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可爱的胡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湘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可爱的胡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湘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可爱的葫芦(湘美版2024年一年级上册)
课时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造型·表现课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可爱的葫芦”为主题,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葫芦的自然形态、色彩特征及装饰美感,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趣味实践为核心,设计了观察、描述、绘画、装饰等活动。葫芦作为常见的自然物,其独特的“葫芦形”(上小下大、中间细)具有强烈的造型辨识度,表面的天然纹理与可装饰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教材还隐含葫芦的文化寓意(如吉祥、福禄),通过简单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文化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6-7岁)处于美术学习的启蒙阶段,具有以下特点:1. 感知能力:对色彩、形状敏感,能通过触摸、观察感知葫芦的外部特征,但对细节(如表面纹理、色彩渐变)的观察需教师引导;2. 表现能力:手部肌肉控制力较弱,线条多为稚拙的弧线与曲线,适合用简单造型表现葫芦;3. 兴趣特点:喜欢拟人化、趣味化的表达,对“给葫芦穿花衣”等装饰活动充满热情;4. 认知局限:对葫芦的文化意义缺乏了解,需通过直观讲解与生活实例建立联系。
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1.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实物葫芦、图片及教师示范,感知葫芦的形态美(上小下大的曲线轮廓、表面的自然纹理)、色彩美(深浅不一的黄绿色、成熟后的棕黄色)及装饰美(花纹、图案的趣味性),能用“圆溜溜”“胖鼓鼓”等词语描述葫芦的可爱之处。 2. 艺术表现:掌握葫芦的基本造型方法,能用流畅的曲线表现葫芦的“葫芦形”,并通过添加藤蔓(直线与曲线结合)、叶子(简单的椭圆形与叶脉)表现葫芦的生长状态;能运用点、线、面(如圆点、波浪线、格子纹)对葫芦进行装饰,注意颜色搭配的协调性。 3. 创意实践: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为葫芦设计拟人化表情(如笑脸、眨眼)或个性化装饰(如星星、花朵),创作出具有童趣的“可爱葫芦”画面,体现独特的创意表达。 4. 文化理解:通过教师讲解与图片展示,初步了解葫芦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如“福禄”谐音),知道葫芦是民间艺术的常见题材(如葫芦烙画、剪纸),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1. 审美感知评价:通过“观察小侦探”活动(观察葫芦后描述其形状、颜色),评价学生能否用具体词汇(如“像两个圆连在一起”“有深绿和浅绿”)表达对葫芦美的感知。 2. 艺术表现评价:通过学生作品,观察是否抓住葫芦的基本形态(上小下大、中间细),线条是否流畅;藤蔓与叶子的添加是否合理(如藤蔓连接葫芦、叶子有叶脉);装饰花纹是否丰富(有点、线、面的组合)。 3. 创意实践评价:通过“创意小评委”活动(展示作品并介绍创意),评价学生是否为葫芦设计了独特的表情或装饰(如“戴蝴蝶结的葫芦”“穿条纹衣服的葫芦”),是否体现个人想象。 4. 文化理解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如“葫芦代表什么美好愿望?”),评价学生是否知道葫芦的“福禄”寓意及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
重点 观察葫芦的形态特征(上小下大的曲线轮廓、表面纹理),用流畅的曲线表现葫芦的基本造型,并进行趣味装饰。
难点 表现葫芦的大小、前后关系(如一大一小葫芦的重叠),以及装饰花纹的丰富性与协调性。
