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习目标】1.通过填写表格,观察图片,知道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唯物史观)2.通过观看视频,填写表格,知道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概况,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知道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概况,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导入新课】如今我们十分熟悉的玉米,在明代却称呼多样,西番麦、珍珠粟、番麦、甘平、御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记载道:“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zhú shú),盖亦从他方得种。”这也是“玉米”一词第一次见于记载。那么通过玉米的别称推理,“玉米”是否属于本土作物?思考:玉米何时传入?除玉米外还有哪些作物传入?带来什么影响?明清时期经济方面还有哪些发展?【新授课】【过渡】师:可以从【西番麦】【番麦】这类词汇中观察到,玉米应是外来作物,那么玉米是何时传入中国?还有哪些作物同时期传入?这些作物的传入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同步入本节课的学习。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根据表格提示,同位互说,填写表格。学生活动:同位互说,填写农业生产的表格。农业生产措施表现影响生: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明朝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师:没错,鉴于历朝历代都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明太祖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为画册中土地接连很像是鱼鳞,所以称为“鱼鳞图册”。经过统治者的措施,明清时期的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都有什么呢?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教师展示表格:可以看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师补充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师:找的非常准确,让我们观察明清经济发展示意图,可以看到玉米和甘薯的传播路线图。那么请同学思考一下,农业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那么高产作物的传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预设学生回答:人口增长)经济作物的发展,如棉花等,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原料,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课堂评价:完成题目【过渡】师:刚刚我们提到农业的发展会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原料,推动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那么在农业繁荣之下,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又有何新发展、新现象呢?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填写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手工业发展表现 明朝清朝手工工场生:明朝时期棉纺织业由南方向北方推广;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教师补充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生:清朝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教师展示珐琅瓷和粉彩瓷的图片)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师:很好,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手工工场?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社会有着“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而在手工工场出现前,家庭手工业占主导,顾名思义,家庭手工业的含义是生产和经营都靠自己和家人,生产成果以自用为主。大家顺着推理一下,那么手工工场的生产成果是?(预设学生回答:以售卖为主)没错,手工工场人员规模更大,分工更为细致,经营一般会雇佣劳动者。那么我们来对比下二者,都各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回答:家庭手工业规模小,自用为主;手工工场规模大,存在雇佣关系)没错,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生产,手工工场分工细致。那么请大家分析这则材料研读,思考“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生:反映了手工工场中,机户提供资产,雇佣织工,二者相依为命。师:大体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注意一下,此处的【资】并非全然是资产的意思,更近似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例如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范围非常广泛。材料反映的是苏州“机户”雇用了很多劳动者——“织工”,这些人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按日领取工资。而且“织工”与雇主并无主奴、师徒一类依附关系,属于自由劳动者。这一现象反映了在苏州地区纺织业手工工场中,机户提供生产资料、雇佣自由劳动力生产的情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完成填写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手工业发展表现 商品贸易商业活动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师:没错,《姑苏繁华图》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景象,其中明显能看到陆路和水路的繁荣景象。而我们再观察明清时期的白银流向图,可以看到箭头很多指向中国,意味着白银大量的流入。那么商业活动有什么发展?生: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晋商、徽商;师:是的,非常准确。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找出晋商和徽商的集中所在地。除此之外,明清时期全国有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分别是北京、苏州、佛山镇和汉口镇。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商帮的概况。教师补充知识拓展和商帮视频。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师:我们已经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角度学习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那么请结合所学思考一下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活动:结合所学,小组合作讨论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生:内因有统治者的政策支持,百姓的辛勤劳动,社会相对安定等,外因有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加强了经济交流。课堂评价:完成题目训练。【过渡】师:一开始我们提及,粮食作物的发展,尤其是高产作物的传入会使得能养活的人口更多,因此明清时期迎来了人口的增长,那么人口增长有何表现?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同学习。三、人口的增长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和材料,小组合作,思考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和材料,小组合作,思考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材料一: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凡地方官招徕的各处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垦荒令》材料二: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摊丁入地”政策,意味人头税负担全转移到土地上。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生:材料一体现了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材料二体现了高产作物引入与种植;材料三体现了国家税收政策改革,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师:找得非常准确,而且材料和结论相互对应起来,人口增长的表现是什么呢?生: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师:没错,乾隆年间,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那么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有何影响呢?请大家观察表格和趋势图。生:消极影响是中原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师:没错,我们可以看到人均耕地在不断下降,人口快速增长,那么开垦的土地就不够了,所以中原的人口为求生路,就需要?(预设学生回答:去他处谋生路)是的,所以积极影响方面是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我们看示意图,红色的是清代时期人口流动方向,可以看到主要是向东北、西北、西南方面迁移。那么这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环境。师:大家都总结得非常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下想一想栏目,清朝的社会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结合本课所学,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角度思考有哪些表现。预设学生回答:在农业领域,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并广泛种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在手工业领域,传统手工业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宏大、分类精细;雇用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并发展,是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在商业领域,国内外商品贸易兴盛。国内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兴起。在对外贸易中,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师:回答得非常棒,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课堂评价:完成题目【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