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缘起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根本: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全球扩张的国家大战略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美苏冷战的背景: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②二战后,法西斯被消灭,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③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④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二、冷战开始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 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三、冷战特点两极格局的特点:不对称、不完全;总体冷战,局部热战;自我控制机制。古巴导弹危机(1962)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2.101979缓和顶峰19851991紧张瓦解收缩▲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1987年美苏领导人签署中导条约▲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拆除柏林墙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崩溃四、冷战进程消极影响①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②美苏两国为谋求政治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③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思考:冷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两大集团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西方阵营的分化西欧一体化日本的腾飞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苏关系破裂东欧反对苏联的控制中国“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三世界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五、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六、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影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贰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危机时的美国人民二战后的欧洲废墟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社会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经济危机暴露自由放任的弊端缺乏协调机制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和实践主要措施:①加大政府公共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际协调布雷顿森林会议背景: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无序竞争最终引发了两次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各主要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战后必须建立国际协调和国际干预机制。表现:政治上成立联合国,经济上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特征:双挂钩一固定。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子能开发利用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三、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1990年 2.8% 5.1% 7.2%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1990年 25.8% 40.5% 33.6%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1990年 71.4% 54.4% 59.2%【知识拓展】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① 产业结构变化② 阶级关系变化第三产业兴起“中间阶层”增加三、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四、“福利国家”的建立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充分就业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救济公益事业保障基本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英国首相撒切尔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美国总统尼克松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消极: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五、社会运动的兴起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加强国家干预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但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类社会矛盾仍然长期存在。法国“五月风暴”西德“六八学运”叁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毛泽东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庆典后类别 1940年 1952年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煤炭 1.65亿吨 3亿吨石油 3100万吨 4700万吨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成就: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针对这一模式产生的弊端进行了三次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政治: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经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勃列日涅夫1964-1982 前期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后期 ①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直接(主要):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 结果经济政治思想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公开性、民主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收效甚微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局势失控,苏联解体(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国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直接后果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居东欧之首国民年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较高地方主义民族问题国家分裂陷入经济政治困境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国家 方式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合并统一国家分裂国家解体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暴力掠夺原始积累殖民体系开始形成炮舰政策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C末20C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甘地印度国父尼赫鲁印度首任总理真纳巴基斯坦国父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地区 主要概况埃及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①1952年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②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③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①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②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①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②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达41个③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非洲殖民体系崩溃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古巴距美国只有90海里,长期受美国的控制和剥削。美军一直占领着古巴的关塔纳摩海军基地,古巴出口的2/3输往美国,全部进口的3/4来自美国。殖民主义统治使古巴形成以生产糖为主的单一经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拉丁美洲殖民体系崩溃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面临的共同挑战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如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