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我和我的好朋友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我和我的好朋友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我和我的好朋友(湘美版2024年一年级上册)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以“好朋友”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创作,用绘画形式表现与好朋友的互动场景。教材通过图片和范作展示不同小朋友与朋友相处的温馨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友情的内涵,学习用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捕捉人物特征及动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是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人物主题创作的重要课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约6-7岁,处于形象思维主导阶段,对身边的朋友充满兴趣,但观察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较弱,人物造型常出现“头大身小”“比例失调”等特点。他们喜欢用鲜艳的色彩表达情感,动手能力逐步发展,但需要教师引导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通过上节课对“好朋友的外貌特征”的学习,学生已能初步描绘朋友的头部特征,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现互动场景,提升画面叙事性。
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核心素养导向) 1. 图像识读与审美感知:通过观察生活中与好朋友的互动场景、教材范作及教师示范,识别并描述人物的动态、表情及环境细节,感知友情主题作品中温暖、活泼的审美特征。 2. 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运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人物身体结构,结合线条粗细变化表现动态,选择明快的色彩渲染氛围,完成一幅表现“我和我的好朋友”互动场景的绘画作品。 3. 文化理解与情感态度:通过创作与分享,体会友情在成长中的重要性,理解“朋友”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角色的文化内涵,培养尊重他人、珍视友谊的情感态度。 1. 图像识读与审美感知: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观察学生能否描述出2-3个与好朋友互动的细节(如一起跳绳、分享零食等),并说出画面中哪些元素(如笑容、手拉手的动作)传达了温暖的情感。 2. 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依据《学生作品评价表》(见教学准备),从“人物动态”(是否用简单几何形表现身体)、“细节刻画”(是否添加服饰、表情等细节)、“色彩运用”(是否选择明快色彩)三方面评价,80%以上学生能达到“动态明确、细节完整、色彩协调”的标准。 3. 文化理解与情感态度:通过作品分享环节,观察学生能否用1-2句话表达“为什么喜欢这个好朋友”或“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感受”,感受其对友情的理解与珍视。
重点 运用几何形概括人物身体动态,结合细节刻画表现“我和我的好朋友”的互动场景。
难点 捕捉并表现人物动态的生动性(如奔跑、拥抱等)及画面的情感传递。
主问题 怎样用画笔让别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我和我的好朋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包含学生与朋友互动的照片、教材范作、教师示范步骤图)、实物投影仪、范作(不同动态的“我和好朋友”绘画作品)、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A4画纸)、《学生作品评价表》(内容:动态明确/较明确/不明确;细节丰富/较丰富/不丰富;色彩明快/较明快/不鲜艳;情感传递明显/较明显/不明显)。 2. 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A4画纸、课前收集的与好朋友的合影(可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一)播放“朋友歌”动画片段 1. 教师播放动画《小苹果》(改编版,歌词突出朋友间的陪伴),引导学生跟随哼唱。 2. 提问:“刚才的动画里,小朋友们和好朋友一起做了什么?你们和好朋友一起做过哪些开心的事?” 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用简笔画记录关键词(如“跳绳”“搭积木”“吃冰淇淋”),张贴在黑板右侧“快乐事件墙”。 (二)展示课前收集的合影 1. 邀请2-3名学生展示自己与好朋友的合影,用1-2句话介绍:“这是我的好朋友XX,我们一起……” 2. 教师总结:“好朋友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伙伴,今天我们要用画笔把这些温暖的回忆画下来,题目就是《我和我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动画和照片分享,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创作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授探究(12分钟) (一)观察分析:好朋友的互动细节 1. 出示教材范作《一起玩》(图中两个小朋友手拉手跑向滑梯,头发被风吹起,脸上有笑容),提问:“这幅画里,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动态:手拉手、跑动的腿;表情:上扬的嘴角;环境:滑梯) 2. 展示教师收集的学生互动照片(如一起看书、踢毽子、喂流浪猫),分组讨论:“照片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的身体有什么动作?脸上是什么表情?”每组选代表分享,教师用关键词板书:动态(动作)、表情(笑容、眼神)、环境(场景)。 (二)示范指导:如何表现人物动态 1.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示范“一起跳绳”的场景: (1)第一步:用圆形画头,注意两个小朋友的头大小不同(区分“我”和朋友)。 (2)第二步:用三角形(上宽下窄)概括身体,添加手臂动作(一个举绳,一个抬腿)。 (3)第三步:细化细节:头发(用曲线表现飘动)、服饰(画上衣的纽扣或图案)、表情(眼睛画成“月牙形”,嘴角上扬)。 (4)第四步:添加环境:画跳绳的绳子(波浪线)、地面(直线)、太阳(圆形加射线)。 2. 提问:“如果画‘一起搭积木’,身体动作会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上台用磁贴小人摆动作(磁贴小人由头、身体、四肢的几何形部件组成),教师总结:“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动作,跑的时候腿是分开的,坐的时候腿是弯曲的,搭积木时手是举起来的。” (三)色彩建议:用明快的颜色表达快乐 1. 展示两张范作:一张用灰暗色调(深蓝、深绿),一张用明快色调(红、黄、粉)。提问:“哪张画看起来更开心?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明快色彩更能传递快乐) 2. 教师建议:“可以用自己和好朋友喜欢的颜色画衣服,用黄色画太阳,用绿色画草地,让画面看起来更温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范作和照片,引导学生从动态、表情、环境三方面分析“互动场景”的表现要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摆动作,解决“如何表现动态”的难点;结合色彩对比,明确用色原则,为实践环节提供方法指导。 三、实践创作(15分钟) (一)明确创作要求 1. 主题: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做的一件开心事)。 2. 要求: (1)画出“我”和好朋友的动作(至少2个身体部位的动态,如手、腿); (2)添加1-2个细节(如头发、衣服图案、场景中的小物品); (3)用明快的颜色涂色。 (二)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动作参考卡”(印有“跑、坐、抱”等动作的简笔画),引导选择简单动作;帮助用几何形概括身体。 2. 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添加更多细节(如背景的小花、远处的小鸟),尝试不同的动态(如一个站、一个蹲)。 3. 关注全体学生的用色情况,提醒“先勾线再涂色,颜色不要涂到线外”。 设计意图: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步;明确创作要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作品完成度。 四、展评交流(6分钟) (一)展示作品 1. 学生将作品贴在“友情画廊”(教室后墙布置的展示区),在作品旁贴上自己的名字。 (二)分组互评 1. 每组推选1名“小评委”,根据《学生作品评价表》从“动态、细节、色彩、情感”四方面评价组内作品,选出“最生动动态奖”“最温暖色彩奖”“最有趣细节奖”。 (三)全班分享 1. 邀请3-4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我和好朋友XX,我们一起……我画了……(指动作),用了……颜色(指颜色),因为……(说原因)。” 2. 教师点评:重点表扬能准确表现动态、添加细节的作品,如“小明画了和好朋友一起喂流浪猫,小猫的胡须都画出来了,特别细心!”“小红画了手拉手跑的动作,腿分开的样子像真的在跑,很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享作品,深化对友情的理解,感受创作的成就感。 五、总结拓展(2分钟) (一)情感升华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画笔记录了和好朋友的开心事,这些画里有甜甜的笑容、暖暖的动作,还有我们最珍贵的友情。希望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画一样,爱护身边的好朋友。” (二)课后拓展 1. 建议学生将作品送给好朋友,说一句“我喜欢和你一起……”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拓展,将美术创作与生活情感联系,强化“珍视友谊”的价值观,实现文化理解的目标。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将课堂作品完善,添加一句想对好朋友说的话(写在画纸下方)。 2. 拓展作业:和好朋友一起用彩泥捏出“我们一起做的事”(如一起搭的积木、一起种的小花),下节课带来分享。
板书 设计 我和我的好朋友 动态:跑、坐、抱(动作) 细节:头发、衣服、小物品 色彩:明快(红、黄、粉) 情感:温暖、开心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友情”为情感主线,通过观察、示范、创作、展评等环节,引导学生用绘画表现“我和我的好朋友”的互动场景,基本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亮点: 1. 情境创设生动:通过音乐动画、照片分享,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作时情感投入度高,多数作品能传递温暖的氛围。 2. 方法指导具体: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几何形概括身体、提供动作参考卡等方法,降低了“表现动态”的难度,85%的学生能画出明确的动作。 3. 评价多元有效:通过《学生作品评价表》和“小评委”制度,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观察作品,不仅关注技能,更关注情感表达,符合核心素养要求。 不足: 1. 个别学生细节刻画不足:部分学生仅画出简单的身体轮廓,未添加衣服图案、头发等细节,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如“看看好朋友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有没有小图案?”)。 2. 时间分配略有偏差:新授环节的“色彩建议”部分讲解稍长,导致实践环节最后5分钟部分学生涂色较仓促,可压缩理论讲解时间,增加示范涂色的步骤。 改进方向: 1. 加强分层指导:针对细节刻画较弱的学生,在实践环节增加“细节小助手”(教师巡回时用手指点提醒:“试试给好朋友的衣服画个小爱心?”)。 2. 优化时间管理:将“色彩建议”部分与示范结合(如示范时边画边说:“我用粉色画好朋友的裙子,因为她喜欢粉色,这样画面更温暖”),减少单独讲解时间,确保实践环节有15分钟充分创作。 后续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节表现,通过“找不同”游戏(观察照片中朋友的服饰细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为人物主题创作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