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九品中正制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特点及评价 3.唐代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内容、影响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1.九品中正制背景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概况 选官 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 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 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实质 维护 的工具 影响 ①积极:初行时期将品评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 ②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 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科举制背景 ①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演变 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 ,科举制度形成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 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 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收归中央,加强了 3.三省六部制发展 过程职能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影响 ①削弱相权,皇权加强 ②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但后来以门第为主要标准,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②隋唐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维护历代政权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既加强又节制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2.必知——易错易混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人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3.必考——核心概念科举制: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确立了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高宗时进士科加试诗赋和帖经。宋以后均用经义出题。明清时专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解题,答题形式也定为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4.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试答 ②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根据史料,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试答 知识点二 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服徭役的期限内,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 代役,称为庸。 (2)影响: 保证农时,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3.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 两次纳税 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唐朝土地买卖之风日益盛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②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2.必知——易错易混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3.必考——核心概念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4.必练——教材边角阅读教材P43“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试答 主题一 革新与成熟——选官制度的演变与三省六部制[3年6考] 隋唐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及选官制度的沿革与创新是高考重点,考查频度高,多利用文献、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创设情境,主要考查选官制度的变迁、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影响等。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选官制度 2024·黑、吉、辽卷:以明经科考试改革为情境,考查唐代的科举制 (1)热考主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2)角度预测: ①从某一现象或具体的制度变化为切入点,考查隋唐制度的变迁 ②利用原始史料对政治及选官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非选择题考查2023·重庆卷:以新科进士谢恩为视角,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2023·湖北卷:以时空地图为视角,考查经济发展与选官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2024·江西卷,以中书使用黄麻纸为情境,考查唐代决策事权的转移2022·重庆卷:以唐代设置枢密使为情境,考查枢密使的职责视角1 史料证史——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史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史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试答 (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试答 视角2 名家说史——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试答 1.历史解释——隋唐科举制的意义(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4)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2.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提高效率 设立政事堂,宰相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趋向一体化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主题二 繁荣与变革——隋唐时期的经济与赋税制度[3年6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经济发展与经济格局变动 2022·福建卷:以长安居民的质典活动为情境,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 (1)热考主题:租庸调制、两税法 (2)角度预测: ①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考查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制度的创新 ②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角度,考查隋唐经济格局的变化 ③利用原始史料对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非选择题的考查2024·江苏卷:以扬州城的变迁为情境,考查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2023·山东卷:以汉隋京畿区的变动,考查南方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2024·广东卷:以朝廷对湖州刺史的惩处为情境,考查两税法的缺陷2024·重庆卷:以授田与赋役的规定为情境,考查北魏到隋朝的赋税制度2023·天津卷:以统计数据的比较为情境,考查赋税制度的演变视角1 史料证史——租庸调制史料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主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一部分的盈余。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试答 视角2 名家说史——两税法的实施及影响史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邢春如主编《农业科技史话》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试答 1.历史解释——两税法改革出现的新变化2.唯物史观——两税法的作用利 (1)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弊 (1)“量出制入”造成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2)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核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 (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 (4)折钱纳物,加重了人民负担【练·教材改编题】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历史纵横”改编]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推之,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 )A.造成门阀士族专权 B.阻碍了阶层流动C.继承了两汉科举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教材知识”改编]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体现了( )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教材知识”改编]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一做法客观上( )A.影响了皇帝权威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导致了冗官现象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史料阅读”改编]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A.