主问题 葫芦有哪些可爱的地方?怎样用画笔把它们画得更有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物葫芦(新鲜未成熟的黄绿色葫芦、成熟的棕黄色葫芦各2-3个)、葫芦生长过程图片(开花、结果、成熟)、葫芦装饰范画(拟人化表情、花纹装饰)、多媒体课件(含民间葫芦艺术品图片)、水彩笔、油画棒、A4画纸、展示板。 2.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铅笔、橡皮。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一)猜谜激趣,引出主题 1. 教师说谜语:“兄弟两个真奇怪,天天并肩一起站;肚子圆圆中间细,绿衣黄衣换不停。(打一植物)” 2. 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实物葫芦:“猜对了!这就是今天的主角——可爱的葫芦!” (二)观察实物,初步感知 1. 分发实物葫芦(每组2个,注意安全,避免摔落),引导学生从“看、摸、说”三方面观察: (1)看:葫芦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鼓励比喻,如“像两个连在一起的气球”“像小娃娃的肚子”) (2)摸: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有什么纹路?(引导感知表面的自然凹凸纹理) (3)说:用一个词形容你手中的葫芦(如“圆溜溜”“胖鼓鼓”“可爱”)。 2. 教师小结:葫芦的身体是上小下大的,中间细细的,像两个圆连在一起,表面有细细的纹路,摸起来有点粗糙,真可爱! 二、新授探究(12分钟) (一)观察葫芦的形态特征 1. 播放葫芦生长过程视频(开花→小葫芦→成熟葫芦),提问:“葫芦刚长出来是什么样的?成熟后呢?”(引导学生发现:小葫芦是绿色的,小小的;成熟后变大,颜色变深或变黄) 2. 出示不同形态的葫芦图片(单个葫芦、两个重叠的葫芦、藤蔓上的葫芦),引导学生观察: (1)单个葫芦:上小下大,中间细,像数字“8”吗?(用手势比画“8”的形状,帮助学生记忆) (2)两个葫芦:一个大,一个小,后面的葫芦被前面的挡住一部分(示范简笔画:先画大葫芦,再在旁边画小葫芦,部分线条被遮挡)。 (3)藤蔓上的葫芦:葫芦长在藤上,藤蔓是弯弯的线,叶子是椭圆形,上面有一条直直的叶脉(教师板画藤蔓、叶子,强调藤蔓的曲线美)。 (二)欣赏装饰葫芦,感受趣味美 1. 展示教师范画:《会笑的葫芦》(葫芦有圆眼睛、弯嘴巴)、《花衣裳葫芦》(葫芦身上有条纹、圆点、波浪线),提问:“这些葫芦哪里最有趣?”(引导发现:拟人化表情、丰富的花纹) 2. 播放民间葫芦艺术品图片(葫芦烙画、剪纸葫芦、彩绘葫芦),简单讲解:“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福禄’,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还会在葫芦上画画、刻花纹,让它更漂亮!” (三)示范绘画步骤 1. 第一步:画葫芦形状。用铅笔轻轻画一个上小下大的曲线(像“8”的上半部分),再画下半部分的大圆,中间连接的地方细细的(边示范边说:“上面小,下面大,中间细细像小腰”)。 2. 第二步:添加藤蔓和叶子。从葫芦底部画出弯弯的藤蔓(像小蛇爬),在藤蔓旁边画椭圆形的叶子,中间用直线画叶脉(示范时强调藤蔓的曲线要流畅)。 3. 第三步:装饰葫芦。用彩色笔在葫芦上画花纹(如头顶画蝴蝶结,身上画条纹、星星),或者给葫芦画表情(圆眼睛、弯嘴巴、红脸蛋)。 4. 第四步:调整细节。用橡皮擦掉铅笔印,检查葫芦的大小、前后关系(如添加一个被遮挡的小葫芦),给藤蔓和叶子涂上颜色(绿色、深绿色)。 三、实践创作(15分钟) (一)明确创作要求 1. 主题:可爱的葫芦(可以画单个葫芦,也可以画藤蔓上的多个葫芦)。 2. 要求: (1)画出葫芦的基本形状(上小下大,中间细); (2)添加藤蔓和叶子,注意藤蔓的曲线美; (3)给葫芦装饰花纹或画表情,让它更可爱; (4)颜色搭配要漂亮(如绿色、黄色、橙色)。 (二)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 学生取出画纸、彩笔,开始创作(教师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 2.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1)造型问题:帮助手部控制力弱的学生用“先画圆再连接”的方法画葫芦(如先画上面的小圆,再画下面的大圆,中间用弧线连接); (2)装饰问题:引导学生用点(圆点、星星点)、线(直线、波浪线)、面(格子、条纹)组合装饰,避免花纹单一; (3)创意问题:鼓励学生添加拟人化元素(如葫芦戴帽子、拿气球)或生活元素(如葫芦旁边有小蝴蝶)。 