其他学生根据声音猜测是谁,猜对者获得"小耳朵奖章"。 2. 提问引导:"我们的名字很重要,是认识彼此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姓名牌,是不是能让新朋友更快记住我们?今天我们就来做——我的姓名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对"姓名"的关注,建立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探究(12分钟) (一)观察生活中的姓名牌 1. 播放PPT:展示幼儿园活动姓名牌、医院床头卡、会议桌牌、明星签名牌等图片,提问:"这些姓名牌有什么用?"(总结:方便认识、标识身份) 2. 分组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范例(4人一组,每组3个范例),任务单引导观察:"摸一摸材质(硬卡纸/塑料)、看一看形状(圆/方/动物形)、数一数装饰(贴纸/画画/亮片)。" 3. 分享交流:请2-3名学生用"我看到...的姓名牌是...形状,有...颜色,还有...装饰"句式描述,教师板书关键词:形状、颜色、装饰、挂绳(用简笔画标注)。 (二)分析"好看又好用"的要素 1. 提问主问题:"怎样让姓名牌既好看又好用?"结合范例讨论: - 好用:名字要大、清楚(展示反例:名字太小的姓名牌,学生模拟"看不清"的困惑);要有挂绳(展示无挂绳范例,学生模拟"拿不住"的麻烦)。 - 好看:形状有趣(展示兔子形、花朵形范例);颜色鲜艳(对比黑白与彩色范例,学生选择更喜欢的);有装饰(展示有贴纸和无装饰范例,学生说"哪个更漂亮")。 2. 小结:好用=名字大且清楚+有挂绳;好看=形状有趣+颜色鲜艳+有装饰。(板书:好用、好看)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与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功能与形式结合"的设计意识,为实践环节提供明确方向。 三、示范指导(8分钟) (一)分解制作步骤(PPT分步图+教师示范) 1. 第一步:选形状。对折卡纸,用铅笔在半张卡纸上画喜欢的形状(如圆形、心形、云朵形),沿轮廓剪出(教师示范剪直线/弧线,提示"剪刀尖向前,慢慢走")。 2. 第二步:写名字。在形状中间用铅笔轻轻画格子(教师用尺子示范画4个等宽格子),用水彩笔写姓名(强调"一笔一画,占满格子")。 3. 第三步:装饰。用贴纸贴在名字周围(提示"不贴在名字上"),或用水彩笔画简单图案(如星星、小花),颜色选2-3种(示范"红+黄"搭配,避免颜色太乱)。 4. 第四步:加挂绳。在姓名牌顶部用剪刀扎两个小孔(教师用尖嘴钳示范安全打孔),穿入棉线打结(提示"线留10cm,方便挂在脖子上")。 (二)安全与细节提示 1. 播放30秒视频:错误使用剪刀(刀尖朝人)、胶水涂太多(弄湿纸张)的反面案例,学生说"哪里不对",教师总结安全口诀:"剪刀尖,向前走;胶水点,不要流。" 2. 展示学生易出错点:名字太小(用放大的"小"字范例对比"大"字范例)、装饰盖住名字(用贴纸覆盖名字的反例,学生说"这样好不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步示范与安全提示,降低制作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规范意识,确保实践环节有序进行。 四、创意实践(12分钟) (一)明确任务 "请你设计一个'好看又好用'的姓名牌,形状要有趣,名字要清楚,还要有挂绳。可以参考范例,也可以自己想新形状!"(发放材料:每人1张彩色卡纸、1根棉线、贴纸若干) (二)分层指导 1. 基础层:帮助能力较弱学生完成"选形状-写名字-贴贴纸-加挂绳"基本步骤(如协助剪复杂形状、指导写名字占格)。 2. 提高层:鼓励能力较强学生尝试组合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添加简笔画(如在名字旁画喜欢的动物)、使用渐变色(示范黄+橙渐变涂色法)。 3. 全体提示:巡回指导时用"你的形状像小月亮,真有趣!""名字写得很清楚,大家一定能看清!"等语言鼓励,关注胶水使用(用抹布及时清理)、剪刀安全(提醒"用完剪刀放回桌角")。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兼顾基础技能与创意表达,同时强化安全与卫生习惯。 五、展示评价(3分钟) (一)"姓名牌小达人"展示 1. 学生将姓名牌挂在脖子上,围成"小舞台",轮流说:"大家好,我是...,我的姓名牌是...形状,我用了...颜色,装饰了...,这就是我的姓名牌!"(教师提示说2-3句话)。 2. 同伴评价:用"点赞贴"(画有大拇指)贴在最喜欢的3个姓名牌上,统计"最受欢迎奖"(获得点赞最多)、"最有创意奖"(形状/装饰最独特)、"最清楚奖"(名字最大最工整)。 (二)教师总结 "今天大家做的姓名牌又好看又好用!有的像小太阳温暖,有的像小兔子可爱,每个姓名牌都藏着你们的小创意。以后我们可以把它挂在书包上,让更多朋友认识你!"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多元评价,增强学生成就感,同时引导其关注同伴作品的优点,培养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六、小结拓展(0分钟,自然过渡) 提示学生整理工具材料("小剪刀回家,胶水盖盖好,废纸进垃圾桶"),宣布下节课将用姓名牌玩"找朋友"游戏,激发后续学习兴趣。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将做好的姓名牌挂在书包上,向家长介绍"我的姓名牌"(说清形状、颜色、装饰)。 2. 拓展作业:和家长聊一聊自己名字的故事(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用简单图画记录(可选,下节课分享)。板书 设计 我的姓名牌 好用:名字大/清楚 + 挂绳 好看:形状有趣 + 颜色鲜艳 + 装饰 (配简笔画:圆形姓名牌、心形姓名牌、云朵形姓名牌)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我的姓名牌"为主题,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整体达成教学预期,但仍有优化空间。 亮点: 1. 情境创设贴近生活:通过"猜名字游戏""挂书包展示"等活动,将美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举手率95%以上)。 2. 分层指导有效:针对动手能力差异,通过"协助剪形""示范渐变"等策略,90%学生完成基础制作,20%学生有创意突破(如设计"火箭形""猫咪形"姓名牌)。 3. 安全与习惯培养融入细节:通过口诀、视频、巡回提醒,无工具使用安全事故,85%学生能主动整理材料。 不足: 1. 创意实践时间稍短:部分学生因剪复杂形状耗时较长,装饰环节未能充分展开(约15%学生仅完成基础装饰)。 2. 文化理解渗透不够:"姓名故事分享"环节因时间限制,仅3名学生发言,多数学生未深入表达。 改进方向: 1. 优化时间分配:提前发放"形状模板"(如圆形、心形)供能力较弱学生选择,节省剪形时间,为装饰留出更多空间。 2. 延伸文化体验:将"姓名故事"作为课前小任务(布置家长协助记录),课堂增加5分钟分享环节,深化文化理解。 后续教学需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预学任务与弹性材料包(提供更多形状模板、装饰素材),支持每个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