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 B.推动了政府财政状况走出困境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练·高考真题】1.(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2.(2022·浙江1月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3.(2024·湖南高考,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4.(2024·广东高考,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知识点一 1.家世、道德 士族特权 中央集权 门阀士族 2.分科考试 进士科 进士 武举和殿试 相对公平 中央集权 3.政事堂 中书省 门下省必练——教材边角①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不断发展和完善;分科取士,进士科最重要。知识点二 1.(1)租调制 (2)均田令 2.(1)绢或布 (2)以庸代役3.杨炎 田亩 夏季和秋季 人丁 人身控制必练——教材边角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主题一]视角1 (1)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2)追求公平公正;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视角2 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主题二]视角1 内容:“租”即缴纳粮食,“庸”即通过纳绢或布代役,“调”即征收丝麻。评价:赋役制度项目明确具体,适应农业社会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赋役压力。视角2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新变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练·教材改编题]1.D2.B [据材料“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进士及第时所作的,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给了寒门子弟更多入仕当官的机会,具有相对公平的特点,故选B项。]3.C [由材料“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冗官现象出现在宋朝,“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不代表冗官,排除D项。]4.B [根据“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出两税法扩大了征税的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政府财政状况走出困境,B项正确;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征税标准,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练·高考真题]1.A [唐代宗时期的明经考试多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这导致当时的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思考,学问研究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举考试急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2.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3.B [分析敦煌文书中的雇工契:写明工期和酬劳,说明受雇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付出劳动,且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必须认真劳作,不得矿工”说明受雇者需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说明先悔则罚,体现契约双方地位具有一定的对等性。这说明雇工并未彻底出卖人身自由,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即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雇工经营与其他经营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成为主要经营方式”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小农经济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商品经济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市场需求,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4.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A项正确。](共76张PPT)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九品中正制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特点及评价3.唐代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内容、影响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课时精练目录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1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1.九品中正制背景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概况 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_________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实质 维护__________的工具影响 ①积极:初行时期将品评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__________ ②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__________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家世、道德士族特权中央集权门阀士族2.科举制背景 ①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演变 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______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__________;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__________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_分科考试进士科进士武举和殿试相对公平中央集权3.三省六部制发展 过程职能 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影响 ①削弱相权,皇权加强②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必背——重要结论①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但后来以门第为主要标准,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②隋唐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维护历代政权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既加强又节制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读思学用必知——易错易混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人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必考——核心概念科举制: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确立了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高宗时进士科加试诗赋和帖经。宋以后均用经义出题。明清时专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解题,答题形式也定为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提示 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根据史料,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提示 不断发展和完善;分科取士,进士科最重要。知识点二 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________,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服徭役的期限内,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________代役,称为庸。(2)影响:__________保证农时,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租调制均田令绢或布以庸代役3.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__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______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____________两次纳税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________杨炎田亩夏季和秋季人丁人身控制必背——重要结论①唐朝土地买卖之风日益盛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②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读思学用必知——易错易混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必考——核心概念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必练——教材边角阅读教材P43“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提示 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2主题一 革新与成熟——选官制度的演变与三省六部制[3年6考]主题二 繁荣与变革——隋唐时期的经济与赋税制度[3年6考]主题一 革新与成熟——选官制度的演变与三省六部制[3年6考]隋唐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及选官制度的沿革与创新是高考重点,考查频度高,多利用文献、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创设情境,主要考查选官制度的变迁、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影响等。