四、展示评价(6分钟) (一)作品展示 1. 学生将作品贴在“葫芦乐园”展示板上(板上画有藤蔓背景)。 2. 引导学生围成半圆,欣赏所有作品。 (二)多元评价 1. 自评:请2-3名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如“我画了一个穿条纹衣服的葫芦,它在和蝴蝶打招呼”)。 2. 互评:发放“小葫芦贴纸”(代表“可爱奖”“创意奖”“色彩奖”),学生将贴纸贴在最喜欢的作品旁,然后说说理由(如“我喜欢这张,因为葫芦的笑脸很可爱”“这张的花纹有很多线条,很漂亮”)。 3. 师评:选取3-4幅典型作品(造型准确的、装饰丰富的、创意独特的),从“形状是否可爱”“装饰是否有趣”“颜色是否漂亮”三方面点评,重点鼓励创意表达(如“这个葫芦戴了小帽子,真有想法!”“这些波浪线让葫芦的衣服更漂亮了!”)。 五、总结拓展(2分钟) (一)总结回顾 1.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画了可爱的葫芦,谁来说说葫芦哪里最可爱?”(引导学生回顾:形状像“8”、有花纹和表情、代表吉祥) 2. 教师小结:葫芦不仅形状可爱,还能给它穿上漂亮的花衣裳,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福禄”的美好愿望。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葫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课后拓展 1.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葫芦(如装饰品、动画片)? 2. 选一个最喜欢的葫芦作品,用简单的话写一写它的故事(如“葫芦宝宝的一天”)。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完成课堂未完成的《可爱的葫芦》绘画作品,用彩色笔涂好颜色。 2. 拓展作业:收集1-2张葫芦相关的图片(如民间艺术品、动画片中的葫芦),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板书 设计 可爱的葫芦 形状:上小下大 中间细(板画单个葫芦) 装饰:花纹(条纹、圆点) 表情(笑脸、眨眼)(板画装饰示例) 文化:福禄吉祥 民间艺术(文字+葫芦烙画小图片)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可爱的葫芦”为主题,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整体达到预期效果,但仍有改进空间。 亮点: 1. 情境创设生动:通过猜谜、实物观察、范画欣赏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描述葫芦的特点。 2. 造型指导具体:针对学生手部控制力弱的特点,采用“先画圆再连接”的方法示范葫芦形状,多数学生能掌握基本造型,作品中葫芦的“上小下大”特征明显。 3. 创意表达充分:通过引导添加拟人化表情、个性化装饰,学生作品丰富多样(如“戴眼镜的葫芦”“和小鸟做朋友的葫芦”),体现了童趣。 不足: 1. 时间分配需调整:新授环节的“葫芦文化讲解”稍显仓促,部分学生对“福禄”寓意的理解不够深刻。 2. 个别指导需加强:少数学生在表现葫芦的前后关系(如重叠)时存在困难,教师巡视时未能及时发现并针对性指导。 3. 评价深度待提升:学生互评时多关注“颜色漂亮”,对“造型准确性”“创意独特性”的评价较少,需引导更全面的评价视角。 改进方向: 1. 优化文化渗透:将“葫芦的吉祥寓意”融入故事讲解(如“葫芦爷爷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 2. 加强分层指导:提前准备“葫芦重叠”的步骤图,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示范,帮助其掌握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3. 引导深度评价:设计“评价小口诀”(如“形状对不对?装饰巧不巧?创意新不新?”),指导学生从多维度评价作品,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后续教学中,需继续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趣味活动为载体,将技能训练与创意表达有机结合,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