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选官制度 2024·黑、吉、辽卷:以明经科考试改革为情境,考查唐代的科举制 (1)热考主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2)角度预测:①从某一现象或具体的制度变化为切入点,考查隋唐制度的变迁②利用原始史料对政治及选官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非选择题考查2023·重庆卷:以新科进士谢恩为视角,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2023·湖北卷:以时空地图为视角,考查经济发展与选官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2024·江西卷,以中书使用黄麻纸为情境,考查唐代决策事权的转移2022·重庆卷:以唐代设置枢密使为情境,考查枢密使的职责视角 史料证史——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史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史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提示 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提示 追求公平公正;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视角 名家说史——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提示 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1.历史解释——隋唐科举制的意义(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4)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2.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提高效率 设立政事堂,宰相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趋向一体化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主题二 繁荣与变革——隋唐时期的经济与赋税制度[3年6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经济发展与经济格局变动 2022·福建卷:以长安居民的质典活动为情境,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 (1)热考主题:租庸调制、两税法(2)角度预测:①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考查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制度的创新②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角度,考查隋唐经济格局的变化③利用原始史料对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非选择题的考查2024·江苏卷:以扬州城的变迁为情境,考查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2023·山东卷:以汉隋京畿区的变动,考查南方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2024·广东卷:以朝廷对湖州刺史的惩处为情境,考查两税法的缺陷2024·重庆卷:以授田与赋役的规定为情境,考查北魏到隋朝的赋税制度2023·天津卷:以统计数据的比较为情境,考查赋税制度的演变视角 史料证史——租庸调制史料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主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一部分的盈余。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提示 内容:“租”即缴纳粮食,“庸”即通过纳绢或布代役,“调”即征收丝麻。评价:赋役制度项目明确具体,适应农业社会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赋役压力。视角 名家说史——两税法的实施及影响史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邢春如主编《农业科技史话》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新变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历史解释——两税法改革出现的新变化2.唯物史观——两税法的作用利 (1)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3)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弊 (1)“量出制入”造成统治者的横征暴敛(2)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核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4)折钱纳物,加重了人民负担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3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历史纵横”改编]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推之,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 )A.造成门阀士族专权 B.阻碍了阶层流动C.继承了两汉科举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 D【练 教材改编题】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教材知识”改编]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体现了( )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解析 据材料“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进士及第时所作的,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给了寒门子弟更多入仕当官的机会,具有相对公平的特点,故选B项。答案 B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1“教材知识”改编]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一做法客观上( )A.影响了皇帝权威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导致了冗官现象解析 由材料“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冗官现象出现在宋朝,“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不代表冗官,排除D项。答案 C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史料阅读”改编]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A.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 B.推动了政府财政状况走出困境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 根据“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出两税法扩大了征税的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政府财政状况走出困境,B项正确;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征税标准,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 B1.(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练 高考真题】解析 唐代宗时期的明经考试多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这导致当时的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思考,学问研究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举考试急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不是主张复兴儒学,且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学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经科考试急需改革,未涉及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论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不是强调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答案 A2.(2022·浙江1月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答案 D3.(2024·湖南高考,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解析 分析敦煌文书中的雇工契:写明工期和酬劳,说明受雇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付出劳动,且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必须认真劳作,不得矿工”说明受雇者需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说明先悔则罚,体现契约双方地位具有一定的对等性。这说明雇工并未彻底出卖人身自由,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即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雇工经营与其他经营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成为主要经营方式”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小农经济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商品经济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市场需求,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答案 B4.(2024·广东高考,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A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对农民人身控制减轻,而不是“强化”,B项错误;材料中湖州刺史因自立条制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说明他并没有得到朝廷赋予的税收加征权,C项错误;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未提及两税法与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答案 A课时精练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广东广州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据材料“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至曹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选官权逐渐收归至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答案 D2.(2024·江苏徐州模拟)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解析 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主要看重家世,政府通过“拔寒素”的方式,使得一些门第较低,但是德、才较高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队伍,据此可知,“拔寒素”的实行目的在于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故选D项。答案 D3.(2025·四川广安模拟)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亲自策问士子,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武则天还设立“自荐”“试官”制度,并派存抚使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解析 据材料“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积极提拔寒微之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不断改革用人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根本目的在于扩大其统治基础,故选B项。答案 B4.(2025·广西玉林一模)武则天时期举办射箭比赛,设置赏额,最后名列前茅者全是胡将,第一名高句丽人泉献诚奏言:“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武则天“善而从之”。这有利于( )A.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考试程序完善C.推动社会秩序重建 D.助推科举革新进程解析 据材料“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善而从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随着大唐盛世的生活安定,府兵制的瓦解,来自少数民族的选手更为勇武善战,在射箭比赛中名列前茅,武则天对射箭比赛态度的转变侧面反映中原兵员素质有所下降,有利于促进统治者进行反思调整,从而推动武举制度改革,故选D项。答案 D5.(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解析 据题干柱状图可知,自西晋到唐朝,地方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整体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故选D项;题干柱状图仅能够反映传统门第观念的不断弱化,但是远未达到“颠覆”的程度,排除A项;题干柱状图的变化能够体现出科举制的实行,但这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并不能扩大为“全面提高”,排除C项。答案 D6.(2025·广东揭阳调研)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唐朝中期科举( )时期 史实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A.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主要考查诗赋文章C.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考试程序成熟严密解析 据表格内容中“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可知,在唐朝中期,科举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既可以参阅考生的平日诗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开卷考试,这体现出此时期的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故选C项。答案 C7.(2024·湖南衡阳模拟)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 )A.提升军事能力 B.加强中央集权C.规范地方行政 D.完善三省制度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在地方设置行台省,作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管理地方事务,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行台尚书省作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提升军事能力,排除A项;行台省是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法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行台省属于地方机构,不属于三省系统,不能完善三省制度,排除D项。答案 B8.(2025·山西临汾模拟)太宗时,命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此后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这说明唐朝( )A.六部权力扩大 B.决策流程规范C.中央官制成熟 D.宰相集体议政解析 据材料“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可知,太宗时期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多设宰相并集体议政,故选D项;据材料“任何官吏”都可以加上“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并不单指六部,排除A项;材料并无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流程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国事与家事的分离,标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答案 D9.(2025·广东韶关模拟)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解析 据材料“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中书、门下……职权得以保留”可知,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共同参与决策,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答案 B10.(2024·江西上饶联考)《旧唐书·宪宗本纪》和《新唐书·刘昌传》分别记载了宪宗时期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和崔植“封还制书”,但都因宪宗坚持而不得不奉诏执行的案例。这反映出唐宪宗时期( )A.三省体制走向崩溃 B.权力制衡机制失灵C.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D.门下省的地位下降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宪宗时期,门下省虽然多次行使封驳权,但是在皇帝的一再坚持下最终不得不奉诏执行,这表明唐宪宗时期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故选C项;这一事件并不能说明三省体制走向崩溃,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中央机构,无法体现权力制衡机制失灵,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门下省地位的下降,故排除D项。答案 C11.(2025·辽宁大连模拟)安史之乱后,作为司法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在政务运行过程中承担着部分文书传递工作和行政监督职能。同时,御史台还侵夺了本属于尚书省六部诸曹的政令权和事务权。这表明唐代中后期( )A.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完善B.中枢运行机制受到冲击C.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失效D.御史台监察权一家独大解析 唐代中后期,作为司法监察机构的御史台获得了行政监督职能,并侵夺了六部的政令权和事务权,这表明三省六部制遭到了破坏,中枢运行机制受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御史台职能的变化,没有关于中书门下体制变化的描述,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御史台虽然侵夺了尚书省的部分职权,但三省六部体制依然存在,“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失效”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御史台,没有涉及其他监察机构,不能得出“御史台监察权一家独大”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 B12.(2025·安徽蚌埠模拟)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征税标准发生质变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统治政策的调整,而非租庸调制的创立,A项排除;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实施前提,C项排除;当时征税标准仍以人丁为主,并没有发生质变,D项排除。答案 B13.(2024·广东深圳模拟)通观东汉至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其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农、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 )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析 由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农、私属”可知东汉至唐中叶,基本矛盾围绕客与部曲这一流动人口群体展开,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则是因为编户才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A项;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这一矛盾只能缓解,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不能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答案 A14.(2025·贵州遵义模拟)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藩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州名 元和二年秋 税数(贯) 元和年间当州 户数(户) 平均税率(贯)陵州 24 606 1 985 12.21合州 3 462 2 892 1.57绵州 38 093 7 148 6.2据材料可知,该税法( )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 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解析 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下“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地区地多人少,赋税繁重,有些地区人多地少,赋税压力较小,就会出现表格数据反映的情况,体现了该制度在设计之初便存在一定缺陷,故选D项;从表格中平均税率来看,有一些地区负担重,一些地区相对较轻,不能一概而论,排除A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而不是纳税程序,农民需将实物换成货币,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纳税的步骤,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且材料信息看不出对农民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答案 D15.(2025·河南信阳模拟)两税法实行(780年)后,因为政府收钱作税,“粟帛日贱,钱益加重。……由是豪家大商,皆多积钱,以逐轻重”。“(贞元)二十年(804年),命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据此可知,当时( )A.为贬抑钱值把实物作货币B.社会经济发展迅速C.商品经济遭到统治者限制D.重回以物易物时代解析 据题干可知,两税法实施之后,钱币的价值上升,导致豪家大商囤积大量钱币,后来政府允许“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说明政府为抑制钱币的过度增值,允许实物可以作为货币形态,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实物可以充当货币形态,其主要原因是许多豪家大商囤积大量钱币,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政府之所以允许实物可以作为货币,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豪家大商囤积大量钱币,而不是政府要限制商品经济,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实物与钱币都可以作为货币形态在市场中流通,而不是要断绝钱币流通,排除D项。答案 A16.(2025·江苏苏州模拟)两税法规定:依照前一年田税收入总额确定后三年田税年征总额,各地“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但在实施过程中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即使人口流徙,北地荒旷和南地多辟也如此。这可用于说明,唐中后期( )A.新的社会矛盾滋生 B.政府财政危机解决C.民众租税负担减轻 D.均田制度趋于稳固解析 由材料“依照前一年田税收入总额确定后三年田税年征总额”可知两税法按照拥有的土地亩数,而非人头数收取田税,但在实施过程中“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即使人口流徙,北地荒旷和南地多辟也如此”,并未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滋生出新的社会矛盾,故选A项;两税法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排除B项;“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民众负担,排除C项;与均田制配套的是租庸调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排除D项。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湖南衡阳高三猜题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6分)答案 背景:汉末国家走向分裂,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干扰选官,失去选官意义;九品中正制以乡里评议的传统为基础,便于人们接受;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9分)答案 原因:九品中正制下选人重家世、轻德才,形成恶性社会风气;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18.(2025·江苏扬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内容贞观 初年 唐太宗诏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天宝 年间 唐玄宗诏曰:“明经先试帖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进士先试帖经,次试诗赋,最后试策。”建中 元年 唐德宗诏曰:“诸道宜分遣黜陟使,观风俗,问疾苦。自艰辛以来,征赋名目繁杂,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计资产作两税法。”根据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答案 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三则皇帝诏敕,属于一手史料,反映了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唐太宗诏敕反映了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唐玄宗诏敕反映了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唐德宗诏敕反映了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训练6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值:75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广东广州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2.(2024·江苏徐州模拟)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3.(2025·四川广安模拟)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亲自策问士子,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武则天还设立“自荐”“试官”制度,并派存抚使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4.(2025·广西玉林一模)武则天时期举办射箭比赛,设置赏额,最后名列前茅者全是胡将,第一名高句丽人泉献诚奏言:“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武则天“善而从之”。这有利于 ( )A.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考试程序完善C.推动社会秩序重建 D.助推科举革新进程5.(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如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6.(2025·广东揭阳调研)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唐朝中期科举( )时期 史实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A.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主要考查诗赋文章C.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考试程序成熟严密7.(2024·湖南衡阳模拟)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 ( )A.提升军事能力 B.加强中央集权C.规范地方行政 D.完善三省制度8.(2025·山西临汾模拟)太宗时,命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此后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这说明唐朝 ( )A.六部权力扩大 B.决策流程规范C.中央官制成熟 D.宰相集体议政9.(2025·广东韶关模拟)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10.(2024·江西上饶联考)《旧唐书·宪宗本纪》和《新唐书·刘昌传》分别记载了宪宗时期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和崔植“封还制书”,但都因宪宗坚持而不得不奉诏执行的案例。这反映出唐宪宗时期 ( )A.三省体制走向崩溃 B.权力制衡机制失灵C.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D.门下省的地位下降11.(2025·辽宁大连模拟)安史之乱后,作为司法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在政务运行过程中承担着部分文书传递工作和行政监督职能。同时,御史台还侵夺了本属于尚书省六部诸曹的政令权和事务权。这表明唐代中后期 ( )A.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完善 B.中枢运行机制受到冲击C.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失效 D.御史台监察权一家独大12.(2025·安徽蚌埠模拟)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征税标准发生质变13.(2024·广东深圳模拟)通观东汉至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其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农、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 ( )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14.(2025·贵州遵义模拟)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藩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州名 元和二年秋税数(贯) 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 平均税率(贯)陵州 24 606 1 985 12.21合州 3 462 2 892 1.57绵州 38 093 7 148 6.2据材料可知,该税法 ( )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 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15.(2025·河南信阳模拟)两税法实行(780年)后,因为政府收钱作税,“粟帛日贱,钱益加重。……由是豪家大商,皆多积钱,以逐轻重”。“(贞元)二十年(804年),命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据此可知,当时 ( )A.为贬抑钱值把实物作货币 B.社会经济发展迅速C.商品经济遭到统治者限制 D.重回以物易物时代16.(2025·江苏苏州模拟)两税法规定:依照前一年田税收入总额确定后三年田税年征总额,各地“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但在实施过程中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即使人口流徙,北地荒旷和南地多辟也如此。这可用于说明,唐中后期 ( )A.新的社会矛盾滋生 B.政府财政危机解决C.民众租税负担减轻 D.均田制度趋于稳固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湖南衡阳高三猜题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9分)18.(2025·江苏扬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内容贞观初年 唐太宗诏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天宝年间 唐玄宗诏曰:“明经先试帖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进士先试帖经,次试诗赋,最后试策。”建中元年 唐德宗诏曰:“诸道宜分遣黜陟使,观风俗,问疾苦。自艰辛以来,征赋名目繁杂,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计资产作两税法。”根据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训练6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D [据材料“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至曹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选官权逐渐收归至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2.D [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主要看重家世,政府通过“拔寒素”的方式,使得一些门第较低,但是德、才较高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队伍,据此可知,“拔寒素”的实行目的在于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故选D项。]3.B [据材料“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积极提拔寒微之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不断改革用人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根本目的在于扩大其统治基础,故选B项。]4.D [据材料“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善而从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随着大唐盛世的生活安定,府兵制的瓦解,来自少数民族的选手更为勇武善战,在射箭比赛中名列前茅,武则天对射箭比赛态度的转变侧面反映中原兵员素质有所下降,有利于促进统治者进行反思调整,从而推动武举制度改革,故选D项。]5.D [据题干柱状图可知,自西晋到唐朝,地方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整体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故选D项。]6.C [据表格内容中“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可知,在唐朝中期,科举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既可以参阅考生的平日诗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开卷考试,这体现出此时期的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故选C项。]7.B [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在地方设置行台省,作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管理地方事务,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行台尚书省作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提升军事能力,排除A项;行台省是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法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行台省属于地方机构,不属于三省系统,不能完善三省制度,排除D项。]8.D [据材料“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可知,太宗时期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多设宰相并集体议政,故选D项;据材料“任何官吏”都可以加上“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并不单指六部,排除A项;材料并无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流程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国事与家事的分离,标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9.B [据材料“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中书、门下……职权得以保留”可知,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共同参与决策,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10.C [据材料可知,唐宪宗时期,门下省虽然多次行使封驳权,但是在皇帝的一再坚持下最终不得不奉诏执行,这表明唐宪宗时期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故选C项;这一事件并不能说明三省体制走向崩溃,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中央机构,无法体现权力制衡机制失灵,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门下省地位的下降,故排除D项。]11.B [唐代中后期,作为司法监察机构的御史台获得了行政监督职能,并侵夺了六部的政令权和事务权,这表明三省六部制遭到了破坏,中枢运行机制受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御史台职能的变化,没有关于中书门下体制变化的描述,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御史台虽然侵夺了尚书省的部分职权,但三省六部体制依然存在,“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失效”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御史台,没有涉及其他监察机构,不能得出“御史台监察权一家独大”的结论,排除D项。]12.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统治政策的调整,而非租庸调制的创立,A项排除;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实施前提,C项排除;当时征税标准仍以人丁为主,并没有发生质变,D项排除。]13.A [由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农、私属”可知东汉至唐中叶,基本矛盾围绕客与部曲这一流动人口群体展开,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则是因为编户才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A项。]14.D [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下“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地区地多人少,赋税繁重,有些地区人多地少,赋税压力较小,就会出现表格数据反映的情况,体现了该制度在设计之初便存在一定缺陷,故选D项。]15.A [据题干可知,两税法实施之后,钱币的价值上升,导致豪家大商囤积大量钱币,后来政府允许“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说明政府为抑制钱币的过度增值,允许实物可以作为货币形态,故选A项。]16.A [由材料“依照前一年田税收入总额确定后三年田税年征总额”可知两税法按照拥有的土地亩数,而非人头数收取田税,但在实施过程中“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即使人口流徙,北地荒旷和南地多辟也如此”,并未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滋生出新的社会矛盾,故选A项。]17.(1)背景:汉末国家走向分裂,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干扰选官,失去选官意义;九品中正制以乡里评议的传统为基础,便于人们接受;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2)原因:九品中正制下选人重家世、轻德才,形成恶性社会风气;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18. 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三则皇帝诏敕,属于一手史料,反映了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唐太宗诏敕反映了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唐玄宗诏敕反映了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唐德宗诏敕反映了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 训练6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